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性的“扫黄打非”至今有半个多月了,但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网吧”仍在违规接纳未成年人(本报7月20日A3版),非法音像制品仍未禁绝。“黑”文化经营场所的存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还文化市场一片蓝天,需要我们各级文化市场管理部门从源头上认真思考文化市场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问题。
首先是历史原因。一些文化市场监管法规成型于改革开放早期,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如文化市场往往是几个部门共同管理一个项目,而又都难以管理到位。
其次,文化市场发展速度往往超前于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完善的速度。常常是等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后,政府才介入管理,市场发展带有盲目性。
第三是现实原因。执法力度不够首当其冲。文化部门作为文化市场的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手段对违法违规现象进行痛击。执法力量相对薄弱也是困扰执法部门的重要原因。某市级文化部门直接管辖市区范围内的网吧、演出、电游、电影、音像制品等2000余家经营场所,而市场执法的人员仅10人,无法适应文化市场迅速发展的需求。
第四是社会原因。社会保障措施的乏力已日益凸现。由于文化项目投资成本相对较低,从业人员成分相对复杂,造成大量小本经营者和下岗失业人员涌入文化项目。这批人员占文化经营户的80%。
利益驱动也不容忽视。文化市场高成长、低风险、高回报的特点,使得个别地区、部门和机构为了维护本地区、本部门、本机构的利益,对中央和上级的管理决策在贯彻执行中往往采取“实用主义”态度,有利则行、无利不行,使得原本就并不十分健全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变得愈加脆弱。
如此种种原因的存在,使得我们的整治工作困难重重。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各部门携起手来,切实履行职责,全面推动文化市场的综合治理。龙磊(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