动作角色扮演类游戏(ARPG)凭借自身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已然发展成一大游戏派别,随着该类型作品的发展,《暗黑破坏神》系列设计师Stieg Hedlund撰文分享了他的想法。
ARPG的起源
自从上了高中后,我对P&P(pen-and-paper,纸笔类角色扮演游戏)就非常入迷,毫无疑问这些令人着迷的桌面游戏也是我游戏生涯的启蒙,为之后成为一名游戏设计师打下了基础。而《龙与地下城》(Dragon & Dungeons)作为此类作品的翘楚,凭借复杂完善的系统,在当时成为最有沉浸感和探索性的游戏。可以说D&D才是真正意义上的RPG游戏,巅峰时期玩家人数甚至超过了两千万。
电脑RPG和日式RPG
随着各类平台逐一涌现,不同类型的RPG游戏便开始以数字化的形式推出,通常该类游戏被称作电脑RPG游戏(CRPGs)。然而由于技术限制,最初的移植只能做的非常的简单,一些P&P上出色的元素都没法在这上面实现,而游戏设计师也不得不接受回合制所带来的局限。
与西方同事不同的是,日本的游戏人在RPG游戏做出了自己的创新,在游戏主机中首次将动作元素带入RPG游戏中。在当时的CRPG游戏里,玩家往往被大量的文本和数字等静态信息所引导,通关一款游戏不亚于阅读一本小说,但玩家们想要更多动态要素。在我游戏设计生涯的早期,便开始尝试了解角色扮演游戏中的所有要素,最终在1991年,参与了日本光荣公司《伊忍道:打倒信长》的研发。
现代ARPG:缺陷和未来
不幸的是,早期RPG游戏或多或少都存在缺陷。诚然当中一些作品也存在眼前一亮之处,如《巫术》(Wizardry)非常上瘾以至于当时人们可以通宵达旦的去玩,《魔眼杀机》(Eye of the Beholder’s)丰富的想象力让游戏变得非常精妙。
至于《伊忍道》,作为电脑新手和光荣的新人,我们还没法让它呈现出更多复杂精妙和新颖的东西,最多只能做一个山寨版的《最终幻想》,最终游戏的评价也不尽如人意。这些挫折让我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把东西做得更好,在经历过一段时间后,我产生了一些如何改进RPG游戏的想法。
动作因素
在当时,多数RPG游戏在界面上都拥有一个地图导航窗口,而当玩家在地图中前进并进入战斗状态时,就会再次出现一个单独的决战场景。而我认为战斗和探索本身可以合二为一,即在战斗理应发生在游戏的主界面之中。因此,适时为RPG游戏导入动作元素的理念最终成型。
以角色为核心
CRPG通常采用第一人称视角,采用此类方案的缺陷则是主角不能产生足够的说服力:角色是谁,穿了什么,是什么性格与游戏本身实际并没有什么关系。
在视角选择上,等距视角也许是最为可行的一种方式,即类似JRPGs中的俯视视角,让玩家能够看见发生的决斗的全过程。一个值得参考例子的就是《上帝也疯狂》,这款游戏有着当时独特的缩放视觉模式设定(虽然游戏中大部分的动作都以单一的视角呈现)。
派别设定
由玩家操控整个派别(或者种族,联盟)这一设定,整体上还是延续了传统的P&P模式。遗憾的是,如此处理手段让采用该模式的游戏丧失了电脑游戏的核心:交互性,在P&P中参与的玩家是真实参与扮演各个游戏角色,而对于电子游戏而言,这种模式在用户界面的管理和游戏情节的设定上并不易实现。
在P&P中,一般来说会由一个玩家扮演一个派别里的一到两个角色。选择的派别,即是玩家对自己角色身份的认识,这也是游戏当中最吸引人的一个因素。然而这种机制却在许多游戏中难以体现。如果有强大的故事背景,游戏的代入感还是可以被有效支撑。但关键在于,“派系”的设定最初就本应该出现在多玩家参与的游戏中。所以当我在1996年走进北方暴雪(Blizzard North)的大门,他们向我展示了他们正在着手的一些工作时,那一刻我就明白,暴雪是我的归属地。
仿制品
《暗黑破坏神》最后横空出世,同样采用了传统地下城冒险模式,并披上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外皮。伴随着游戏的成功,大量的模仿者也随之而出。当时,这些纺织品只需要少量原创性,然后几乎照搬暗黑的模式就能够获得各种程度的成功。而《暗黑破坏神2》的推出更是将这一成功推向新的高潮。对我来说,暗黑2的推出向证明了新游戏模式可以被广大受众接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