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苹果向国内移动游戏开发者发送的一条通知,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经过几天的传播与发酵,对国内游戏业稍有关注的朋友应该都对其十分熟悉,全文如下:
“根据2016年5月24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的公告,移动游戏需要通过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审批才可发布。有关规定条文的详情,请参阅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请在“App 审核信息”部分的“备注”字段输入游戏类 App 的批准号码和批准日期”。
这条通知,加上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今年5月底发布的《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不夸张地说,对中国游戏行业造成了近几年来最大的震动。30日至今,相关话题的讨论一直未见消散,反而有激化的趋势。互联网上随处可见对广电政策的吐槽、质疑与抵触,随着审核细则的进一步披露,陆续有厂商发表自己因政策变动所遭受的“离奇”遭遇,矛盾进一步加剧。目前互联网上的反对之声之高,以至于昨天有一名行业人士声称要发起一次对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诉讼并开启众筹,在4小时之内便筹到了3万元的诉讼费,被很多人视为为民请命的网络英雄。
新规?
对于很多从业者和玩家而言,苹果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通知,将他们此前并不熟悉的游戏审核领域摆到了眼前,对网上释出的一些“细则规定”难免会觉得不可思议。公众倾向于将这次政策称为“新规”,但其实对于手游行业的监管,并不是有关部门的突发之举,而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很多人以为并没有被明确纳入监管的网页游戏、手机网络游戏,早数年前已经进入了管理者的视野,相关的政策和条例不断明确与细化,直到走到今天这一步。
游研社整理了一张简单的信息图,你可以从下图看到有关部门在该领域做了多少工作:
手游行业管理上的法规上的支持,早在2009年10月就由广电总局以落实国务院“三定”规定为名发布了一项通知,明确了自己对包括手机网络游戏在内的网络游戏的前置审批职责——在该通知里,网络游戏被定义为包括“所有通过互联网(包括有线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等)供公众在线交互使用或提供下载的互联网游戏作品”,“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大型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MMORPG)、网页游戏(Webgame)、休闲游戏、单机游戏的网上下载、具有联网功能的游戏、联网的对战游戏平台、手机网络游戏”。
这个网络游戏的概念和通常所理解的有所不同,但也表明早在2009年,手机游戏就已经进入了监管范围,只是在过去的几年间,相关监管一直相对宽松。苹果于6月30日发布的通知实际上只是一个引发行业关注的导火索,意味着此前多年对手游行业的宽松监管时代已经结束,手游行业也进入了一个像客户端网络游戏那样的严格管控时代。
对版号的严格要求不仅体现在游戏上架,据业内人士反映,目前连出现在户外、公交上的游戏类广告也会要版号。早在去年下半年,百度贴吧的也要求游戏需要具备版号才能申请相关服务。
而在此之前,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早已经落实了各项管理规章,为自己行使行政职能建立了依据。
2016年3月10日,施行了多年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被废止,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发布的《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开始施行, 据此规定: “未经批准,擅自从事网络出版服务,或者擅自上网出版网络游戏”,违者会根据相应法律后果,如罚款、没收设备、刑事或民事责任。明确的处罚让违反《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的风险大为增加,也让游戏厂商不得不重视,但是对于很多中小或者个人开发者而言,也许没有太过在意。
5月24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除了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出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移动游戏的前置审批权限外,也有一些重要内容,比如规定了移动游戏“在游戏名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副标题,或者在游戏名称前增加修饰词,如《新××》,或者在游戏名称后用数字表明版本的变化,如《××2》等进行推广宣传)视为新作品”,需要重新审批,而在此之前这种现象并不少见。通知还规定了今后国内运营的移动游戏“须在游戏开始前、《健康游戏忠告》后,设置专门页面,标明游戏著作权人、出版服务单位、批准文号、出版物号等经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信息,并严格按照已批准的内容出版运营”。
在苹果面向开发者发布通知之后,有网友恶搞了一张类似电影上映前的龙标那样的图片,实际上今后国内的移动游戏除了《健康游戏忠告》外,确实都还要一个如上要求的信息页面,虽然并不会像是龙标那样。
这次通知最令人意外的是,此前很多游戏从业者已预料到安卓平台的监管会加强,但可能不会想到这一仅仅是部委级别的行政规章能够影响到苹果的Appstore。
