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人员称网络游戏是摧残下一代 |
---|
http://games.sina.com.cn 2005-11-29 17:32 大洋网-广州日报 |
张侃简历 美国伊利诺大学哲学(心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外事局局长。现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今日下午,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张侃将在广州讲坛上做题为《压力与身心健康》的演讲。昨日张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转型期的中国,正值心理问题高发期。这位心理学家不认同目前让中小学生过早接触网络的行为,认为小学生根本就不用上网,一旦孩子网络成瘾,对他未来的发展带来的将是一种毁灭性的伤害。 “和谐GDP”应成社会导向 记者:现代社会,大家普遍感到压力很大。为什么会这样呢? 张侃:这个问题可分成两大方面来谈,一是社会群体压力增大的问题,二是年轻人压力增大的问题。现在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个人不确定性因素增大了;此外,现代社会以物资财富的多少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加之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的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因素都让社会感到普遍的焦虑。 至于年轻人比以往的压力大,除了家庭期望值普遍比较高外,还有三方面的矛盾造成。 第一,年轻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落差产生的矛盾。据研究,现代人比中世纪的人性成熟平均提高了三年,但现代人成熟年龄却比中世纪晚了好多。 第二,科学知识增多与社会知识减少之间的矛盾。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要求急剧增高。但是社会知识的学习反而下降了,这不利于帮助年轻人走向成熟。 第三,科学知识中,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的矛盾。前者是要求死记硬背的知识,后者是讲究程序过程的活知识。 记者:在减轻个人的压力感方面,社会可以做些什么呢? 张侃:关键是社会导向要改变。我们不能以金钱的多少、物质财富的多少、GDP的多少作为社会的唯一的导向。现在,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我认为,相应地也应有“和谐GDP”的概念。比如说某个地区GDP很高,但为了追求这个高GDP,付出了许多社会代价,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这些局部地区的问题对整个社会国家都有损害。“和谐GDP”,就是在计算某个地区的GDP时,扣除为此付出的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成本。 记者:个人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减轻自己的压力感呢? 张侃:心理学上认为,认知决定一切。因此,要想减轻压力感,我们就必须改变调整我们的认知。譬如,家庭期望“你一定要成功”和社会认为“富有=幸福”,这种认知如果吸收得太多,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攀比心理,这种心理就会对人产生压力。 互联网并不能提高人的素质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许多场合,您都反对青少年过早上网。为什么呢? 张侃:我认为,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完成的,是通过在现实社会和家庭生活中,人与人间实际的交往过程中实现的。 互联网提供的是大量的信息和虚拟的世界,不具备提高人的素质的功能。小学、初中阶段孩子们在学校就能学到基础知识,不通过上网,也根本不会影响基础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这是其一。 其二、从心理学范畴而言,人是天然的信息加工者,人们从互联网中所获取的大量信息,是一些复杂的信息,对其进行加工需要是一种知识的技能,应该是高中阶段以上至成人做的事情,不是小孩子该做的事情。而一旦上网成瘾,危害极大。 因此,我反对目前让中小学生过早接触网络的行为。小学生根本就不用上网。网络并不能向孩子提供多少良性信息,即使是良性信息也大都是重复信息,它们和电视报纸上基本一样,可看可不看。而且电脑网络乱七八糟的东西更多。一旦孩子网络成瘾,对他未来的发展带来的将是一种毁灭性的伤害。 网络游戏是对下一代的摧残 记者:现在,社会有种舆论,认为网络游戏让孩子容易成瘾。甚至有些人还打算组织起来告网络游戏商。对此,您怎么看? 张侃:人们为什么玩网络游戏呢?是因为它们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提供虚假的成就感,使人产生兴奋感。但为什么孩子特别容易上瘾呢?游戏在设计过程中都有专门的心理学家参与,它恰恰吸收了孩子们的这些特点。 它的操作非常简单,鼠标一点就出来,出来的东西都稀奇古怪,而越是稀奇古怪就越是好玩。孩子一上手他的注意力就被吸引过去,又由于自制能力差,很快就会迷上游戏,而一旦迷上,就容易上瘾,上瘾后就非常难以戒掉。 记者:可是,网络游戏毕竟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力啊? 张侃:这完全是骗人的说法。网络游戏本身提供的知识面非常狭窄,对青少年来说,它的副作用却非常之大。可以说,它完全是对下一代的摧残。 编辑:高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