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游戏 > 网络游戏 > 吞食天地首页  编辑:奇拉拉
专区首页 游戏简介 新手上路 界面说明 特技说明 属性说明 吞食 NPC
下载专区 武器道具 任务功略 地图介绍 场景介绍 玩家靓图 吞食论坛
小卒子的一天
游戏简介
游戏下载
任务功略
界面说明
其他介绍
关羽在荆州的七年与三分格局的确立
天下无双 2003-12-12 14:09 我要投稿

  这是一篇转贴。我个人评价是,很客观很详细,未带有一丁点个人色彩的评论文章。希望大家反驳别人的观点的时候,能写到如此详细,条理清楚,让人佩服,那才是真正的反驳谢谢。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战虽然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但要真正完成三国代汉,还有两个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三大实力集团对当时其他残余割据势力的征服(如曹操取马超、张鲁,刘备取益州、汉中,孙权攻淮河流域);二是作为“天下中心”的荆州问题的解决。荆州是三个集团力量角逐的最核心地区,这里没有一个最终的解决,三分的割据就不可能稳定。荆州问题涉及曹、孙、刘三方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拉锯式的较量。而从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镇守荆州、居天下之中心的正是汉寿亭侯关羽。这七年中,关羽有兢兢业业的坚守、有“威震华夏”的成功、再有败走麦城的结局。其间的风云变化,又何止是“大意失荆州”这五个字的成语所能概括的……

  一、攻蜀时期的荆州(建安十七年-建安十九年,212年-214年)

  com

  建安16年(211年,以下均用公元纪年),刘备入川,窥伺益州。212年,庞统死,四川战事吃紧,刘备乃命诸葛亮率张飞、赵云等以及荆州主力军入川支援,后方只留下汉寿亭侯、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关羽,率领荆州少部分兵力坚守着自己唯一的后方。

  对关羽而言,面对东边孙权、北边曹操两个强大的势力,仅仅以荆州兵力(况且只是原来荆州兵力的小部分)据守,压力实在是巨大的。但是,这时候时局的重心在东西两线,刘备在益州作战,而曹操在江淮地区也正同孙权进行着反复而剧烈的争夺。因此,在刘备攻取四川的3年间,关羽所承受的压力虽然巨大(防御、后勤、治理。注意,刘备在前线作战,给养和兵员的供给压力全在荆州)。总体上看,这3年的荆州形势很稳定,而关羽的能力和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论证,其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并可以独当一面的大才(孙权、曹操对他的忌惮以及荆州人对他的景仰是事实)。

  二、争夺汉中时期(215-219年夏)

  时间来到了建安20年,即公元215年,赤壁大战已经过去七年了。孙权在江淮(安徽地区)和曹操的殊死较量稿一段落,双方在合肥一线的东部疆界基本确定。回头一想,孙权懊恼不已:赤壁战后,曹操好歹平定了关中,刘备更是刚刚取得益州,而自己忙活了好几年,居然没什么收获——这如何了得!!于是,坚固的孙刘联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215年,“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这时,孙权对刘备这个盟友算是心凉了:我在东边顶着曹操的压力作战,让你安心去四川,现在居然这样!于是,一场争夺似乎不可避免了。

  孙权在诸葛瑾斡旋彻底失败的情况下,首先是单方面任命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长官去“上任“,算是半文半武的一种手段(他似乎还不想与刘备彻底决裂)。但是三个“长官”被关羽赶回来了,于是孙权不得不诉诸武力了。

  孙权的部署:1,派吕蒙率领鲜于丹、徐忠、孙规等领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2,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3,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这样,以关羽一人的势力,是不能分兵对抗的,于是紧急向四川的大哥求助。

  刘备当然不是吃亏的人,于是迅速作出反应,他亲自率领5万人马赶到公安,驻扎长江北;命令关羽帅3万人马进兵益阳。兄弟二人分居长江两岸,冲击孙权。孙权见形势不好,赶紧命令吕蒙回江北救助鲁肃。双方剑拔弩张,于是,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形势紧张到了极点。

