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琴
2003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前10名中,有四位为浙江籍,除鲁冠球外,其余丁磊、陈天桥、郭广昌等三位财富新贵最引人注目。本刊记者辗转奉化、新昌、东阳三县,遍访他们的亲朋好友、同学师长,追寻英雄走过的路……
丁磊:家乡的“平淡”日子
旧历2002年的大年廿九,在网易股价的一路飙升中,春风得意的丁磊驾着大切诺基风尘仆仆赶回老家奉化,参加奉化中学89届(2)班同学会。
按约定,这个聚会的时间是晚上8点, 到10点多时,丁磊才出现在老同学面前。班主任江老师向这个中国大陆首富要300块钱的活动费。丁首富搜遍全身竟然也找不出300元现金,他说他身上只带信用卡。这笔钱到第二天才交。
这算是这个首富荣归故里时发生的唯一一个够得上故事的素材。别的,怎么看都显得平淡。
奉化和首富
首富的光环太耀眼了。2003年,秋风送爽的10月,胡润和《福布斯》不约而同地把“大陆首富”的帽子扣在了奉化人丁磊的头上。从此,这个30出头的后生与“奉帮裁缝”、溪口胜景一起,成了奉化的又一张名片。
从宁波火车站出发,沿鄞奉公路驱车半个多小时,就进入奉化市区。远处的天台山脉和四明山脉宛转绵延,将小城奉化呵护在环抱中,勾勒出奉化“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
惠政西路是奉化市内一条比较繁华的商业街。这里,老人们安享地坐在店铺门前晒春阳,闲扯;孩子们在不远的中山公园里躲猫猫,嬉戏;沿街的店铺里总有行人进进出出。
浙江省奉化中学现任政教处主任江鸿老师是丁磊中学时代的要好哥们,他告诉我们:丁磊的老家就在惠政西路这一带,自折桂百富排行榜之后,丁磊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接父母离开奉化,去了广州。
“你要找的就是那个70亿的丁磊啊!”在惠政路上做小生意的赵大伯一脸的自豪,虽然他并不清楚口中这个叫丁磊的年轻老乡在外面到底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会赚那么多钱。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根本就没有“互联网”、“网游”这些词条,他也不清楚纳斯达克是什么意思。
但是,首富和奉化之间并未因此而少了一层联系。生于奉化、长于奉化的丁磊,身上有着太多浙江商人的特质:性格朴实而稳健,行事低调而务实。这个长着一张笑嘻嘻的娃娃脸的财富少帅,在很多场合都承认,是家乡的土壤给了他商业的头脑。
第十名现象
我们在浙江省奉化中学找到了丁磊的足迹。1986年9月,丁磊考入奉中学习,成为当时高一(2)班56位同学中的一份子。江鸿跟他是同班同学。
在江鸿老师的记忆里,10多年前的丁磊学业平平,入学时在班内的排名只有四、五十位,跟当下“首富”名号很不对称。“可喜的是,每次考试,他的排名总有进步。不过最好也只在第十至二十位之间,从来没有杀进班级前十名,更别提在年级内的排名了。”
3年后的高考,丁磊交出的成绩同样貌不惊人:他以高出重点分数线1分的成绩有幸被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录取。只不过,这是丁磊喜欢的大学,他很早就被西部这所藏着大量电子类书籍的高等学府迷住了。
“教育界现在正热衷探讨‘第十名现象’,说的是,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成绩排在第十位上下的那几个,有望成为日后最出人头地的一个。我现在想想,丁磊这个个例也是符合‘第十名现象’的。”江鸿老师这么评价他的老同学。
技术偏执狂
当然,学业平平的丁磊也有锋芒显露之处,他在中学时代的行为癖好就强烈地表现出技术“偏执狂”的特征。
丁磊从小就喜欢无线电。初一时,他第一次成功组装了一台六管收音机,那在当时是一种最复杂的收音机,能接收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此时的丁磊认为自己将来最骄傲的职业,就是成为一个电子或者电气工程师。
江鸿回忆:“他很爱动手,每次到他家里去玩,总看到他在拆这个闹钟,解那个收音机。他的父亲是当时国营奉化食品厂的技术副厂长,可能是遗传的因素,他从小对技术充满了兴趣,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钻研。”
所幸的是,当时的奉化中学已经是浙江省内一所著名的重点高中,有一定实力让学生接触到先进技术。那时候,奉中有几台苹果机,学校借此成立了一个电脑兴趣小组,丁磊想都没想就跑去参加了。这可能是他第一次触摸计算机,至于有没有因此种下对计算机技术的迷恋情结,我们不得而知。
不善交际
小时候的丁磊,不仅学业一般,朋友圈子也不广,而且大都只是泛泛之交,江鸿说他甚至没有一个铁哥们。因为江的父亲也是食品厂员工,有父辈是同事这层关系,他俩才走得比较近,他比其他同学更有机会了解丁磊。
“中学时的班级常常会随个性、兴趣的相投形成几个小团体。农村来的学生因为住校自然有自己的圈子,市区的同学通常表现得活跃些,经常会在一起打打球。但丁磊基本上不参与我们的活动,他在班内也不任一官半职,对体育也不热衷,交际不是他的特长。”
可能是因为对技术用情太专了,以致在人际交往中,丁磊给人的感觉总是捉襟见肘。不仅在做企业时,丁磊要退居幕后,架构技术,中学时代的丁磊同样喜欢一个人钻在自己的兴趣中。
