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那么,什么是五行,历史上又是如何诠释“五行”的呢?
“五行”一辞,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确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认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时,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在《左传》中也存在着“五行”,在这里,他是被认为是“地之五行”与“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关的。
“五行”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所谓“行”,郑玄注曰:“行者,顺天行气也。”而《尚书》提到的“五行”则具有一定的象征的意义——“行”。“行”所指称的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运行”,是依循着本身之为呈现所固有的一种规则而持续地运动,是一种自然的作为。当鲧以堵的方式来治理洪水时,帝要震怒,因为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作为,天命之降于禹,是因为禹因势利导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坏水性,坏了自然之性,定会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导致人怨,是以夏启伐有扈氏,认为所行之讨伐是“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五行”意味着基础物质;意味着万物之宗。以上古人所云,实际在表达一种思想:不顺“五行”而行,则将如有扈氏与鲧般,为天命所弃绝!虽有点唯心之嫌,但也并非不无道理。现实中比较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因而遭受到的环境恶化、气象无常的自然惩罚。总之,遇事依循自然,因事而治,一定会比盲目胡为要来的顺畅。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阴阳是纯粹的对宇宙本源的哲学思辩,即“什么是宇宙”,而五行则是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总结。
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
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墙”,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按照五行学说,自然界可归类如下:
自然界 |
五行 |
五味 |
五色 |
五化 |
五气 |
五方 |
五季 |
酸 |
青 |
生 |
风 |
东 |
春 |
木 |
苦 |
赤 |
长 |
暑 |
南 |
夏 |
火 |
甘 |
黄 |
化 |
湿 |
中 |
长夏 |
土 |
辛 |
白 |
收 |
燥 |
西 |
秋 |
金 |
咸 |
黑 |
藏 |
寒 |
北 |
冬 |
水 |
中国哲学史上的五行思想类别:
1. 指五种行为原则,见于《荀子》。 2. 指五种物性,见于《尚书·洪范》及《周子太极图说》。 3. 指人类生活上的五种必须的物质条件,见于《左传·蔡墨》。 4. 为分类学上的五种分类原则,见于《吕氏春秋》。 5. 指借着阴阳二气之流动而存在的五种“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黄帝内经素问》。 6. 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属及流水。它们的象征意义分别为生机兴发,活动变化,孕育培植,禁制与伏藏。见于《萧吉》。
以上有关五行的六种意义,除1、3之外,若把2、4、5、6这四项结合起来,才是“阴阳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完整意义。
|
五行相克
木克土:树木可以穿透土壤; 土克水:土可以阻隔水流; 水克火:水可以灭火 火克金:烈火可以熔化金属; 金克木:金属工具可以伐木。
五行相生
木生火:木柴可维持火的燃烧; 火生土:物质燃烧后化为灰土; 土生金:土中孕育着金属矿藏; 金生水:铁器可开掘出水泉; 水生木:雨露灌溉,使树木生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