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20年代开始,科幻领域的创作者们描绘想象中的未来都市时,必不可少的点缀元素之一就是五花八门的交通工具。从造型到用途,很多设计拿到现在也绝不过时,甚至可以天衣无缝地放在许多同为科幻背景的游戏里。而一个世纪快过去了,大家对这方面的想象仍然没有厌倦,并随着现实中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描述更多的可能性。
装备强大武器的“战车”
作为现实中最常见的私人交通工具之一,小型汽车在大多数作品中也仍会是未来社会的主流出行方式,大家对其要求除了更加炫酷的外表之外,就是功能上的泛用化,无人驾驶自动寻路、适合各种复杂地形,可以的话最好还能变形合体附带火力系统——最佳参考对象当如蝙蝠侠的蝙蝠车。
而这些对性能上的要求,在目前都可以归结到一个本质问题,就是电脑的计算能力。无人驾驶技术发展了几十年,迄今距离正式上路仍然相差甚远,就还是因为达不到要求,不能在各种复杂局面下代替驾驶员做出反应。同理多足步行系统明显比轮胎或履带能够适应更为复杂的地形环境,也是因为操作起来更加复杂很难让普通人掌握而无法民用化,至于其它问题只要肯不惜成本,现阶段至少模拟出一辆形似的蝙蝠车还不是什么难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游戏中千奇百怪的未来载具往往首先出现在战场上,或者说战争题材的科幻作品中,也很符合现实情况——新技术先军用后民用。《光环》系列中的疣猪战车、《质量效应》系列中的M35Mako、《红色警戒》系列中的天启坦克等,都是玩家耳熟能详的老面孔,而诸多新作如《泰坦天降》、《命运》等也少不了在这方面下功夫,至于Metal Gear这种贯穿系列始终,成为游戏主题的更是典型。
有趣的是,这些载具尽管看起来一个比一个充满未来feel,但多半不是无中生有,在基础思想上很多沿袭现实中试验阶段的军事武器。步行系统,四履带推进,多个独立驱动设计并非天方夜谭,只是尚未大规模实用化。包括Metal Gear系列在内,时间顺序上3代中最早登场的“Shagohod”推进方式并非两足,而是相当有特色的螺旋轮,这种学名阿基米德螺钉式的轮部设计其实早于20世纪20年代已经出现。现实中苏联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制造过同样的大型载具,两侧旋转滚动前进的方式看起来就无比科幻,在雪地泥泞等崎岖路面环境下进退自如,唯一缺陷就是轮部磨损相当快,平时不得不用其他卡车运输移动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同样因为性价比不高而未能普及。
历史上为了增加这些传统轮式交通工具的泛用性,当年创作者提过过许多看似更疯狂的设想,一大思路就是减重降量,把汽车重新发展回摩托车,甚至独轮车。不管蝙蝠侠的电影还是游戏,大家对于蝙蝠车变成蝙蝠摩托车后的灵活度肯定有着深刻印象,而有一段时间不少发明家都认为随着动力系统的提高,独轮车会是未来最适合的个人交通工具,参考电影《黑衣人3》里面的描述,那个年代下大家对未来汽车的构思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小型轻便灵活,至于安全性……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空中自由翱翔的“飞车”
事实上如果观察上世纪作品中对未来交通工具的设想,“飞行汽车”这个选项绝对是压倒性的居多,很大程度上这能一直追溯到1927年的德国电影《大都市》。影片开篇就出现的摩天大楼和楼宇间的飞行交通工具几乎成为后来绝大部分作品表现未来都市的固定模板,就如后来的遍地机器人,再后来的遍地电子屏一样,是展现“这是未来世界”最显而易见的标志。从《星球大战》到《回到未来》,从《银翼杀手》到《第五元素》,都不难看到这种影响,至于游戏里面的飞行载具,更不用一一列举,大家心中自然有数。
会飞的汽车是否还应该叫做汽车,先不说这个命名上的问题。现实中大家对于飞行汽车的追逐前后也有着历史,最基础的想法当然是为普通汽车加上一对可折叠的机翼,剩下的就是动力和材料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就一直在折磨各路发明家们,又要轻便,又要坚固,又要出力,又要节能,前后妥协了几十年,目前的成果不能说为零,但就和无人驾驶技术一样,试用不难,正常上路还有待时日,指望成为大众化的家用产品更是还早得很,大多数样品给人的感觉仍然还只是“能够在普通路上跑的小型飞机”而不是“真正能够自由飞行的家用汽车”。
