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这是丞相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是丞相远征前对后主的真切劝谏。不必说沈青霞看《出师表》嚎啕大哭,不必说岳元帅观《出师表》奋笔疾书。诸葛亮的一生,擒孟获,定南方,出祁山,伐中原,的确做到了他所许下的“身躯尽瘁,死而后已”的诤诤誓言;诸葛亮的一生,戎马列倥偬,南征北战,壮志难酬,多少英俊豪杰为他落下辛酸泪……对于诸葛丞相的评价,我只能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却又责备求全,吹毛求疵。晶莹剔透的美玉上,竟有瑕斑。
丞相远征中原之前,向后主举荐费礻韦,以为“良实”,后临终又拖费礻韦以大事。费礻韦的确有才:羽檄交至,人马擐甲之时,费礻韦冷静沉着,大破曹爽;每省读文书,举目暂视,已究其意,速数倍于人,饮食嬉戏,加之博弈,每尽人之欢,事亦不废。(《三国志·费礻韦传》)
的确为贤。然则费礻韦假意相助魏延而乘隙灭之为不仁;抓住杨仪过失而除之为不义。却颇有“排斥敌政,党同伐异”之风。然而,费礻韦对蜀国最大的祸害是举荐陈祗。陈祗当权,宦人黄皓也日益受宠。“陈黄相表里而导致蜀亡。”《书》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昔,淳于髡以贤人为伍,荐贤如河不滔水那么容易;则不难想象,若以奸人为伍,那荐奸也如同用隧石打火那般简单。荐贤不成反荐奸,可知荐贤之臣岂贤,那么荐“荐贤之人”者又该怎样?此我之未解一也。
“君子言必行,行必果。”暂且不论孔明是否“行必果”。众所周知,也明法度严明,不徇私情。然可知其“严中有私”也!同样立有军令状,同样有人求情,(大概是求情人物地位悬殊之帮罢?)关羽无罪释放,李严刺配充军。马谡辕门斩首!对于苟安,违背军法,不但不军法从事,反而轻易饶恕,为自己北伐,置下一绊脚石。按处事公正的原则,孔明应作甚解释?此一也。第二,孔明声称不管家务事,论曰“疏不间亲”。军师却因刘封刚猛,难以制御,劝刘备因兵败之事,冤杀。古人云,“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况季布当时只一平平布衣,而孔明却为堂堂军师。第三,孔明宣言:“洗不比江河,要之却垢;马不比骐骥,要之疾足。”(便宜十六策·阴察))强调自己渴才之苦,哪怕贤才有那么一点点缺点。可是孔明一见魏延便令斩了,又是为甚?难道“的卢”马都得死吗?由此观之,丞相岂是言必行?此我之未解二也。
再说“行必果”。好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孔明岂不知“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1然玩戎黩武,六出祁山,无不无功而返,怎能说其“言必果”?这当然是苛刻了一点。毕竟孔明把蜀国治安整顿得十分好,是很可观的。尽管《三国演义》把孔明描绘得出神入化,足智多谋,“诸葛亮”也成了智慧的象征。他三气周郎,六斗司马,简直料事如神。倡导罗先生的文笔再好,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诸葛亮是常败统帅。他不仅有“弃新野,奔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的败迹,而且大败仗也不少。他晚年全国以赴的六出祁山,也无不以失败告终。然而《三国演义》虚写这六次战争的结局,一笔带过;实写他一次又一次具体的部署,甚至连他的失败也写得神乎其神,玄之又玄。这一虚一实,一详一略,才使得孔明成了屡打“胜仗”的英雄。既然孔明并非机智过人,难道只因为几笔润色,就可被认为是旷世其才了吗?陈寿言孔明“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这干,优于将略。”(《三国志·诸葛亮传》)。此我之未解三也。
孔明固然不是杰出的军事家,难道是优秀的政治家吗?孔明受命拖孤,鞠躬尽瘁;他当政期间,励精图治,务农殖谷,兴修水利,实行屯田,安定南中;蜀国“道不拾遗,路不闭户”,经济的发发自然是昙花一现。然而孔明六次用兵,国家的积累也为之一次又一次耗尽,经济逐渐萧条;六次用兵,人发流离失所,北井离乡,人发的生活得不到保证,生命得不到保全,正所谓“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六出祁山,那祁山可一次又一次被将士的鲜血染红?可怜白骨攒孤家,尽为丞相复中原!僵尸偏地,哀鸿偏野,目不忍视,惨不忍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连年兴兵黩武,蜀国战斗力也日益下降,后魏国大军一发,竟全无抵抗能力,只望风而降。世人只把蜀国灭亡归咎于阿斗无能,岂不能孔明的极武默兵也预示着蜀国不能长久了吗?魏国邓艾有言“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三国志·邓艾传》)以我的认为,孔明的见识不如邓艾。当年三国鼎立,犹如战国七雄屹立于华夏大地,谁见到一“弱雄”会不顾本国经济连年进攻一“强雄”呢?这岂不是自取灭亡吗?孔明熟读历史,岂不谙“周灭夏,越吞吴,汉胜楚”的法则?时机未到,以弱击强,无亦于螳臂当车,以卵击石啊!世人皆把孔明的壮志未酬,归结为“天命有归,不可智力争也。”难道孔明的策略没有过失吗?此我之未解四也。
谁都知道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孕育人才的土壤,则是教育。孔明当政期间,不忘演兵讲武,兴为学堂,还把两个儿子弄到艰苦中去磨练。因此后人称其教人有方。可是孰又不知,魏国战将上千,吴中人才济济,独蜀国仅有的“五虎”一去,便是廖化作先锋。看来军事上的教育,孔明不成气候,那么文史呢?孔明熟读经传,文采极佳,然而,魏国有“竹林七贤”及吕安何晏等无数无数才子;吴国萌芽了“二十四友”;蜀国除了陈寿,更无文学人物。况陈寿之学,源于谯周,而不是孔明。既然孔明在文才和武略上,没有建树,仅举办学校,演兵讲武,不都成了水中捞月?焉能称之为教育家?孔明对儿子的培养,煞费苦心,然而诸葛思远的能奈竟不如黄权之子黄崇!邓艾入涪关,偏偏诸葛瞻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不听黄崇之言速行据险,导致绵竹失守。父子阵亡事小,魏兵长驱直于蓉城则事大!若诸葛瞻不是孔明之子,他的死又何异于赵括,马谡呢?这就是孔明精心教导出的儿子呀0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是形容一个人只会谈论,滔滔不绝,然一涉及实际问题,便半筹不纳。孔明《出书表》中,劝后主“亲贤臣,远小人”的确是个好主张#后来太监犯事,孔明只斩太监,不责阿斗。除了再现自己的忠心,对阿斗的过失,只字不提!他只会苦口婆心的劝谏,沤心沥血地迁就,无止无休地姑息纵容,孔明的行为又何异于“笔下虽有千言而心中实无一策”的腐儒书生呢?
对于孔明,我不太了解,只是发表一下自己的牢骚,多一点感慨。还望孔明在世,多我体谅才对。然而,对孔明的了解,更多的,还是那五丈原的秋风与定军山的落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