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游戏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于2011年《大众软件》6月上)
序
“在未来,每个人可以有15分钟的时间变得世界闻名。”
1968年2月,每一位拿到瑞典斯德哥尔摩现代艺术馆展览目录的观众都在内页中读到了这样一句话。时光飞逝,到了1979年,这句宣言的发表者,著名当代波普艺术先驱安迪·沃霍尔再次重申了他在11年前留下的论调:“……我在60年代的预言终于实现了:在未来每个人都会出名15分钟。”从此开始,“15分钟的名声”变成了一项在娱乐行业与流行文化中炙手可热的表述概念,为无数励志读物与不甘平凡的民众提供了一条醒目的口号。虽然安迪·沃霍尔这位作古于1987年的前卫艺术领袖直到逝世都未曾亲历过全球互联网对环球媒体引发的巨变,但只要环视一下我们身边的现状,任何人都会被这位当代艺术教父言论的预见性所折服:在互联网把全世界链接在一起的今天,任何人都有机会在陌生的大众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闻名世界的15分钟”不再是一句虚妄的宣言,而是确定无误展示在所有人面前的现实。
与以往的媒体模式相比,对于传统形态中身为信息接收者的平凡大众而言,互联网最显著的进步无疑就是“名望壁垒”的逐渐瓦解。对于如今的网络群众来说,无论是写作、绘画、音乐还是自编自导自演的视频作品,只要是可以脱离实体装置媒介进行传播的艺术形式,只要发布者拥有最基本的互联网使用经验,可以找到合适的传播网站,那么让自己的创作成果光明正大地展现在其他观众的面前完全就是易如反掌。不仅如此,如果在互联网上发表的作品内容与大众群体的审美标准相符的话,那么在追求效率的网络媒体与提倡自由分享精神的社交平台进一步的推波助澜之下,短时间内获得惊人的知名度与旺盛的人气根本不是什么无法想象的不可能任务。只有在这个信息流通理论上几乎不存在滞后的互联网时代里,使用东八区时间标准的我们才会在第一时间内聆听到其貌不扬的苏格兰无业大妈、第三季《英国达人》选秀亚军得主苏珊·抹大拉·波伊尔那一鸣惊人的曼妙歌喉,欣赏到那成员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英国街舞组合Diversity的精彩表演,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发表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向其他人进行传播,让身为“沉默的大多数”的自己也有权利为媒体推广的浪潮贡献力量。“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传媒的一份子”,这,就是互联网环境带给我们的最大收益。
然而,在我们享受这种新媒体模式带来的便捷与自由的同时,某些实质上很难称之为“正面榜样”的人物走红现象也逐渐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声名远扬如那位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S型身材”雷倒无数网民的“芙蓉姐姐”,新鲜出炉如那位号称“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的“凤姐”,一位又一位秉承着“你方唱罢我登场,雷死众人不偿命”原则闪亮上台的“网络名人”在为无数网民大众创造出数之不尽的笑料谈资之余,悄然走红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冷静下来重新回想一下这些“名人”走红历程的来龙去脉,很容易意识到这个问题:这种本质上无异于闹剧的事件为什么会创造出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推动这些“名人”一步步走红的根源究竟是那些别有居心的网络推手,还是某些更为复杂的群体行为?
空虚的呐喊
“觉醒吧,道德!”
对于大多数资历尚浅的国内网民来说,上面这句只有五个字的口号至多不过是一声空洞的叫嚣罢了。然而,如果你的网龄在6年以上并且互联网带给你的收获不仅仅是泡菜网络游戏的话,我敢保证,这句口号你肯定不会陌生:
凌晨3点,注意力开始逐渐涣散,你用力摇摇头,草草结束手头的这局《魔兽争霸Ⅲ》局域网对战退出了游戏。扭头看看左右两边,烟雾缭绕的污浊空气中,坐在一排排闪烁不定的17寸CRT显示器面前的陌生人露出了一张张表情空洞的苍白面孔,你清楚,自己的脸色肯定与这些同类相差无几。再次用力摇摇头驱走睡意,拎起上机前买来的廉价纯净水润润喉咙,你百无聊赖地点开一个个散布流言蜚语的BBS与留言板,用一目十行的眼神无精打采地浏览起那些无聊的发言与贴图。突然,当你无意间点开一个标题耸人听闻的帖子链接时,耳麦中传来的一声咆哮瞬间将平淡的气氛撕扯得支离破碎:
“觉醒吧,道德!”
