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里贴海报的方式效果非常有限,只卖了几十张卡。而且这几十张卡也给他惹了很多麻烦,因为卡装到用户的电脑上和在他自己的电脑上不是一回事。
这里面就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很多是电路线的问题;有的是各种软件的冲突;有的是因为卡做得不好,插到别人电脑上害得人家开机都开不了。然后,他开始疲于奔命,随时要去给用户做售后服务。
做售后服务的过程中,他免不了被人骂,也只得老老实实听着,谁让他收了别人的钱呢。当然,经过“病毒门”的洗礼,他的心理素质已今非昔比。
责骂、嘲笑都不是令他最难堪的,最令他难堪的是貌似客气但掩饰不住的那种轻蔑。
负责销售的公司帮他把卡卖给了一些厂矿企业,使用中出了问题他也得过去解决,这个过程对他帮助很大。虽然反病毒卡没有取得硅谷那些人的辉煌成就,几乎是款失败的产品,但是他从中收获的要比钱有意义得多。
首先,这是他第一次从象牙塔走进了现实世界,直接面对客户。客户和一个做技术的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客户的需求环境远远比实验室的环境复杂得多,所以最重要的是要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
作为一个学生或者技术人员,能在全国挑战杯中得二等奖,的确是不错了,可一旦把作品拿出去卖,就会发现这些作品还有很多毛病,还需要反复修改。甚至,即使他自己已经觉得做得很完美了,但用户就是不满意,也是徒劳。
周鸿祎作为技术人员的优越感和自负就是从这时候被生生砍掉的,因为他梦想的是创办公司,怎么去挣钱证明自己,怎么把自己的价值传播出去。虽然他当时还没有成立公司,是挂靠在别人的公司下面做的,但产品的概念在他心中已经很深入了。
第二个特别重要的收获是,他对渠道的概念有了认识。
当时给他做代理商的公司叫西安凯特,现在也是一家上市公司,叫西安博通。这样一个公司愿意给他做代理商,他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
谈判的时候,周鸿祎认为,对方是代理商,自然自己应该占大头。但是一张卡至少三四百元的售价,对方给他的进货价只有99元,只是个零头。
当时一张卡成本为50多块钱,还不算人工费。周鸿祎当时怀疑他们是不是想钱想疯了,不然怎么会给出这个价来。对方什么都没干,就是帮周鸿祎卖东西,怎么能拿大头呢?还是好几倍的大头。不过这次,他没有马上放弃,因为直觉上还是相信对方有诚意,于是压着火气继续谈,继续磨。
后来对方一位主管跟他作了详细说明:我做销售渠道,最终要把这个东西卖出去,我要去宣传,做广告,我还要去发展二级代理。
然后这位主管再给他讲一层一层的空间:我一次进货进多少张,压这么多货是有风险的,压这么多货是有成本的,万一卖不出去就砸在手里了。如果你要价高,那我就卖完了再跟你结算。你是愿意加速资金流转呢,还是愿意共担风险?
感觉靠自己卖出去真的挺难的,周鸿祎最后妥协了。
周鸿祎从中得到两个收获。第一个是知道了眼界的重要性。如果你见都没见过,模仿都谈不上,怎么可能谈创造呢?
周鸿祎在高中阶段如果连计算机都没见过,是很难建立起对计算机的梦想的。再者,如果他见到的只是一般的电脑,不是当时最先进的IBM电脑和苹果机,没有在那个大学生的指导下领会其中的美妙,没有读到杂志上那些攒机器的创业者的故事,也很难将这种梦想转化成事业。
很多人大学也念了计算机系,但是他们后来的事业与计算机无关,更与创业无关,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他们心里,计算机只是个工具,而不是个奇妙的、能为之奋斗一生的东西。而且,一些人的选择只是为了毕业后好找工作。
而他早年接触的《硅谷热》,也不是所有学计算机的人都看过,都能看到。如果不是那个带队老师,周鸿祎什么时候才接触得到真是难说。而那位老师之所以能得到这样的书,与她父亲是复旦大学的教授不无关系。
在那样一个信息不畅通的时代,身边人的眼界就非常重要。好书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当然,前提是要过心。
没有《硅谷热》,周鸿祎不会那么早建立起正确的产品观。没有产品观,他就分不清技术人员和产品经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因为建立起初步的产品观,他才知道需要走出象牙塔,将自己放逐到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去。
其次,年轻时要尽量走得远一些。现实离我们很近,但跟我们预想的相差太远。
现在很多大学生做了一件产品,就觉得大家应该来买他的产品,其实这只是实验室的产品,真正放到市场上,你会发现它一文不值。
如果人际沟通、谈判能力、对商业规则的了解都太差,产品再好都难成功。
周鸿祎跑了两次中关村。第一次是大四毕业去采购东西,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看什么都新鲜。但是第一次自己扎进去了,他对其中的一些细节有了感悟。
第一次是他拿了钱去买东西,很受欢迎。但第二次的结果就反过来了,他是去赚钱的。他见到了商业中残酷的那一面,最后被逼无奈,他才自己去卖产品。西安凯特当时的出价是低,但确实也卖出去了一两百张反病毒卡,给他赚了上万块钱。他本来也就是想几千块钱卖出去的,算是达成了目标。
但是如果没有这前后两次的中关村之行,他可能跟西安凯特谈不下来,连这上万块都赚不来,更别说在售后服务中收获的经验了。
很多大学生理解的眼界,常常等同于旅行见闻。这最多停留在周鸿祎第一次去中关村的阶段。就算是旅行,单纯看风景与和当地人发生经济来往是完全不同的,走马观花与住下来与当地人共同生活一段时间是不同的。
真正的视野开阔,要靠那些过了脑子再过心最后留下来的东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