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会是不同苹果设备间通信的桥梁,成功的App Store会由iOS“复制”到Mac OS X上,这就是苹果未来的基本布局,即将各产品的优势组合到一起,粘合剂便是苹果的操作系统。正像一些人说的那样,苹果的本质是一家软件公司,它的核心是操作系统、配套的是软件和运营模式,一切看似不实在的苹果产品中,却都有着一个确实非常优秀的系统。苹果的成功、iPhone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iOS研发过程中投入的精力必然超过常人想象,如果对比一下Google和微软,就更能体会到一些没有公布的东西:Google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为了不被时代落下,在2005年8月17日收购了美国Android公司,研究了两年后才拿出了Android系统。另一边的微软在操作系统领域功底深厚,可在研发掌上设备操作系统的过程中却慢吞吞,直到2010年10月11日才发布了Windows Phone 7。
因此可以推测,iOS的开发过程不会更轻松,尽管我们目前知道的细节并不多,尤其技术细节无从得知,但很多线索我们仍然可以自行找寻。首先我们知道,由于iOS与Mac OS X有共同的底层技术和架构,它还是Mac OS X的Mach核心的一个变种,从它提供给开发者的名叫Xcode的集成开发环境中也发现,用它来给iPhone写程序前,最好还得明白Mac OS X下Cocoa的基本设计模式和约定,更不用说他们都基于Objective-C语言……这些都说明了一点,如果没有Mac OS X也就没有iOS,有些“巧合”的是,带领一群杰出工程师设计出Mac OS X前身的人还是乔布斯,而且那时正是他事业的低谷。
大约20年前,30岁的乔布斯被董事会赶出了苹果公司,他卖掉了85万股的苹果股票,加上获得的2000万美元的投资,还从苹果挖走了SuperMicro部门,成立了NeXT电脑公司。起初乔布斯觉得卖硬件是个出路,但命运却让他再次陷入泥潭,由于公司业绩不佳,NeXT电脑公司下不得不于1993年终止了硬件业务,在次年更名为NeXT软件公司。让人感慨的是,任何努力都不是徒劳的,乔布斯在硬件上败得彻底,软件方面却获得了收获,NeXT开发的NEXTSTEP操作系统理念超前,是完全的面向对象设计,如果乔布斯当时说过类似“我们的产品领先业界5年”之类的话,那么关于软件方面他并没有夸张。
NeXT后期将它的编程接口提炼出来,命名OPENSTEP并继续深入研发,只可惜没有多少大厂对它表示兴趣,这块金子的价值还没有被发觉。1995年时微软的Windows 95卖疯了,接着苹果坐不住了,每股股票一年内跌去了10多美元,戴尔当时对苹果公司的建议是“关闭公司,把钱分给股东们”。苹果迫切地需要一个真正好用的操作系统、一个底层架构,它必须能适应互联网,还要适合多媒体创作,碰巧这方面正是NeXT的拿手好戏,而且乔布斯带领的NeXT也因为缺钱度日如年。于是当乔布斯亲自打电话向苹果高层推荐NeTX的产品时,双方几乎一拍即合,1996年12月20日,苹果收购了NeXT,乔布斯重回自己当初亲手创办的公司。
重回苹果后,乔布斯要求软件工程师们重写Mac OS系统,不仅底层要足够干净优雅,而且还要在用户界面上保持风格,这一改就是近5年时间,当正式版的Mac OS X v10.0在2001年登场时,其实由内到外已经和之前的Mac OS完全不同了,它才是苹果历史上最优秀的产品。依靠全新的优秀底层架构,配合上高效的Cocoa类库,从2001年到2010年,Mac OS X的版本从v10.0升级到v10.7,这些看起来只是小数点后一位数“+1”的升级,其实每次都是重大的版本更新,熟悉Mac OS X的人都知道,其重要性不亚于从Win98升级到WinXP,然后再升级到Vista、Win7,不同之处只是苹果做得更快。