这声愤怒呐喊毫不留情地淹没了Winamp中播放的情歌,势不可挡地戳穿了你的鼓膜,差点让毫无心理准备的你从网吧的位子前面蹦起来。不仅如此,你周围的其他通宵者注意到了你的异状,纷纷用目光投来了无声的谴责。你手忙脚乱地按下键盘右上角的“Esc”键终止了这声扰人清梦的怒吼,然后把页面边上的滚动条一拉到底,在最下方的回复框中噼里啪啦地敲出一行字来:
“是哪个不知好歹的家伙半夜不睡觉乱帖大作家张斌的东西?!”
没错,这句曾经让大批网民虎躯一震的呐喊背后,挺立着一位曾经声名远扬的咆哮者,那就是——“大作家张斌”。
即便以如今的标准来看,在这位自诩为“大作家”的过气网络名人身上,我们依然可以发现无数令人瞠目结舌的噱头,以下是这位“大作家”遗留在互联网上的自我简介节选:
“大作家张斌名叫‘大作家张斌’,简称‘大作家’,男,身高9小孩(180厘米),体重154小孩(77公斤),身体健康,讨厌抽烟,不爱喝酒。大作家0年0月0日(公元1973年4月29日)生于北京,未婚,上无老下无小,个人网站大作家张斌道德流行网。 ”
“大作家张斌最重要的文学作品是会让道德成为流行的关于永久和平与永恒爱情的惊险益智书《金色的天空》,很多读者主动提价购书,目前该书第一集售出的最高单价为人民币500元,而其定价仅为20元。该书的内容和它的发行价格一样对读者而言都是个奇迹。另一部真实记录了27岁那一年他从张斌成为大作家张斌的环境、肉体和精神变化的全过程的《英雄或骗子的故事第一集二十七岁》也是大作家张斌的代表作。”
限于文章篇幅与实际内容,“大作家张斌”的其余简介内容在这里不再赘述。不过,我相信仅凭上面的两段文字也足以令诸位读者朋友对这位“大作家”的风格留下印象:是郁郁不得志的天才,还是……用耸人听闻的行为博取关注的癫狂者?
然而,网络上流传的自吹自擂,终归只能是妄言罢了。现实中的“大作家张斌”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
“大作家张斌”的真名为张斌,1973年出生于北京,幼年时双亲离异,由母亲抚养成人。这个单亲家庭的生长环境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这位“大作家”并不是什么不学无术的庸材:1992年9月,张斌考入了南京邮电大学。然而就在不久之后,这位大学新生就因违反校规而被留级,最后不得不以肄业生的身份离开了校园。走上社会的张斌曾经从事过不少谋生职业,但是拮据的生活状况一直未能得到改善。彷徨之余,他开始把自己的文字作品装订成册并进行售卖,但这种手工制作的刊物究竟能够获得什么样的销量,大家想必都能猜得到。如果“大作家”的故事到此为止的话,我们对他的印象恐怕也只会停留在“希望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现状却收效甚微的平凡大众”而已,但是,这个辛酸的故事迎来的却是一个凄惨的结局:2006年,张斌结识了一位来自内蒙古的北漂族姑娘,由于拥有着比较接近的生活经历,两人逐渐展开了交往。然而,现实中的爱情并没有理想中那么浪漫,微薄的收入带来的生存压力逐渐引发了两人间的摩擦,随着矛盾一步步走向激化,最终,在2007年1月12日,已经不堪忍受的张斌在与女友展开的争执中将对方杀害。2007年1月30日,在逃的张斌被警方抓获,随后被北京市一中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后来由于在狱中表现较好,于1999年9月减刑为无期徒刑。
这位曾经在互联网上用自己高喊的口号博得大群民众关注的网络“名人”下场居然是如此凄凉,震惊之余,整个故事又会在多少人的心中留下印象呢?答案是——几乎没有。
没错,遗忘——这就是“大作家张斌”在入狱之后,热衷于追捧奇人异事的网络大众给予这位曾经的“红人”展现出的最终态度。如今,由“大作家”本人建立的“大作家张斌道德流行网”已经由于域名到期而无法打开,百度百科的词条中也找不到关于他的主题,甚至连百度贴吧都只能通过“帖子搜索”功能来找到残存的只言片语。这位过气的名人在那浩瀚如烟的互联网中留下的唯一印记,只有在著名开放式中文综合社区论坛“西祠胡同”中的86页由“大作家”本人发表的帖子——近百页人气低迷、回音寥寥无几的个人主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