进一步细分的话,适用于家庭或个人的飞行载具无疑能解决前面所说的多项问题,在灵活性上有着地表交通工具怎样都不可能超越的跨度,实现人类自古以来飞行的梦想。而传统飞机的机翼结构满足小范围的自由飞行肯定是不合格的,利用螺旋桨,喷气口等结构才是许多单人飞行器的发展方向。历史上美国贝尔飞行系统公司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研制出“贝尔火箭背带”,一款利用火箭燃料点火飞行的喷气式背包,但试验结果仅能在空中飞行20秒时间且难以控制姿态,同时由于喷管的高热量导致飞行员必须穿戴绝热衣物,让这款背包最终停留在实验阶段没有投入实用。然而依然随着它的试飞员比尔·休伊特在随后巡回世界演出的时候名声大噪,一度让当时的人们以为个人飞行的时代即将到来。
之后的时间里,各国军方和民间爱好者们都一直不曾停止对单人飞行器的研究,螺旋桨式和喷气式两个方向各自也都有一部分相对成熟的作品,尽管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飞行还相差甚远,以新西兰推出的一款飞行装置Martin Jetpack为例,已经宣称可以有101公里的时速,半小时的航行距离和2万米的爬升高度,而体积也不过比普通自行车略大一些,而发明者本身则希望以10万美元内价格推向市场。
反重力高速行驶的“磁浮车”与“管道车”
如果把目光放得更为长远,在非地表的环境下,如其他星球或太空城这样的低重力世界,个人飞行会变得更为容易。设定里大多数太空殖民地都会采用自身旋转的方式,用离心力来营造重力效果,而在距离中心位置越近的地点,重力越发接近于零,届时不难轻易实现个人飞行,虽然表现上更接近于游泳。
相较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设想,个人飞行系统并非遥不可及,不过一部分科学家则认为从管理的角度,发展更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才是主流,毕竟如果随着未来城市进一步扩大人口规模,漫天飞舞的家用飞行器管足够让届时的交通部门烦恼了。所以很多作品同样是“两条腿走路”,也描述了未来城市中可能的大型交通系统,许多一样是现实中已经提出过的构思。
大型轨道交通系统在科幻作品里最常见的一类表现,就是管道式,早在1888年,科幻小说鼻祖凡尔纳就描述过类似概念,“他把管道里设置了许多车厢,这些管道就像吹豆子的管子,没有尽头,强力的气流能载着乘客前进,坐着它可以绕着巴黎到处转。”之后百年时间里,不少作品把这种描述进一步成型。在他们的想象中这些管道或架于高空,或穿过地下,成为未来城市在普通道路之外的特殊动脉,排除一切障碍仅供专用的高速交通工具使用。
现实中正在逐步实现的“近未来载具”
尽管这听起来同样超乎想象,但科学家有信心将其变为现实,2013年拥有SpaceX私人航天公司和特斯拉电动机车公司的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公布的超级环路列车(Hyperloop)概念就仍是管道交通的变种。计划将修建完全封闭的管道平台,乘客坐在梭形座舱内,通过压缩空气在座舱周围形成空气垫,因此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大大降低摩擦阻力,管道的上端将铺设太阳能电池板,用来为座舱提供所需的能量。每小时可达到1223公里,接近每秒340米,显然该速度超过地球上行驶的任何一列商业火车,对未来城际交通而言是个革命性的突破。相距1500公里之内的城市都可以修建这样的超级轨道,运输人员或者货物。
马斯克认为“超级环”有能力取代现有的铁路系统,虽然听起来耗资耗力,但一旦成规模投建后,所需成本远小于普通铁路,有可能降低到十分之一以下,他正在努力拉拢投资进行第一条从洛杉矶到旧金山之间的试验,有生之年或许我们确实能目睹这类超高速管道交通能成为飞机火车轮船之外的新一种出行方式。
对于未来城市的交通系统构思也远不止这一种,如巨型多层巴士,悬浮飞行平台,超级磁悬浮列车等,相比较个人飞行器追求的自由灵活,这类新型交通工具则注重容积和速度,想方设法在短时间内运载大流量,以满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移动距离越来越长的趋势。最疯狂的例子,大概可以看看电影《全面回忆》中那条无比夸张的隧道,穿梭机The Fall直接通过地心,只用17分钟就让地球一侧的人赶往另一侧去上班,如果技术上不是问题,恐怕未来的人们真的不介意把地球挖出多个孔洞来满足这种旅行。
和穿过地心相反,通往太空的轨道电梯也是在现实中人们已经开始考虑的科幻载具,随着近年纳米技术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建造一部现实的长距离移动轨道已经开始有可能,相比航天飞机更为廉价且实用。作为人类未来或许步入太空的第一步,放眼望去没有尽头,直入云端不见踪迹的轨道电梯也是要表现未来世界一个最好的写照,一如传说中的巴比伦塔,人类的梦想永无止境,体现在方方面面,或许在更遥远的未来,“传送门”也并非游戏中才能出现的道具。(来源:网易游戏 编辑:kaiko)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