有了软件的支持,硬件好卖多了,苹果也有了后来涉足智能手机领域的资本——强大的软件平台。正是这个原因,iPhone在一块液晶屏幕上实现了好多功能,比如流畅的多点触控、更快地找到并执行程序、更快地收发邮件和更高的商务应用价值。开发人员也喜欢为iOS开发软件,Xcode的高效让他们能轻松地实现想法,从而开发周期更短,赚钱的机会更多。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同样是Webkit内核的浏览器,在苹果系统上总能跑得流畅些,而在Symbian上却像带宽不足;为什么同是多点触控,手指在苹果系统上滑动就更舒服,而在Android上就显得粗糙一些。这些看起来难以解释的东西,确确实实为苹果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使用感受。我们知道iPhone、iPod在外观和功能上不是“前无古人”的,可以视频通话的手机多年前就有,可以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上网的掌上设备更是多得不得了,甚至笔者多年前把玩过的一个山寨MP4,便与iPod Touch有八成的相似度。这些都证明,iPhone的成功、苹果的成功不只是出色的营销手段,更是靠优秀的软件支持,这就是iOS的力量,让它苹果产品在各方面都稍稍好了一点,也就是这“一点点”的提升,造就了苹果产品的理念——“如果想要更好的东西,就必须掏更多钱”。
现在苹果有了一系列受欢迎的硬件产品,还有iOS、OS X软件和App Store模式,顺便掌握了数十万开发者的命运。仔细一想会觉得有些不平,开发者每年上缴99美元的年费,但他们的劳动成果如果想在App Store中上架,还要先经过苹果的审核,一旦不通过就只能流入“黑市”,在“越狱”后的苹果设备里体现价值。另外封闭的苹果系统不可能有完全开源的一天,这也意味着软件如果想移植到其他系统(比如Android),会遇到非常大的麻烦。因此乔布斯带领下的苹果在未来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可能遇到更多危机,尤其是否能让多数开发者都有钱赚的问题。回顾乔布斯的大起大落不难发现,他的失败是因为硬件,成功是因为软件,苹果会继续更关注软件么?一定会,软件才是苹果的灵魂。
智能手机大战还在继续,尤其是操作系统的大战,它不只是Google的Android、微软的Windows Phone7、诺基亚的Symbian^3之间的事,HP的WebOS 2.0、黑莓引入QNX的Blackberry OS也会是其中的一份子,甚至还可能会有某家公司半路杀出。iOS的底蕴是什么?我想就是从NEXTSTEP一直到Mac OS X积攒下来的技术。从1985年NeXT成立到2010年iPhone4流畅地跑着iOS,25多年的坎坷让今天的乔布斯对iOS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那也是他对技术的热爱。可能对于乔布斯来说,苹果的软件好比是他一手养大的孩子,是他存在的延续和证明。
Windows Phone——历久弥坚的重生
虽然故事早在1996年就已展开,但2008年12月,是新的开始。
2008年12月,微软手机项目的所有工作全部终止。对于微软手机研发部门的员工而言,“Ctrl+Alt+Delete”的组合键被按下,这是一出彻底的重启。一份全新的计划,立在过去或辉煌、或疲累的躯壳之上,所有的工作,重新开始。
1.过去
早在1996年,微软就开始了移动设备操作系统的研发。1999年掌上机市场还是Palm所开辟的天下,而这一年Windows CE 1.0版的正式发布,对Palm系统发出了有力的挑战。之后微软该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功能,并推出了名为Pocket PC的全新产品(通常简称“PPC”),不过当时微软还没有考虑要将该系统运用到手机上,人们买到的只是一款可以管理个人信息、可以安装各种软件的微型掌上电脑(人们习惯把它们统称为“PDA”),它与通信无关。直到2002年,微软才终于推出了两款与手机功能相捆绑的新产品:Pocket PC Phone 2002以及SmartPhone 2002。它们与已有的不带手机功能的Pocket PC原型,形成了微软长时间坚持的三线并发的产品线组合。简单来说,同系列的三款产品中,Pocket PC Phone=Pocket PC+电话模块,SmartPhone=Pocket PC Phone-触控屏功能-高端硬件,也就是说,SmartPhone更像一款普通的竖版手机,而Pocket PC Phone,则是最早出现的大块头触控手机。
