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图片

姓 名:

苗子
性 别:
年 龄: 28岁
网 名: 苗子
职 业: 电脑游戏相关行业从业者
游戏龄: 20

目前电脑配置:
CPU: P4 2.4GHz
内存: 512
显卡: gf ti 4200
    选手口号
  我是一个大玩家!
    竞选宣言
  一篇旧文章,刚好用上,呵呵。 我是一个大玩家! 苗子 很奇怪为什么管玩游戏的人叫“玩家”,而按照我们通常的称呼应该叫“玩者”、“玩众”什么的。自称什么“家”的,多少都有一点自命不凡的成份。或许因为玩游戏的人都很年轻,很有朝气,还有一些叛逆。 我就是一个大玩家。对游戏的执卓从念小学开始,到大学里在街机厅打工,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也是在一家电脑游戏软件公司。本来期望为中国的游戏事业尽一份薄力,无奈现实并不象游戏那样美好简单…… 在游戏软件公司的时候,写了无数篇文章宣传公司的产品,但好象从来没有为玩家写一点什么。这里就说一些玩家自己的事吧。 这里的游戏好象是专指电子游戏,那么从媒体表现它包括三个方面:营业用大型游戏机(俗称街机)游戏、家用游戏机游戏和电脑游戏。就象一部影片可以用电影、电视、录象机、VCD等不同的媒体表现一样。由于种种原因玩家间自己也按照上面的分类分了派系,什么电脑玩家、游戏机玩家,并且彼此攻击对方爱好的主机和游戏等等。虽然我自己是不分彼此,而且常说“真的玩家什么都玩”,但总还是无法改变这样的现实。所以就分类来说说玩家的故事吧。 街机玩家的故事 街机玩家出现大约在80年代初期,当时街机的内容不过是“月球怪物”、“小精灵”之类简单易懂的游戏,不象今天华丽复杂的游戏好象只有专(玩)家才能会玩。因此改革初期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的中国人很容易的就接受了这种娱乐方式,不少家长节假日总带着他们的孩子去玩,就象今天的家长带孩子去游乐场玩一样,我当时就是那许多孩子中的一个。而且开始时的电子游戏厅都是在动物园、北海、中山等公园里面,有着上百平米的大厅,几十台街机整齐地码放在大厅四周,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卖币、清洁和维护,大厅里总是一尘不染。开始人们认为玩电子游戏不是什么坏事,相反倒有点现代生活的味道。那时侯玩游戏也不是什么特别的事,自然不会有玩家这样的称呼,然而不久就不是这样了。 如果说开始时将游戏带给中国人的是公园里的国营街机厅,那么第二个走上舞台的则是个体户和个体街机厅。83年以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个体街厅将游戏带给了更多的中国人,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对游戏至今难以转变的坏印象。这实在不是早期个体从业者的有意所为更不是游戏本身的错,那实在是时代的悲剧。 也许我们还记得在八十年代初期“个体户”这个名词一夜之间开始流行的情景。那时的人们的价值观和现在不同,大家认为这个词所代表群体就是那种不能在正常的国营企业找到一份正式工作的人。这类人多半不是好人。那么这种人开的游戏厅又能是什么好地方?而事实上早期的个体户且不论他们的素质如何,他们确实没有什么资本。因此那时的个体街厅都是十几平米的一间小铺面房,七、八台机器拥挤地摆放着,那开始时还是5元一天的价格租来的机器。室内根本谈不上什么采光照明,由于吸烟和没有通风设备小小的街机厅内总是乌烟瘴气的。就是这样出现在街头巷尾的个体街机厅使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了电子游戏,同时时代的成见和眼前的事实让当时的中国人自然地认为游戏是一种西方资本主义的不良文化。电子游戏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一下来了一个180°的大转弯,玩游戏象抽烟一样成为不良少年的特征,估计这时才有“玩家”这样的一个独立一般良民的概念。 今天看来那时的街机游戏不过是发达地区高科技文化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结合的变种。至今有业界前辈认为那时将游戏引入中国大陆是过早了,就跟一度北京街头可见的台球在国外被称作“绅士运动”似的,象“麦当劳”快餐的引进也是90年代后的事。80年代的中国人恐怕是没有经济条件接受原汁原味的游戏的。当时见过那种狭小简陋街厅的人可能永远无法相信国外的电子游戏场所是应该象今天华威大厦8层里那样。 而那时的玩家看来对游戏也没有什么更深的理解,无论是早期的动作类、射击类或是智力类都全面地接受。这主要是由于游戏数量很少,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更新的一两个节目无论是什么都受到玩家的欢迎。