  刚巧,北方的曹操这时进兵汉中取张鲁,这可直接威胁到刘备的背后,刚刚到手的四川危急!刘备权衡轻重,还是迅速与孙权讲和,条件是,双方瓜分荆州地区,荆州、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归刘备。双方继续维持了联盟的关系,但已经到了破裂的边缘。孙权接受这个条件,应该是出于这几个方面的考虑:1,北方曹操巨大的实力使孙刘联盟的存在仍有必要,这是根本的;2,刘备开出的条件基本可以接受,两方的边界从湖北东部到了湖北中部;3,眼看刘备于曹操的一场战争在即,自己没必要先动手,可以相机而动,坐为渔翁。而如果死磕刘备,刘备必然联曹,自己的压力就大了。

  于是,刘备又匆匆入川,经营北路。到219年夏天,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刘备又取得巨大的胜利,刘备与曹操集团的西部边界从此基本也确定了。于是,似乎所有人眼光有一下子又回到了荆州。

  从215年与孙权平分荆州到219年,这4年中,关羽的压力继续加大,一是自己的地盘和实力受到削弱;二是孙刘联盟已经危机四伏,不可信赖了;三是曹操方面的压力继续存在,而刘备正在集中精力稳定益州形势,并与曹操争夺汉中。我们对关羽的才干和威望还是要有充分的估计:单刀赴会等小说的情节,暗示者关羽正承受着两方面的巨大威胁,并且斗争形式是多样的。从215年的冲突中可以看出,一旦孙权倾兵来功,荆州只能固守,是没有反击的实力的。

  这一时期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当时在实力对比上,刘备对孙权应该已经占有了相当的优势,这从双方215年的军事对峙中孙权的捉襟见肘与接受和约可以看得出来;二是,在215年刘备出川的时候,他有没有与这个阔别已经3年的二弟会面?似乎是个迷,我觉得以二人的关系与感情来说,应该是见了;但当时形势紧急,似乎也不能排除来不及会面的可能——无论如何,这次上兄弟两人最后一次并肩作战了……

  三、公元219年刘备集团形势透视

  对刘备而言,公元219年的秋天着实是个美妙的金秋。5月,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这样,以益州为本部,荆州、汉中为两翼,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目标已经全面实现!只可惜,这个“金秋”又是如此的短暂。

  1,益州四围形势

  按照诸葛亮的筹划,刘备以益州为中心,东据荆州、北占汉中、南抚夷越、西和诸戎,其实西、南两个方向没有大的威胁。诸葛亮后来亲自征南,是为了贯彻和好的思想,“七擒七纵”的故事也是表达的这个初衷;西面的羌人因为得马超的贡献,关系也很不错;219年春,刘备强占汉中,五月,曹操被迫退兵。汉中也是战略要地,关系重大,刘备进行了一个远见卓识的英明决策:即超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当时群臣都认为镇守汉中的一定是刘备自己最信任的张飞,张飞自己也是这么预测的,但刘备的这个决定显示了他的眼光,导致“一军尽惊”。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由此,魏延成为刘备集团几乎与关羽地位相当的大将,其重用程度超过张飞和马超。在三国里,关羽与魏延似乎个人关系很好,两个人的性格和才干也相似,但是魏延年轻,少关羽约20岁,我们不得不佩服先主的眼光,在识人用人方面,诸葛亮确实不如刘备;在获取人心方面,刘备更是天下独步。刘备死后,魏延在诸葛亮面前一直吃不开,到死都防范和猜忌。真不知道,如果关羽还活着,不止到诸葛丞相敢不敢惹他?