2002年,诺基亚的第一款智能手机7650才刚刚上市,微软与诺基亚都是智能手机市场最早的开拓者。
2003年,微软意识到,放着“Windows”品牌的巨大号召力不用,只使用“Pocket PC”,是巨大的品牌浪费。然而旧品牌又一时难舍,最后当时就出现了很长的品牌名:Windows Mobile 2003 for Pocket PC(纯手持设备,不带手机功能)、Windows Mobile 2003 for Pocket PC Phone Edition(带屏幕触控智能手机)和Windows Mobile 2003 for Smartphone(不带屏幕触控智能手机)。2005年,微软放弃以年代命名的方法,转用Windows CE内部版本命名,全系列统一为“Windows Mobile 5.0”,而其后仍跟着“for .。.”的长长的子品牌名。这种让消费者难以记忆的情况直到2007年才有所好转,在Windows Mobile 6.0系列中,子版本分别为Professional(带屏幕触控智能手机)、Standard(不带屏幕触控智能手机)和Classic(不带手机功能的纯手持设备)。
尽管产品命名复杂难记,但在十年时间内,Windows Mobile系列却击败了已有对手,一度成为智能掌上系统的领头羊。而使用该系列最新最高端的手机触控产品,也一度成为消费者引以为豪的美事。
2.改变
最初的几年,PPC之所以能迅速击败Palm系列的掌上设备,来自于其时极为现代、非常时尚的设计。要知道当时Palm还是一个仅支持单任务操作的系统,这一系统即使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极有效率的,然而,在PPC多任务系统的映衬下却立刻显出了苍白。很多时候,用户要的是功能,为了功能,用户中的绝大部分都可以放弃效率。更何况,PPC还是一款提供完美多媒体功能的产品,它能够比Palm提供更强悍的媒体解码与播放功能,就像Windows在计算机市场上以“多媒体”取胜一样,PPC也在掌上取得了同样的业绩。
然而逼迫微软在2008年12月不得做出“重启”行动的,却同样来自于产品设计的“现代感”。我们可以看到,用户对“现代感”是多么地追逐,我们可以看到,一款产品如何在短短的几年内,就从“现代”变成了“老式”。可以说,Windows Mobile系列的产品,从2000年一直到2008年的6.1,功能虽然一直在进步,但在操作方式与主界面上,却保持着数年如一日的稳定或单调性。这固然与Windows系统在PC上长年不败的成功有关,而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长久以来,一直没有合适的挑战者出现。但这种稳定局面在2007年苹果iPhone出现之后,终于被打破。
众所周知,在苹果iPhone之前,“触控屏+触控笔”就是智能手机的标志,虽然很多用户都偶尔会用手指来对屏幕进行操作,但一来触控笔用起来更精确,二来几乎所有智能手机的说明书上都建议大家使用笔而不是手指来操作。这当然有可能是屏幕技术不够好,害怕被刮伤,不过最关键的原因还是被iPhone揭秘了:是你们的界面设计不合理!为什么要把字和图标设计得那么小?为什么要靠“点击”而不是“触摸”甚至是“晃动”来操作呢?于是,几乎是在转瞬之间,原本被认为是“高档”、“现代”的“触控笔”,就被iPhone的手指操作击打到了老式的边缘。更为直接便利、更加让人“触摸”到科技本质的操作,不需要被一支夹在中间的“笔”来阻隔,看起来这只是操作方式的一次简单改变,但实质上却是人性化设计方面的一份重要教程。
图07:展示“点击”到“触摸”的一个实例:在手机上是点击标签换页来得快,还是直接用手指左右滑动更快?