对于国内的移动游戏开发者而言,苹果Appstore不仅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游戏发布平台,而且也是一个规则简单明确的平台,无需像国内杂乱无序的安卓平台那样付出巨大的人力、商务等沟通成本,因此很多中小开发者和个人开发者都选择独立在Appstore发布游戏,而不需要依赖发行商——但是随着苹果明确游戏接入前需要版号的通知,在Appstore独立发布游戏也有了巨大的门槛。
审读
在行业纷纷扰扰之余,游研社也采访了一名现役的游戏审核人员小G,询问他对此事件的看法。与很多人所想象的不同的是,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并不直接负责游戏的审批,审批工作大部分是由一些外部的专家团队完成的,小G正是其中一个团队的成员。小G的团队有5人,都有游戏企业或媒体的从业经验,而在北京类似的团队据他所知还有4个,每年提交总局审批的游戏基本就是由这些团队进行审核的。这样的一个团队每年大概要审批1~200款款游戏,包括客户端网游、主机游戏、单机游戏和手游。小G表示“近年来手游的数量大增,今年上半年经手的游戏几乎全是手游”,一方面反应了手游行业的繁荣,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其他游戏领域相应在降温。
依照传统出版的惯例,行业内将专家团队对游戏进行审核的流程称为“审读”,每个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会集中将一批送审的游戏下发给专家团队进行审读,团队的成员接收到审核资料后对游戏的内容进行评测,然后给出审读意见。根据游戏本身内容的不同,目前游戏的前置审批分为两种情况,“申请出版不涉及政治、军事、民族、宗教等题材内容,且无故事情节或者情节简单的消除类、跑酷类、飞行类、棋牌类、解谜类、体育类、音乐舞蹈类等休闲益智国产移动游戏”可以按照简易程序申请,提交的资料和流程都比较简单,20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审批;而这些类型之外的其他游戏比如市场上常见的手机卡牌、手机MMO游戏则适用另外一套规则,提交的资料和流程上也更加复杂。至于境外游戏,包括获得了境外IP授权开发游戏的产品,在审读时都会更加严格。
如果专家审读通过,游戏则可以顺利获得版号,而如果专家对某些内容提出意见,那么提交审核的游戏团队则需要对此进行解释或修改,直到最终审读通过,有时候这个流程会反复3~4次。小G表示审读中最常出问题的是宗教元素、色情内容、血腥画面和被认为涉及赌博的开箱子、抽卡设计。比如某公司的一款游戏中职业设定中包含了少林寺女弟子的设计,并且衣着十分暴露,这种情况在专家出具意见后必然要做出修改,某款FPS游戏也因为击杀的设计被认为有诱导暴力倾向(如出现“杀”和“死”的字样)被要求修改。
与人民币直接挂钩的概率性玩法,其实在审查中一直被明令禁止。所以近两年国产手游里的“十连抽”基本上都改成了“买10个特定(廉价)道具,送10个随机物品”,从字面意义上规避审查
对于剧情复杂、系统内容较多的游戏而言,一次通过的几率并不高,很多游戏都需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通过。因此熟悉版号申请流程的公司会在正式上线前几个月就将已经做好的内容提交审核,以免影响游戏上线的时间,有时也会针对审读而特别制定一个相对“和谐”的版本,关闭某些敏感功能。只要不太出格,据知情人士介绍,这也是审与被审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小G和另外一名曾经参与过审读工作的从业者都表示:“版署很早就在研究加强对手游行业的管理,游戏审批覆盖到手游行业可以说是一个发展的必然,现在才开始甚至可以说是已经晚了”。相比他们的习以为常,更多的行业从业者在错愕之余,对于流程的僵化则有着更大的不满,比如很多人通过知乎的一个答案知道提交手游审核的时候要附带手机一起提交,小G也向我们证实了在此前确实有这个要求,但也表示这半年来已经不强制要求这个条件了,现在审批时安卓游戏一般使用安卓模拟器进行测试即可,iOS游戏一般也是用自己的手机安装游戏文件后进行体验然后给出审核报告,但是一些手游公司为了避免游戏在审核时因安装或适配出现问题依然会提供手机,这些手机在审读通过或报审方提出终止时都会返还。
游研社统计了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上的游戏审批信息,2015年全年过审的国产网络游戏共有641款,进口网络游戏82款,其中手游合计365款。而根据某游戏网站的手游测试信息,每周上线的手游就有近百款,全年保守估计在2000款以上,数量是2015年过审手游的5倍。小G担心的是,在此前对手游行业并不严格管控的时期,游戏审读团队的工作量已经趋于饱和,而随着新规的严格实施,现有的这些审读团队能否承担如此数量的游戏审读工作也是一个未知。
各方
一些中小开发者尤其是个人开发者担心这种严格的要求会让随之而来的版号申请等原因产生更多的资金、时间等成本支出,而个人开发者在这个规定下甚至无法再在appstore上提交新游戏,一时之间风声鹤唳。
根据版号办理的条件,申报公司必须有电子出版物出版资质或互联网游戏出版资质,游戏作品已办理著作权登记手续或相关公证,运营单位须具有《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等,其中有些条件对于个人开发者而言是很难达成的,比如游戏公司想要获得电子出版物出版资质或互联网游戏出版资质,必须有8名具有编辑资格证的员工才能符合条件。对于移动游戏开发者而言,办理著作权登记有助于保障自身的利益,但是办理ICP、文网文、版号都会带来额外的金钱和时间成本,尤其版号一项更是让中小团队尤其是个人开发者自己提交游戏称为了泡影,必须寻找出版社或者有出版资格的游戏公司才能够获得版号的办理资格,而这也意味着额外的成本。