然而,丁磊是平和的,江鸿印象中的他很容易相处,同学有忙请他帮,他也很热心。98年的时候,有个老同学南下求职,已在广州开始事业的丁磊帮着同学联系工作,安排住宿,俨然一幅好事者心肠,丝毫不把同学当外人看。
对母校许下心愿
2001年9月,奉化中学迎来了百年校庆。母校给丁磊发了请帖。不巧的很,此时的丁磊俗务缠身,被股价狂跌和财务问题烤得焦头滥额,苦于分身无术,当然他也没心情参观占地250亩的奉中新校园。
一年多后的同学会上,一不小心成了首富的丁磊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情,表示将在3-5年内,在奉化中学设立一项奖学金,用于鼓励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陈天桥 :总想冒尖
他的照片与前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的照片一起放在了母校的“英才辈出”栏里;他被评为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劳动模范;他被称为中国网络游戏之王;他坐上了胡润版中国内地百富榜的第十把交椅……
进校史陈列室
2004年2月,陈天桥在上海力邀微软前中国区总裁唐峻加盟盛大网络,成为一连串新闻事件的主角。此事刚刚尘埃落定,陈不想,20年前他曾就读过的浙江省新昌中学校史陈列室里,也起了一个小小的变化,而这个变化也是有关他的。
新昌中学现任校长王力红和几位老师静悄悄地把陈天桥的照片贴在了“英才辈出”一栏里。自此,陈天桥跟原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金山电脑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求伯君等一起,成了新昌中学的一名英才校友,为新昌中学的历史书上了灿烂的一笔。照片上的陈天桥西装革履,胸配鲜花,意气风发。
算起来,陈天桥在新昌中学的求学时间只有短短一年。1984年,陈考入新昌中学初中部学习,一年后,由于母亲工作调动,陈天桥转入上海洋泾中学就读。他初一学年的班主任即为现在的王力红校长。
现年31岁的陈天桥想必不会为王校长的这一举措感到赧颜。2003年,陈天桥像是这个世界的宠儿,被无数荣誉和称号包围着:2003CCTV年度经济人物新锐奖、2003年度十大文化杰出人物、中国网络游戏之王、共青团中央第十五届候补中央委员、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劳动模范……当然,更耀眼的是,胡润把中国内地百富榜的第十把交椅送给了陈天桥。
而这一切,陈天桥的母校老师们也都看在眼里。
离开东坑坪村
陈天桥出生在新昌县澄潭镇一个叫东坑坪的小山村,媒体视野中陈天桥的故事常常从1990年入复旦经济系开始,之前的历史很少为人知晓,颇有点“英雄不问出处”的味道。
虽说出身农村,但陈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是上海导航仪器厂的工程师,母亲是新昌城关中学的英语教师,幼年的陈天桥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启蒙,这对其可谓是终身受用。不久,母亲把陈天桥接到城关镇上幼儿园,陈离开东坑坪小村,在新昌大佛寺脚下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不过,陈天桥对东坑坪有着某种特别的感情,这里毕竟有他的根。陈的婶婶告诉记者,去年清明节,百忙中的陈天桥从上海赶回小山村,看望家乡的爷爷奶奶、伯伯婶婶。
看了半个小时斗鸡
还在新昌城关时,陈天桥更是经常回老家澄潭。有一次回去,陈看见路上有两只大公鸡在争斗,这个已念小学五年级的小男孩因为较早离开农村,少有机会看到这么精彩的表演,他不顾母亲的催喊,愣是蹲在路边津津有味地看了半个多小时,直到公鸡们精疲力竭不想再斗了,演员和观众才郁郁而散。
回到城关后,陈天桥迅速写了一篇观后感,他还拿给老师去看。“看了文章后,我发觉这个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很特别,观察很细致,文章也写得很不错。当时就在想,耶,这小孩写鸡斗怎能写得那么精彩?后来我去做家庭访问的时候,才从他妈妈口中得知,陈天桥观察了半个多小时。”城关南明小学的蒋惠球老师是陈小学四、五年级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随后,他还把这篇文章寄到全国性刊物《小学生优秀作文》去,不想就发表了。
“当不上班长闹情绪”
现在,媒体对陈的描述经常带着这么一段话:“1973年出生的陈天桥是复旦大学1990届经济系的传奇人物。老师说他是学生言论的领袖,学生会的干事还记得他滔滔不绝的口才。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陈天桥不仅是学习尖子,也是社会活动的热心分子,他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得到了校内外的公认。”
颇让人费解的是,记者有幸在新昌中学档案室里看到当年王力红老师给得意门生的操行评语,其中有一条说:“作为班委,对集体活动却不热心。”一前一后,两相矛盾,是王校长看走眼了,还是陈天桥“有则改之”了?