触控笔的问题实质上来源于Windows系统上“鼠标指针”的惯性思维。2009年底,一款改良性质的Windows Mobile 6.5被匆忙地推向市场,填补产品代际的空白。该系统的主要改进就是尽力完成从“触控笔”到“手指触摸”的变革,无论是“今日”界面上变大的可滑动式操作项,还是蜂巢式的六边形图标按钮,或是IE浏览器的笔划手势改进,以及许多操作的微小变动,无一不是在努力增加“手指触控”的便利程度。但令人感到遗憾的,用户在使用时依然明显地感觉到,如果说iPhone系统上的触控操作是“原生”的,宣称为触控而改进的Windows Mobile 6.5,却处处让人在触控的时候觉得手指其实还是一支鼠标。
此时Windows Phone 7已在紧锣密鼓地开发当中,本质上它诞生于苹果iPhone的挑战。2008年是微软智能手机市场全面溃败的一年,这一年iPhone的全球市场份额大幅超越了Windows Mobile,而RIM公司BlackBerry的市场份额依然稳健。微软意识到,必须做出全面反击了,否则面临的将会是继续缩小的生存空间。这一年的12月份,微软按动了智能移动系统研发部门的“重启键”。事实上,Windows Mobile 6.5的处境,进一步证实微软这一次的壮士断腕,绝非逢场作戏,而实在是时势所逼,不得不为。
3.现在与未来
Windows Phone 7,承载了微软智能手机的现在与未来。
从2010年9月份开始,各厂商研发的Windows Phone 7手机你争我抢,纷纷登台亮相,微软手机的新时代开始拉开序幕。新一代微软手机操作系统,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Windows Mobile,无论是界面还是操作方式,几乎都看不到继承于前代的一丝影子。在设计上,它甚至与iPhone、Android也不同。例如在开始的主题界面上,微软放弃了“图标”的设计,而是引入一种方块式的导航设计,每个方块对应不同的程序功能,而方块中显示的图形内容,会根据程序存储数据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开始界面中,有大块的区域可以由厂商来自定义,只要厂商愿意,就可在这里加入Facebook、电台广播、XBox Live等各种元素;而所有的这些方块,用户都可自定义。在其它部分的操作界面中,也出现了不错的触控设计,一些想法更倾向于照顾用户的使用体验。总之就设计而言,这确实是一款浴火重生的系统,有着不输于iPhone和Android手机的底气,仅从这个角度上,它称得上这次彻底的“重启”。
不过Windows Phone在长达两年的过程中,已经丢失得太多。首先是用户,用户并不是只为设计而吸引,更可怕的吸引来自于系统上的应用。在这两年的动荡中,微软智能手机系统缺乏稳定的表现,Windows Mobile 6.5的慌乱,Windows Phone 7的后发,严重波及了那些原本忠诚于该系列手机的用户。而且6.5和7,每个版本都出现了严重的软件不兼容现象,过去原本活灵活现的软件一朝就成瘫痪。先别提开发者的困扰了,这种乱象即使是笔者这种已使用该系统长达7年的“玩家”性质的老用户,都觉得棘手。说实话,无论是谁,都很难忠诚于一个已不再是过去那般的对象。而在竞争者方面,iPhone凭借AppStore,出现了软件应用极度繁荣的新景象,小型的开发者或团队,被真金白银激励着向前;而对于用户来说,据说一款iPhone早期的软件,即使在最新的iPad系统上,也一样能使用——这种体验与微软的策略相比,实有天壤之别。
微软现在有的是钱,也有的是手机厂商们的支持(长期以来,可以说微软从没有亏欠过手机厂商)。新版操作系统在设计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如果微软能够在周边的策略上进一步贴近用户的苦与乐,或许有一天,我们还能看到微软手机的复兴。
最后还要提一下的是,以前那些喜欢使用不带手机模块的纯PDA用户,将来可能再见不到相关的微软产品。“Windows Phone”已正式取代了“Windows Mobile”,从名词的变迁来看,“移动”已经彻底被“手机”取代,这意味着微软已经正式放弃了自2002年以来三驾马车同行的产品策略,新产品中,纯粹PDA(不带手机模块),以及简化版的SmartPhone,都不会再出现,微软已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智能手机产品的开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