而很多大公司的从业者对此事则大都表达了乐观的态度,与中小团队相比,这些大公司一般都有专门的法务团队处理相关事宜,也比较熟悉审核流程,规定的实行对他们本身的业务影响不大,同时还等于提高了行业门槛,相对减少了市场上的竞争。在一些大公司的相关人员看来,目前的手游市场不规范的地方有很多,比如一些团队以抄袭创意或使用侵权题材、素材为生,但是依靠快速上线却能在市场上吸引一部分用户,规范化之后就能减少这类现象的发生。也有一些大公司或者平台从这次事件中看到了机会,希望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独立游戏开发者办理版号,以此拉近和这些开发者的关系,包括心动网络创始人黄一孟、独立游戏网站indienova等都通过社交平台向独立游戏开发者们表达了这种意愿。
对大公司自身而言,被影响的主要是获得了境外IP授权开发游戏的产品,因为新规明确规定了“申请出版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移动游戏”将和代理境外游戏是一样的申报流程,也就是说即便是国内团队开发,但是只要游戏中的题材授权来自国外,无论何种类型都要按照代理境外游戏是一样的申报流程讲申请版号。一名之前办理过游戏审批的企业人员表示,境外游戏相比国产游戏在审批时更加严格,一般国产游戏的审批如果足够效率的话2个月即可拿到版号,而境外游戏一般至少也要3-6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有名的例子就是《魔兽世界》的前两款资料片因为审批问题导致比其他地区晚了很久才上线。
而手游玩家们普遍担心的是,国外游戏开发者的游戏如果要上架Appstore中国区,是否也需要版号等信息,一些账号设置成国外的手游开发者发现并不会接收到该通知,因此应该仅是面向国内的游戏开发者(或许在未来会出现国外开发者身份挂靠的第三方服务)。而开发者们如果要把游戏发布到Appstore中国区以外的其他地区,也不会受到限制。但是对于国内的手游开发者而言,自然不愿意放弃日益繁荣的国内市场,同时由于语言的问题和用户习惯等差异,面向海外市场开发游戏也有着天然的门槛,并非所有团队都能胜任。
管理or服务?
从2001年10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批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起,我国全面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而这十几年也证实游戏行业高速发展的十多年,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游戏行业在审批上反而是在不断加强。
在通过行政管理来规范行业进而促进行业发展上,很多游戏行业人员都对此表示了理解,但是不理解的是一些不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定,比如要取得《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要求企业要有“8名以上具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可的出版及相关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的专职编辑出版人员,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不得少于3名”,这实际上沿用了传统出版行业的一些规则,但是游戏的发行和传统的出版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过审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过审游戏的出版单位和运营单位都不是一个公司,比如《守望先锋》虽然是由上海网之易运营,但是出版单位是金报电子音像出版中心,《暖暖环游世界》的出版单位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有限公司,这些都是代理版号申请的出版公司。据悉代理版号申请的市价一般为每次2万元人民币,这无疑也催生了一个很大的市场,让一些出版机构每年都能接到大量的版号代理申请业务,一些出版机构每年都有数十款游戏申报,为很多家游戏公司提供版号申请服务,而实际上他们并不是游戏的发行公司。
审核流程时间过长也是很多人所担心的。手游行业与此前的主机游戏、客户端网游开发不同,开发周期短,更追求效率,而审核的流程从自审到地方新闻出版局、总局,每一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无疑会让很多团队承担额外的时间压力。对于一些没有经验的创业团队而言,如果没有提早进行审核,那么这种额外的时间也意味着更多的团队创本,无疑也增加了风险。
在具体的审核中,除了意识形态领域外,游戏的审读规也是沿用了一些传统,对很多细节要求巨细无遗,包括游戏名称、文本和界面中都不得出现英文、繁体字等,这样类似HP、MP这样游戏中常见的英文缩写也不得在游戏中出现。也有开发者在接受采访中质疑了管理部门的质疑选择性执法,“如果名称和文本不能使用英文,那么《我叫MT3》这样名称中就出现英文的游戏又是怎样过审的?”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5月的国产游戏过审名单中,《我叫MT3》赫然在列。
在经历过几年的野蛮生长之后,随着行业自身的积累、资本的冷却和拥有更高研发实力的大厂商的进入,手游行业近年来也正在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虽然仍然存在着大量山寨、侵权等问题,但是这些交给市场和法律解决就可以了,实际上目前包括新闻出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前置审批在内的一些政府管理手段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就目前的手游行业而言,需要的不在于内容的管控,而是对小团队和个人开发者创新的鼓励、对游戏开发者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帮助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审批,提高效率,这些才是国家能够为游戏行业发展所做出的最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