  2,荆州形势

  刘备的要害还是在荆州,与215年相比,荆州的形势更加严峻:

  (1)荆州已经被孙权割去一半,不但经济、军事力量削弱,战略纵深也进一步缩小;

  (2)曹操已经回到洛阳,曹仁占据襄阳、樊城,随时可能发大兵来攻;

  (3)孙权看到刘备在与曹操的对抗中战局上风,并取了汉中,夺取荆州的欲望更强烈;

  (4)孙权已经于在217年向曹操“请降”,双方“誓重结婚”。随时都可能联合曹操来攻。

  (5)荆州对中原、江东来说无险可守,在地理上是暴露的,而荆州与益州远隔数千里,峡江险阻,援助困难,在战略上极其被动。

  3,刘备的选择

  在上述情况下,个人认为刘备对于荆州的部署应该是相当紧迫的,但也有选择的自由:

  其上策是,亲自关注荆州,修复与孙权的关系,当时刘备势力占优,而且有共同抗曹的优势,手里的牌很硬;

  中策:马上调拨人马支援荆州,并派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协助关羽;

  下策:命令关羽严守荆襄,一旦孙权或者曹操大兵来犯,则坚守待援,刘备的急行军可于3个月左右赶到,危险性不大。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刘备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令关羽以偏师进攻中原,真的是不可理解!刘备于219年5月得汉中,关羽失荆州是在这年闰12月,中间有大半年的时间,刘备在干什么呢?1,夏天,命令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上庸;2,秋天,“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并大封文武;3,“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馀区。”——可能颠沛大半生的刘备对突如其来的巨大胜利所蒙蔽了;可能是群臣的歌颂使他飘飘然了;可能是益州、汉中的事务太繁重了;可能是关羽在荆州战场一封一封的捷报让他对这个二弟太放心了——无论如何,这半年的疏懒都是不可饶恕的,其后果也难以挽回了。

  四、公元219年的荆州战事

  关羽攻曹仁,其开始时间具体不明。我觉得应该开始于春夏时候,那时曹操正在汉中与刘备对峙,后方空虚,关羽的出击应该是为了减轻刘备在西线的压力;如果是曹操回洛阳以后出击,那么偏师这么做意义是不大的。很可能出兵是为了牵制,但因为战果很好,也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1,第一阶段:攻樊城

  关羽手中的兵力约为3万,除去防守后方的部队,这次出兵应该有2万人左右。一开始势如破竹,取襄阳,曹仁在樊城坚守待援。

  2,第二阶段:擒于禁

  “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这就是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刻,应该在219年夏天。此战关羽俘获曹操3万兵马。这时候,关羽的战略部署为:

  (1)战略后方: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守护后方并支援前线(事实证明关羽的后方安排是大有问题的);

  (2)正面战场:关羽大破于禁,进逼樊城;

  (3)先遣势力:偃城、宛城等地的地方势力造反,杀曹操太守,与关羽呼应;另外,“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关羽俨然成了北方中原地区反曹势力的“通天教主”,洛阳在这些绿林势力的骚扰下肯定形势严峻,难怪曹操准备迁都呢。

  这里顺便讲两个问题:第一,关羽在荆州镇守七年,确实不是碌碌无为过去的:他不但保持了荆襄坚如磐石,而且为北伐中原进行了充分的联络和铺垫工作。《三国志》说“权内惮羽,外……”,以区区荆州的一半让孙权害怕,恐怕不是没有原因的;第二,关羽与江湖势力似乎有很深的渊源。

  (1)关羽早年杀人,隐约有武林人的影子;

  (2)“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而《三国志》说关羽武力强于张飞。“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真的有武林高手的风范!

  (3)关羽身边的廖化、周仓出身都是黄巾军,后来落草的。

  (4)“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可见关羽在当时中原绿林中的地位和威望。——关羽被尊为武圣人,至今受江湖势力的崇拜,与他的上述因素是大有关系的。

  3,第三阶段:战徐晃

  关羽和徐晃的战斗并不顺利,徐晃先是攻破偃城,恢复了洛阳周边地区的稳定,又击溃了关羽的先头部队。这时候关羽亲自来迎战,也不顺利。

  对于这场战斗,《张乐于张徐传》记载比较详细,说是大败关羽,是全胜;而《关张马黄赵传》的记载是“羽不能克,引军退还”,属于战事不利的退却;而根据《吴主传》,这场战斗基本上被忽略了,说是曹仁被攻的紧迫,“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犹豫不能去。”——可见三国各自修史也有不同。我认为,徐晃阻止和击败了关羽的攻势,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其战功也远不会象魏国史书说的那样痛快:

