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众软件: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演义 争霸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6日 10:45  大众软件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新浪游戏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于2010年《大众软件》12月上

  ■策划 大众软件编辑部

  执笔 辰锋 谭湘源 小白 GZ

  “智能”的起源

  北京时间2010年6月7日,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苹果CEO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主题演讲中正式发布了苹果iPhone的第四代产品——iPhone 4,在随后的几个月中iPhone4再次席卷全球。但就在8月,就有国外媒体报道称,市场调查公司Canalys和尼尔森公布的报告显示,谷歌Android系统已经超越iPhone系统成为消费者最青睐的手机操作系统之一。2010年10月11日微软公司正式发布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 7,并同时宣布了9款首批采用Windows Phone 7的智能手机。10月21日,第一台Windows Phone 7手机在新西兰正式售出,再加上,10月16日国外媒体传来消息,索爱决定不再使用诺基亚的塞班系统开发手机。此举意味着红极一时的塞班系统将仅仅剩下诺基亚一个手机厂商。如火如荼的智能手机大战逐步走向了高潮。从年初就策划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专题,看来在年底成为了不能不做的热门话题。之所以一直在犹豫和策划中,实在是因为这个选题过于庞大,要想说清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今昔,至少要从两个方向讲起才能说得明白。智能手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这其实是个二合一的产品,那就是智能和手机这两大块。手机的追踪溯源我们并不是我们要谈论的核心,至于1973年4月的一天,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马丁库泊在纽约街头,进行无线通话的那个有两块砖头大东西,究竟是不是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他是不是手机的发明人,对于我们这个文章的意义并不太大。因为,现在大家说到的智能手机就操作系统而言,虽然名为手机,但血缘上不是继承自手机这一发展脉络,而是源自掌上电脑这条支脉。

斯蒂夫·乔布斯这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人,在手机领域仍然取得了成功斯蒂夫·乔布斯这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人,在手机领域仍然取得了成功

  掌上电脑是不是就等同于PDA是个没有定论的概念,作为俗人,我们姑且将他们等同起来。PDA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Tandy公司在1983年推出的TRS-80 Model 100 Micro Executive Workstation。当然,人们也常把它看作笔记本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这台程序员编制BASIC程序的辅助工具,从外型来看,更像现在的电子辞典。据说直到今天,美国洛杉矶动物园的研究主任凯瑟琳·考克斯还在使用这台机器记录黑猩猩的行为。这款产品的生命力周期之长,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不过今天通常所说的PDA,是指基于Palm操作系统或微软Pocket PC操作系统的系列产品,这些产品除了能够使用厂家在出厂时预装的软件和数据库外,还可以自行选择安装软件。至于其他诸如电子词典,电子记事本(电子记事本是介于电子词典和掌上电脑的产物。电子词典在外形上比较有特点,也不带手写笔,与掌上电脑放在一起,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而电子记事本在外形上与掌上电脑没有明显的区别,根本的区别在于掌上电脑一般都采用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允许用户随意装卸系统里的程序,而电子记事本,它尽管在外形上与掌上电脑相似,但在操作系统方面多数都是封闭的式的,被固化在机器的芯片中,而且还通常不支持网上多数的软件下载后安装,人们只能使用厂商提供的或厂商公开的功能,无法按自己的意愿装卸系统里的应用程序)一类基本上就不要提及了吧。

Tandy计算机公司制造的 TRS-80袖珍型计算机,大概要算是最早可以真正装在衣服口袋中的袖珍型计算机了  Tandy计算机公司制造的 TRS-80袖珍型计算机,大概要算是最早可以真正装在衣服口袋中的袖珍型计算机了

  早在1990年,微软就推出了AT Work OS操作系统,希望靠这套系统带动一种名为Win Pad的硬件产品。但这项产品一直没有在市场上打出名堂,而苹果公司却在1993年苹果公司推出了第一台今天意义上的PDA——牛顿(Newton)。但两家的产品都归于失败,失去的是树立手持数字设备标准的机会。

第一台今天意义上的PDA——牛顿(Newton)第一台今天意义上的PDA——牛顿(Newton)

  但正是因为牛顿的出现,为“牛顿”开发的手写识别软件Graffiti的程序员杰夫·霍金斯和销售员唐娜·杜宾斯基建立了PalmCom-puting公司,由于Graffiti大大提高了“牛顿”的手写识别能力,销售十分红火,Palm公司开始设计自己的PDA。霍金斯设计了独特的操作系统———Palm OS 1.0,以Graffiti作为PDA的手写识别软件。1996年Palm公司推出了Pilot 1000和Pilot 5000,到1997年Pilot的销售量就超过100万台,苹果公司多年未能达到的目标,Palm用了不到1年就实现了。同样在1996年,微软的Windows CE 1.0问世,因为这款操作系统与同年问世的Palm Pilot相比,几乎完全不具有任何诱惑力,Win-dows CE在与Palm OS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中,毫无争议地落在下风。

