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他的“唯才是举”、“屯田制”等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对后世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诗中所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充分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心情,他开创了古乐府诗的新生。同时,曹操却又是后人诟病最多的人,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戏曲,曹操都是一付野心勃勃、谋朝篡位的奸雄嘴脸。因此,曹操也是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的人物。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发表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等文,试图重塑曹操形象,还一个真实的曹操于人。70年代所谓的“评法批儒”运动中,曹操又被推崇为大法家、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反对儒家思想的斗士,一时间光芒四射,仿佛曹操一夜间成了人们崇拜的楷模,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曹操又从神坛上跌入了垃圾堆中。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曹操呢?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动荡的社会之中,这种环境为曹操和一大批人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会。曹操镇压过黄巾起义,并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发展,他是汉末军阀混战的参与者。但与其说曹操是军阀混战的参与者,还不如说他是结束混战的有功者,他不断的征伐,统一了北方,使北方社会获得了几十年的相对安定,经济得到一定恢复。
曹操出身于一个世受皇恩、地位显赫但不显贵的家庭,与同时代的枭雄刘备、孙权相比,刘备是一个流氓无产者,而孙权也只是一个小资产者。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头领曹腾的养子,曾官至太尉,位列“三公”,这样的家庭,对曹操的待人、为政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自小就养成了“任侠放荡”、机警而善变的性格,为官后,又不畏权贵,敢做别人所不敢做的事。但这样的家庭,又深为士人所不齿(为此曹操曾被刘备和孙权之流屡次嘲笑),这样就使曹操在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同时,又产生了某种自卑心理,他可以唯才是举,不遵循陈规陋俗,但又性格多疑,常以谲诈之心度人,时有“小人得志”的某些表现。
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曾说“孤始举孝廉,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及至身为宰相,自谓“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以上节自《述志令》),充分反映了他的真实思想,他重视集权,又“不慕虚名”,这就是他为政的思想。他在经济上抑制兼并,他在河北推行按亩计租、按户收绢的政策,开中国租调制的先河,他的“行屯田以资军食”,长期为后世所效法。
曹操是一个世所公认的军事家,这是他自我研习兵法和长期战争实践的结果,他自幼“博览群书,特好兵法”,他御军三十余年,诸家兵法了熟于心,特别是对《孙子兵法》的理解,从而发展了兵法理论,他自己所著的《孟德新书》,据说就是其一生战斗的经验总结。
曹操又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与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并称“建安七子”,他继承了乐府诗的传统,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开一代诗风。刘勰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曹丕说“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典论》),这都是曹操特有的文风,所谓“建安风骨”,首先是曹操的风骨。
曹操的治国方略是霸王道兼之,他的诸多言论和行为,都根基于儒家思想,并以儒家学说勾画自己的蓝图。但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了重法尚法的一面,陈寿说曹操“閴申、商之法要,该韩、白之奇策”(《三国志·武帝纪》),傅玄说“魏武好法术而天下重刑名”(《晋书·傅玄传》),所以后人竟以此臆断,把曹操列为崇法尚法的典型,但无论曹操在为政上采取什么政策,他都没有脱离一样东西——即曹操所说的“先王之道”,这就是儒家思想。
曹操做事善谋,但为人谲诈,多疑、嗜杀,他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极端利已主义信条贯穿了其一生。他动辄数万、数十万的杀人,却又时而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他甚至对杀了自己儿子的张绣也能重用,却又睚眦必报,对痛骂他的名士弥衡设计借黄祖之手杀之,他能够借别人的人头来缓解军士对自己克扣军粮的不满,他甚至设下圈套,杀死亲兵来证明“人欲危已,已辄心动”的谎话。这其中追究其原因,政治利益上的考虑当然是最主要的,但这也于他少年时的家庭出身和内心深处的自卑很有关系。
总而言之,曹操无论是从其政治、军事和文学上的成就,都远远高于同时代的刘备、孙权甚多,而其性格上的残忍、谲诈也不是这两个人所能比拟的。所我们分析曹操的一生,就不能以其一点来代替其面,必须从各个方面客观的对曹操作一个公正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