“我后来看出来,陈天桥当时是很想当班长的。他小学时候就是少先队大队长,上了初中却只当了个班级生活委员,他总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小孩子难免闹情绪,所以故意对班级活动不那么热心了。”王校长解释说。
要当主流人物
俗语有言:三岁看大。初中时代的陈天桥就心怀强烈的冒尖意识,不甘于寂寞,对班长一职表现出雄心勃勃的占有欲,正如现在的他曾多次表示要当网络游戏界的主流人物,公司盛大网络要成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
有人说,新昌的大佛让新昌人的性格中带着一种“佛性”,那是一种聪慧、敦厚和安分淡泊集于一身的个性。不过,大诗人李白“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两句诗似乎更能诠释出陈天桥的个性和抱负。
当浙江人坚韧、精明和投机的本能,遭遇复旦经济系高才生经纶世务的务实头脑,“面如重枣,不苟言笑”,31岁的陈天桥还像一个游戏玩家吗?也许看客们还可以感慨一声:他竟然是做游戏的!
但是,1971年出生的丁磊清楚自己毕竟太年轻了,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互联网的变数太大,网易和自己远没有到可以盖棺论定的时候,一贯稳健务实的“丁首富”不想让自己被浮华和作秀笼罩了。
把财富高高挂在纳斯达克交易墙上的丁磊坦言对钱早有一种宠辱不惊的淡定;其实,他对友情、对乡情,何尝不怀着一种“君子之交淡于水”的胸襟!
郭广昌:寒门走出的明星富豪
横店街头随处可见欢迎某某影星的横幅,湿漉漉的空气里还飘着金华酥饼的干菜香,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影视城的秦皇宫、度假村、清明上河图都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这个渐渐被世人瞩目的江南小镇因为影视而成名镇,而横店寒门学子郭广昌一跃成为上海滩上一富豪的传奇,又为这个名镇罩上了一圈新的光环。
吴老师没法找他谈话
清明节这天,70多岁的吴加清老人在东阳市区的家门前悠闲地锄着花草,他还不知道,19年前的得意门生郭广昌,此时正在万里之外的陕西黄帝陵,以“民间主祭人”的身份,祭奠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帝。
吴加清是郭在东阳中学念高中时的班主任,老人从教一身,桃李满天下,但他对1985年毕业的郭广昌记忆尤其深刻。当记者赴东阳向他了解郭求学的情况时,吴老师娓娓而道,如数家珍:
“我当班主任,主要关心学生两件事,一是身体,一是看他们有没有加班加点。三年当中,郭广昌基本上没有违规的地方,我都没机会找他谈话。每天的早锻炼,他都跟在我后面跑,没缺席,没掉队,没偷懒。我知道他经常去图书馆,大量学习课堂外的知识,但这也没错啊!而且他学习也很努力,每次考试都在前几位,而且很稳。”
“不过,你说这个学生很听话吧,他倒也不是那种你讲到哪他就做到哪的学生,他很有主见,不盲从。当时班上经常搞活动,我会让学生写个活动总结或感想什么的。其他学生的总结都交上来了,唯独郭广昌的没有。他觉得这没必要总结,也没什么可总结的,与其说大话套话,还不如一言不发。这我也不生气,我还是尊重他个人想法的。”
理科生报了哲学系
正如吴加清老师所说,郭广昌很有主见。初中毕业时,郭再三思量后,不顾父亲的反对,决定放弃金华师范学校,转读东阳中学。临了,他跟父亲立下军令状:“我凭自己的努力,一定要考上大学。”