  到了2000年4月,微软终于痛下决心摆脱Palm的巨大阴影,把基于Windows CE 3.0操作系统的PDA改名为Pocket PC。那时,尽管双方的市场份额仍然相差悬殊,但一个旗帜鲜明地站在PalmOS对立面的阵营终于正式成立。并最终赶上并超过了Palm OS阵营。PDA时代的故事暂告一个段落了,最后的胜利好像又是属于微软了,再下面的故事,这些PDA时代的恩怨就将被带到智能手机的世界了,在下面我们将针对目前热门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逐一演义,不过当时间走到世纪之交的时候,不能不稍微提及一下在另一条进化树上发展的手机系统,到了世界之交的1999年和2000年前后,他们也在向这个方向进化着,并留下了一些经典的回忆。

  首先是摩托罗拉在1999年岁末推出的A6188的手机,6188集两大纪录于一身:它是全球第一部具有触摸屏的手机,它同时也是第一部中文手写识别输入的手机。当然这些功能其实早在PDA上实现了,所以普通的消费者更多的把它看作是第一款将电子记事本(注意绝不是PDA)和通讯功能捆绑在一起的手机产品。虽然仅仅是电子记事本,不能自主的安装软件,定制服务,但A618一经推出,便成为了高端商务人士的首选,也由此让市场看到了智能商务手机的巨大市场。

摩托罗拉的A6188摩托罗拉的A6188

  在2001年1月,诺基亚第一款PDA手机9110诞生,诺基亚9110采用了正在高速发展的AMD公司所出品的内嵌式CPU,操作系统代号GEOS,内置8M存储空间。它的出现一度让整个手机业界瞠目结舌,原来手机也可以具备这么多的功能。但巨大的身躯,高昂的价格,短缺的软件并没有让他流行起来。虽然在2000年,日本就第推出了可拍照手机,但是由于日本手机制式与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不相同,中国人真正见识的第一个拍照手机还要等到2002年诺基亚的7650手机,它让绝大多数国人看到了滑盖、彩屏、内置摄像头拍照、五维摇杆等绝艳的表现。

7650手机,它让绝大多数国人第一次见识到滑盖、彩屏、内置摄像头拍照、五维摇杆7650手机,它让绝大多数国人第一次见识到滑盖、彩屏、内置摄像头拍照、五维摇杆

  可以说,摩托罗拉A6188和诺基亚的7650给行业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手机在通话之外,还要具有办公和娱乐的双重功效才是最完美的。这种意识直接催生了智能手机的诞生,但是原有封闭的手机的操作系统是不可能完成日益丰富的需要;在PDA市场上, Palm Viso已经有了电话扩展模块, PPC爱好者也自己买来CF口的GSM模块改装成手机,写到这里,我忽然感觉我仿佛在写一个什么古生物进的进化史,是的,时代走到本世纪初,在两条不同线上平行发展的脉络,交织在了一起,互相缠绕,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新时代。

  Palm——好汉不提当年勇

  Palm公司是移动手持设备最老牌的开发者,其产品操作效率高,稳定性强,早期在国外的用户群中享有极高声誉。但是最早的Palm OS系统是单任务系统,在手机应用全面进入多媒体之后,其发展明显乏力。数年之前,Palm OS开始全面进入衰退期,甚至Palm公司一度还自己的机器上装载微软的Windows Mobile系统。最新的市场统计数据表明,Palm手机在美国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已在5%以下,彻底列入非主流机型。而在中国,Palm更因为一直缺乏中文化的软件,向来都是一款小众使用的机型。因此,作为老牌的、已经过气的经典机型,Palm在这几年的发展情况,是一直在努力寻找重新崛起的契机。

人们用HP传统的蓝底白圈商标套住了Palm的字样人们用HP传统的蓝底白圈商标套住了Palm的字样

  2009年6月,一款名为“Palm Pre”的手机引发了公众对Palm的全新注目。该系统携带最新设计的Palm WebOS系统,该系统一改Palm OS灰头灰脑的旧界面,并且适合于多点触控、多媒体应用、拍照和上网。由于Palm的用户量巨大,Palm Pre自身亦有可爱的外形(中国爱好者亲切的将其称为“胖梨”),它很快成为了一款焦点手机,并且一度承载了Palm手机再次振兴的重任。然而市场的反馈并不如想像中的好,Palm的江河日下似乎已经不能被一两款手机而阻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