  (1)关羽撤退后,徐晃并没有乘胜追击的成果,而是被孙权窃取了荆州,可见面对强劲的关羽,阻止关羽已经是很好的战果了;

  (2)曹操后来赞颂徐晃的话,强调了他解樊城之围的功劳,而没有任何其他表示和说明;

  (3)关羽后方不稳,战事不顺引军退守,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此,徐晃的胜利实际上远远没有关羽“擒于禁”、围樊城的战果巨大,但关羽之所以结局这么失败,是因为他输不起,孙权偷袭、麋芳、傅士仁叛变,以及没有大后方的直接支援。因此,曹仁输得起,于禁输得起,甚至徐晃也输的起(曹操已经命令张辽支援他了),惟独关羽他输不起——因此,以失荆州来否认关羽的能力,理由是苍白的。

  4,第四阶段,走麦城

  219年闰12月,很漫长,对关羽而言,这个13个月的年份尤其漫长,或许他一旦走出这个年份,他的好运就来了,但是他没有……

  对此,《吴主传》记载详细: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於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犹豫不能去。闰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权先使硃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遂定荆州。

  关于荆州失守和关羽败亡的责任,我觉得根本原因是刘备、诸葛亮的麻痹和盲目乐观,上面说过,荆州的形势对关羽而言,一直是只许胜不许败的,甚至是只许胜不许不胜!一个国君给大将提供的环境如此苛刻,即使这个将军再优秀也是极其危险的。其实,孙权一直在观望,如果关羽再大败徐晃,他是绝对不会动手的——事实是,关羽的僵持和也会导致灭顶之灾,他只有一条路——速胜,一直速胜下去!

  关羽本人傲慢的性格也是他失败如此迅速的原因。孙权因为畏惧关羽,主动和亲,被他拒绝了。麋芳、傅士仁的任用不当;还有对刘备手下其他臣下的傲慢(小看马超就是例子)。我们可以假想:刘备想给二弟加兵却被二弟愤怒的拒绝了,认为这是对自己能力的蔑视;刘备想配备大将辅佐他却又实在怕二弟不喜欢……当然都是假象而已。——总之,刘备的战略失误导致了荆州的丢失,关羽的主观错误导致了荆州丢失的如此迅速而不可挽回。后来刘备出兵复仇,但他赢得的只是前年的感叹,失去的却是更多的实利,甚至自己的生命(还有张飞的)。

  五,关羽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这个话在三国时期从好多人嘴里说过(《三国志》里就不下5处,曹操、张辽、程昱等人传中皆见),可见当时就是公认的了。建安三年(198年?),刘备袭杀徐州刺史车胄,使关羽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自己身还小沛。建安十七年,刘备入川,留关羽镇守,刘备对关羽的信任和依赖是无条件的,也是终生的。这种信任和依赖包括感情和能力两个方面。俗语说“一体君臣”,这个话用在他们之间真的并不感觉有丝毫的夸张的味道。

  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友情不但在历代的君臣关系中显得如此难能可贵,即使是亲兄弟之间,有这样充分信任和同舟共济的也实在是难得!刘备与关羽,他们承受了离别的考验(关羽在曹营返回,以及关于在荆州的7年),承受了危难和奔波的考验(30年),承受了富贵的考验,甚至最后承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这样的关系,是左手对右手一样的依赖与信任,是无条件的!人们之所以景仰,是因为他们的故事实在是感人至深,因为人们相信人间确实有这样的真挚的存在。而那些提出“置疑”的少数“质疑派“,我并不想劝他们“谨慎考证”,而是想请他们自问: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这样类型的人间感情是否根本就不存在?即,你根本不相信人与人之间能够这样!

  至于关羽的政治、军事、外交能力以及缺陷,上面已经分散涉及,不总结了。


我要投稿
发表查看评论
进入吞食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