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家总是希望自己能在次世代平台玩到旧主机上的经典游戏,这种需求无可厚非。然而从市场角度看,硬件的向下兼容绝不是什么好主意。今天,对同一内容的重复消费已经成为厂商一大创收点。
任天堂一直有主机向下兼容一代的传统,是这种策略的主要推动者。微软和索尼对向下兼容的态度则模棱两可,谈不上多积极。索尼从不在乎向下兼容,在PS3时代曾经做过一些向下兼容的业务,但只限数字版,而且需要玩家为已有的游戏再付费——即便这种做法,在PS4时代都没有被继承下来,反倒是在PSV上部分予以保留;至于微软的主机,也没有全面向下兼容过,在Xbox360时代他们压根没想过去兼容Xbox,到了本世代,也仅仅通过虚拟机的方式做到个别游戏兼容,而且这种兼容没能为Xbox One的市场表现带来什么实际的帮助。
那么厂商究竟是怎么看待向下兼容这件事的?近日,我们采访到了前SCE欧洲的战略内容总监Shahid Kamal Ahmad(2012年离职),看看他怎么理解向下兼容这件事。
“我从1982年就进入游戏业了,早期是自己做游戏,后来的工作是帮助其他团队做游戏,把他们的游戏带到PS平台上。在圈里多年摸爬滚打让我见识了很多,总得说来,我不是很支持硬件向下兼容。每个平台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内容,这才能使一个硬件形成它独有的印象和‘感觉’。”
而除了塑造平台本身的品牌形象,Ahmad还提到,对厂商来说,刺激玩家针对已有内容重复消费也是一大创收点,他还横向对比了其他媒体佐证自己的观点:
“如果你看看电影和音乐产业,就会发现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只是形式各有不同。从常识来讲,如果你买了一吨的唱片,你肯定不希望再买一次数字版——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iTunes Match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他们只收少量年费,就可以将你通过苹果渠道购买的音乐转换成同样品质的云版本;同理,亚马逊也做了类似的工作:他们推出一向服务,可以将你通过亚马逊购买的唱片转换成品质相当的云版本,这项服务相当智能,但我打赌肯定也是收费的。这些能产生巨大的收益。”
“我们再说电影。如果我买了蓝光碟,我肯定不想再买一次数字版,但事实上,一旦它们登陆Apple TV,我往往会毫不犹豫地再买一份。如果用户想再次体验已有内容,当然可以——只不过要把以前的CD、DVD、旧主机什么的翻出来。可事实上今天多少人真会这么做?越来越少了。这种重复消费已经俨然形成一套生态系统,是宝贵的商机。毫无疑问,用户正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但也不得不随着时代进步做一些改变和迁移。”
站在用户角度,或许我们无法同意这种观点,但换位思考也能理解。作为一个玩家,无非是希望尽可能方便地在最新平台上玩到过去的经典游戏,但我们身处一个完整的产业和生态系统之中,就不能割裂地立足“某个平台”这种狭小视角思考问题。在今天的主机竞争中,软件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那些过去平台的经典游戏,在软件中也占很大一块比重。
(来源:tgbus 编辑:DY)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