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羽扇,头戴葛巾,英姿勃发,凝视远方。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最近又“回”到了他隐居的故地——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樊市。
站在这座高达二十米的诸葛亮铜像前,目睹这位历史伟人的丰采,人们仿佛回到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这座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隋建国教授等人设计并制作的诸葛亮铜像,重达三十五吨,是全国最大的紫铜锻造人物塑像。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县名,故城址在今山东沂南县南)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裔。父诸葛珪,字君贡,曾做过汉末太山郡丞。母章氏。有兄姊弟五人,兄诸葛瑾,弟诸葛均,还有大姐小姐。大约在他二三岁时丧母,其父为抚育孤息又娶继妻。大约在他七八岁时又遭父丧。此后他靠叔父诸葛玄抚养。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13岁时,他们姐弟四人跟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山东老家赶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不久,汉朝廷又派朱皓到任,失掉官职的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荆州投靠旧友荆州牧(治所襄阳)刘表。到襄阳后,诸葛亮因年纪幼小,就到刘表办的“学业堂”里读书。他的两个姐姐则先后出嫁,一个嫁给襄阳大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一个嫁给中庐县(今湖北南漳县)蒯家大族蒯祺。大约在襄阳城内度过了两三年的时间,诸葛亮大约17岁时,他的叔父诸葛玄去世。失去生活依靠,又不愿意到刘表处做官的诸葛亮这时就迁居离襄阳20余里的隆中,从此过了10年躬耕苦读生活。正是在这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在襄阳这块大地上,诸葛亮从一普通的青少年脱颖而出,逐步成长为一个识时务的“俊杰”。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十三岁时为躲避战乱,随叔父诸葛玄到襄阳投靠刘表。公元一九七年至二0七年诸葛亮在襄阳隆中隐居躬耕苦读,二0七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发表著名的《隆中对》,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为弘扬历史文化,襄樊市在市区西北部新建了诸葛亮广场,树立了诸葛亮铜像,为古城增添了一处新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