有意思的是,3年后,念理科的郭广昌竟然报考了复旦大学的哲学系,没多少文化的郭父、郭母可能不清楚儿子这次的决定,要不然他们又要着急了。可吴老师是清楚的:“我当时也觉得郭广昌志愿填得不妥,可我没叫他改报,我对他很信任,我没干涉他,只是感到有点可惜,这个学生本可去清华、上海交大读个工科或理科学位的。”
“后来,他给我写信,说自己在大学里除了学哲学,还读了很多力学、数学的书,他不仅想读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生,还想功物理学的博士学位,他说虽然自己并不一定能成功,但进取心绝不会消退。”
吴老师为学生的远大抱负和志向感动了,他不知道,郭广昌同学有太多的理由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要出人头地。
郭父的手残了
郭出生于东阳横店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人多地少的东阳那个时候就盛产建筑大军,郭父就是当时横店集体工程队中的一名建筑工人,经常随大队人马去外地务工。有一次,工程队接到一个爆破任务,不知为何,炸药和导火线老是接不到一块,郭父被派去查探故障,他发现原来炸药雷管已生锈。他正想着法子,不料炸药起了作用,郭父来不及跑远,右手炸伤,落了个残疾,再也不能去建筑工地揽活了。后来,郭父被安排到村里一个集体企业当门卫,每月领取15元的工资。自此,郭家经济非常拮据。
此时的郭广昌才14岁,正在念小学,他两个姐姐也不过20岁,在生产队挣不了几个公分。“我父亲原是因公负伤,但生产对也不顾实际情况,年底还是催着我们交公积金,当时我们很穷,实在是交不起啊!”郭广昌大姐回忆起多年前的艰辛,还是热泪盈眶,“我母亲就对广昌说,你一定要争气,我们是穷苦人家,你要好好读书,争取有出息。”
家里人不让他干活
20多年前的横店没有影视城,此时横店人的日子是清苦的。这里农民的儿子想离开农村,只有两条途径:读书,或者去做建筑工人。家境清寒的郭广昌选择了读书,而且得到了家人的一致支持。
在吴加清老师的印象里,郭广昌在东阳中学的3年中很少回家。就连长长的暑假,他也经常泡在学校图书馆里看书。其实,郭广昌是不能回家。
农村学生的暑假要挨一个农忙,郭广昌倒是很想回家帮忙的,就是帮母亲煮一锅饭也好。可是,姐姐和母亲都不要他干活,只要他好好读书。而且,郭家离东阳中学有20公里路,他回一趟家要走四、五个小时的崎岖山路,第二天还要麻烦姐姐用自行车载他回学校。郭广昌发现,他回到家不仅帮不上忙,反而还要分家人的心,但他又不忍看着父母、姐姐劳作,自己一个人悠闲。矛盾的少年郭广昌只好回到东中图书馆,只是觉得自己欠家人的债更重了,烙在心头的亲人嘱托更深了。
每星期问候老父老母
1993年,事业起步不久的郭广昌已有能力让父母过上好点的生活了,他在横店买了块地皮,建起一栋5层高的楼房,当了半辈子泥水匠的郭父,年轻时四处替人建房,这次终于住进了儿子为自己建的楼房。
“广昌原本想接父母去上海住的,他搞房地产,房子也多,可是我父母亲习惯不了上海的生活。但广昌是很孝顺的,虽然工作很忙,可他每个星期都会打电话来问候父母,电话那头总是‘老娘’、‘老爸’这么称呼,非常亲切。”
现在,郭广昌给两个姐姐都盖了新房,还给二姐家买了辆出租车,让大姐收了生意摊子,从15里外的吴宁镇搬来跟父母住在一起,专职照顾。郭还主动承担了大姐两个小孩的学业费用。
记者在横店采访时,远近的村民都能清楚地告诉你哪间房子是郭家的,就连横店街头踩三轮车的外地小伙也一点不模糊。郭广昌在横店的知名度丝毫不减徐文荣。郭大姐说,“弟弟没有忘了根,他说他一定会回报家乡。” (《浙商》试刊号 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