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
外观和用法
戈(图1)是把青铜刃垂直安在竹制长柄上的一种兵器,常用于车战。《周礼》考工记对其规格有这样的记述:刃宽4.5cm,长18cm,重480kg;柄长148.5cm。但是,出土的宝物,有长有短,短的1m,长的有3m。这种柄长3m的戈,是考虑到战车车轮高度和车箱长度为车战而制造的。短的是为了便于从战车上攻击敌人步兵使用的。戈是用两手握着使用的一种长兵器,是车战、近战中很有威力的兵器。中国古代战车一般载甲士三人,中间一名是驾手,主战车,两侧是两名士兵使用戈,主近刺。
历史与发展
商、周前后的军队主力,是战车。戈则是车战中被普遍使用的上乘兵器。因为在车战的近战中,戈比以直刺为主的矛类兵器具有更大的杀伤力,而且能充分利用战车的速度,更有效地攻击敌人。所以,这种用于车战的戈,自然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汉代,随着战车的衰落,这种曾在车战中盛极一时的戈,也随之退出古战场的历史舞台。
时至今日,“大动干戈”这句成语仍被人们广泛使用着。当然,这里的戈,是泛指所有的武器,而非专指戈这种兵器的本身。只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戈这种兵器已在人仍的记忆中逐渐生疏,只有从出土报务上才能有所了解。宋代以后,有时就把戟作为戈来称谓了(参照“方天画戟”)。
矛
外观和用法
矛是在一根竹制长柄的前端,安有一个很尖且两面带刃的枪尖的兵器。矛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双手握柄,以直刺(戳)为主的单一使用方法。
图1的矛,出自战国时代。矛尖部分,长约37cm,用青铜制成,呈长三角状,带有插口,插嵌在木柄上,用钉和绳带加以固定。柄的长度,根据《周礼》考工记对其规格的记述,步兵用的酋矛为4.5m,战车士兵用夷矛为5.4m。但是,当柄长超过使用者身长的三倍,用起来就不灵活了。所以,仍以2-3m长的为宜。
蛇矛(图2)是矛的一种。因刃部分呈游动的蛇状,故此得名。全长达5.6m左右,木柄,矛尖的部分用铁制成,长约25cm。矛尖部分采用这种形状,是为了增加刺杀的深度,加大伤口愈合难度,而给敌人以致命伤害。
·历史与发展
矛的出现在枪之前,和戈一样年代久远,是战车士兵的主要装备。用法和戈类似,也是比较单一,所以,在战车没落以后,把锋尖部分改为铁的,用来装备步兵和骑兵。后来,由于刺杀力更强的枪这种兵器的出现,图1形状的矛,也逐渐不时兴了。但是,迟至明代还能看到一种改良型的蛇矛仍在继续使用。
在古典小说中,有许多使用长矛的名将。其中,以《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丈八蛇矛”尤享盛名。不过,张飞使用的兵器虽然是矛,但并不是蛇矛,而是图1那种形状的传统兵器,只是锋刃部分不是青铜,而是铁制的。
兵器的著作
随着工业技术进步,和兵器生产的批量体制的建立,为兵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田地。为了把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给后人,历代都写了很多有关武器方面的著作。中国最先发明了造纸和印刷术,这就为书籍的保存和普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诸多的武将著作中,分为用于军事科学研究有关兵器方面的著作和侧重武器使用技巧、套路研究的武术转著这两大类。
在中国保存着大量的从纪元前到近代、历代军事科学方面的论著。例如,在北宋被称做《武经七书》的名著《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三略》《尉僚子》《李尉公问对》,这些知道唐朝建立的重要军事科学论著,尤其是《六韬》中的《虎韬》,对兵器及其使用都做了极其精辟的论述。
在北宋时期完成的《武经总要》,更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巨著。它是根据宋仁宗的命令,由曾公亮、丁度等人编篡,于庆历四年(1044)完成。这部书,之所以是一部划时代的军事名著,是因为它与历代的军事著作不同,不是以理论论述为中心,而是一部汇总了历代重要战役的军事百科全书。在《武经总要》的攻城法中,水攻、火战、火攻、守器、器图各章,都以大量的图示,对各种兵器作了极为详尽的阐述和介绍,为我们和世界各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在明代,按照《武经总要》的方法,在总结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茅元仪完成的《武备志》,又是一部震惊世界的军事百科全书。在这部军事巨著中,特别设了“火器”一章,为后人提供了火器方面丰富多采的资料。
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在这些军事科学著作中,汇集了各种武器的使用技巧和套路。例如唐顺之的《武编》、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还有茅元仪的《武备志》,这些明代的极具代表性的军事著作中,用大量活灵活现的图示,介绍了各种武器、拳法的特点、使用技巧和套路。
其实在明代以前,就有许多有关武器和使用技巧方面的专著,梁代(502-557)简文帝的《马槊谱》就是一部这方面的专著,可惜没能流传下来。武器的使用技巧和套路,几乎都是以口诀方式由师傅口头传给弟子。这类专门讲解武术运用技巧的著作,也和军事科学著作一样,只是到了明代以后才陆续成书。例如明代程宗猷(156-?)的《耕余剩技》、吴殳(1611-1695)的《手臂录》。这些著作,作为中国古代的军事名著,而流传到今天。武术知识的传播,不仅是口传,书籍才是最有效的媒介,是把武术发扬光大的根本和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