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自己算不算仙剑迷,我只是打通了仙剑游戏的全部版本,看过狂徒工作群的同名仙剑小说,还有易水翔麟的同名漫画,这次看了仙剧,别有一番感受,仅为己见,不到之处,仙迷海涵!
仙剧作为一部普通武侠剧还算成功!从没看过哪部武侠剧有这么深刻的哲理和内涵,其中“相爱不如相知”“上善若水”“博爱”等很有深度,很有新意,要是认真看了对生活尚有启迪。年轻演员们也很有活力,表演深情投入,感人至深!但在表现手法上还欠含蓄凝练,对白中长篇大论太多,若不靠“电玩仙剑“的人气,只怕大部分观众没耐心品味其中深意了。不过仍不失为一部好剧!
然而,作为仙剑的翻版,这部剧未免不够中规中矩了:刘晋原成了心理医生,拜月成了哥伦布(连地球是圆的都...)最不能容忍的是连笔者的名字也被冠给了巫王(倒,谁说他叫赵烨呀,姚先生可没...)不过笔者终非导演,可能对拍摄实际考虑不周处尚多,因此仅对改编的剧本谈谈自己看法:
总的来说,仙剧更多借鉴了仙剑小说的内容,又给很多角色(如石长老、拜月,唐玉)加了血肉,但毕竟经典的东西已不易改善,改后的仙剑已不再是仙剑!
笔者认为武侠剧重在“武”,寄情于武,表现坚强、简单但同样真挚的爱,这是和琼瑶派、青春偶像派电视剧的本质区别。无武不称侠,因此完善的武学系统是武侠剧吸引观众的焦点。在我的印象里,大部分导演都是刻画感情戏的高手,但对“武学”的理解不深。这在一些金庸先生的作品的翻拍中颇有体现,比如央视的“笑傲”对“独孤九剑”的表现就差劲得很,完全没体现“无招胜有招”的妙境。同样,仙剧中的武学系统也是混乱的,李逍遥的进步没有过程,可能这也是难点,毕竟是游戏改编,游戏中升级学招,就不好体现了,笔者认为在这方面做得最好得是“大众软件上曾经连载过的仙剑文章”(限于笔者暂时不能获得的该资料,不做详论),李逍遥只得指点未得传授,纵然资质奇高,基础也不扎实,一夜间学得的上乘武功,在接踵而来的战斗中尚不能得心应手,因此,开始时的战斗应手忙脚乱、险象环生。可仙剧中李大侠刚到苏州就一幅气定神闲的样子,而最后学了酒神一次不用,喊个“爱情无限”就刺死了拜月,实在是@$@*^*!
再谈谈人物的刻画。仙剧中那个小地痞、醋坛子、冲动的家伙绝对不是仙剑迷心中那个潇洒、狡慧而又一往无前的的李逍遥;而那个笨嘴笨舌的受气包也绝对不是玩家心中那高傲,坚强又善解人意的月如。庸俗和真实往往只一线相隔,为人物添血肉不可以掩盖其傲美的骨姿,太多的俗言浪语、打情骂俏已不能表现月如那深沉、无悔的爱!也许是潮流影响,近期影剧总喜欢将出场的主要男女角色一一配对到三角恋爱的感情纠葛中。仙剧也不离这个俗套:阿奴带着唐玉飞了,剑圣这老头子返老还童二三十岁竟和巫后有了一腿,连酒剑仙也被强迫生女!!不就是爱喝两口酒么,谁说喝酒一定是借酒消愁啊,饮酒也是一种豪气的象征,这位我一度崇拜的世外高人,被抛到世俗滚爬十几年,最终被小朋友秒杀,何其惨也!!留几位单身吧,不要再包办婚姻,给侠士们留一份自由,留一丝神秘吧!!
最后说说主题的表达。“侠骨柔情”是历来武侠剧的主题,而仙剑之所以高人一筹,是因为它超越了相依相随,白头到老的两人间的小爱,突出了对天下苍生的博爱,歌颂牺牲精神(包括为爱牺牲,魏尽忠牺牲,为天下牺牲的精神).这一主题在仙剧中期,有关“相爱不如相知“及“道”的讨论中本已概括得不错,可到了最后,当百姓面临绝灭之灾,大地之母决定牺牲自己来之不易、甜意正浓的小爱来拯救天下苍生,在这最震撼人心的关头,仙剧却又显得轻描淡写:没有漫天洪水席地而来的世界末日的烘托,也看不到魂撒大地的女娲精神的壮烈。仙剧的主旨又回到了一个小湖边,一对小吊坠,一对儿比翼鸟,一对儿小情侣,一个老魔头的俗套上了,虽然灵儿之死依然有感人之处,但那叫凄惨,不是震撼!那是小爱,不是博爱!
总而言之,抛开先入为主的因素,仙剧作为一部普通的武侠剧是成功的,导演有胆识,敢创新,作品带给了观众感悟和感动;然而,仙剑失败了!仙剧不是仙剑,难道把它搬上荧屏真的那么难么!?我想还是缺乏真正懂仙剑的人来导吧!十年仙剑,期待重逢!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