似乎不是巧合,在家用游戏机游戏和电脑游戏早期发展时也都出现类似这样来者不拒的情况。 虽然彼时社会对游戏已表现出一种鄙视的态度,但玩家的人数却越来越多。这大概是因为在当时相对单调的文化生活中,游戏作为一种新的娱乐形式而自然的为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所喜爱。当时玩游戏的年轻的中国人象跳迪斯科和听流行歌曲一样,需要和表现的都是一种共通的反叛精神。随着游戏日渐普及,国人对游戏的理解也开始深入。玩家明白这种今天被称作“交互式娱乐”的电子游戏带来的是一种在虚拟世界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对它有了有别于其它娱乐的喜爱。这或许也是自称为玩家的一点动机吧。 而对游戏有了一点认识的反游戏派则将这种令人陶醉于虚拟世界的娱乐称之为“电子毒品”。不知道80年代末全国各省市对街机业的大扫荡是否由于有了以上的认识。总之私营的个体街厅全被禁止了,对青少年进入电子游戏场所也作了一定的限制,以后更被全面禁止,街机成了成年人的游戏,虽然里面并没有西方所谓的“成人游戏”。系而出现的是在各影院、文化宫、街道文化站附属的街机厅。然而8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相比人们的价值观可有了太多的改变,作为各单位发家致富的一项副业,即使是国营或集体的街机厅在规模、环境、管理上比个体街厅也强不了多少。但爱好游戏的人还是存在的,尽管家用游戏机已经出现街机业还是生存了下来。 今天的街厅则以大型正规化的“电子娱乐中心”为代表,这个名字国外一直在用,只是到了国内就变成“厅”了。橘之为枳,环境不同罢了,象钱钟书先生说的“外国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围城》)。然而“街机玩家”的概念也不那么明确了,大型街机厅被看作现代的娱乐场所,人们不经意地在里面体验着现代科技带来的惊险刺激。现在玩家的分类也只有游戏机玩家和电脑玩家,象玩街机这么大众的东西,也用称得上“家”么:) 游戏机玩家的故事 在1990年和个体街厅一样,卖游戏机卡的铺子柜台一窝蜂似的冒出来(当然出现的时间比这早些)。尽管他们卖的是1983年日本就有了的“任天堂”8位游戏机(缩写:FC),而那时的日本玩家在玩1988年SEGA的出品的“MEGADRIVE”(缩写:MD)和1990年出品的“超级任天堂”(缩写:SFC)16位游戏机。虽然经济的发展造成文化的差异,但玩家们从中体味的快乐是一样的。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94年底日本先后推出SEGA的SATURN(缩写:SS)和SONY的PLAY STATION(缩写:PS)32位游戏机后几个月北京就有售了。而到1998年11月SEGA的DREAMCAST(缩写:DC)128位游戏机推出时,日本上市后一个星期北京就有发售了。 第一批买游戏机的人是耐不住孩子要玩游戏却又不喜欢孩子去街机厅的家长。得宜的是那些刚刚被从街机厅赶出来的孩子。当然也不乏好个新鲜的成人,游戏无论如何比当时晚上的电视节目有意思得多。那时的游戏也简单,地域性文化因素体现得不多,反而尽是人类都能接受的善恶分明童话般的内容。一款游戏很难说是日本风格的还是欧美风格的。虽然游戏已经有了动作类(ACT)、射击类(SHT)、赛车类(RAC)、体育类(SPG)、智力类(PUZ)等等的划分,但有相应的爱好玩家群体的区分则是近五、六年才有的事。 有人认为游戏机只是功能单一的PC(这话没错),迟早会被PC所淘汰(这就有争议了)。 其实游戏机应该说是一种物美价廉的游戏媒体,由于其价格上的优势在国内FC几年间就达到了1000万台以上的普及度。今天的主流游戏机(PS、SS)价格(全价)大概在1500元左右(SS虽然在日本已被淘汰但在国内仍受欢迎,反而新出的DC的售价还过高要等一段时间),是现在的主流配置PC价格的1/5左右。 游戏机作为专用的游戏媒体有其专用的优势。在游戏外在表现上今天的PC上所表现的声光效果不过是PS、SS上94年就达到的效果。方便是另一个优点,游戏机的安装(仅仅是使用上的)和使用比PC要容易得多;PC及其Windows操作系统的启动时间慢经常成为笑料,而游戏机就不会,尽管DC在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后也出现了“蓝屏”的笑话(异常错误,按任意键恢复,同时按A、B、C、START键则重起游戏机)。 对于玩家来说游戏机最重要的优点在于,游戏机游戏使用的硬件平台数年时间不变,游戏机软件制作厂商能够把心思放到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挖掘游戏内在的魅力。许多PC游戏厂商则在PC硬件不断升级中为了追求更好的声光表现效果而迷失了游戏的本质。因此游戏机游戏在游戏内涵上,游戏艺术(非语言的,游戏系统的体现)的平均表现水平上都比PC游戏要高一个层次。由于游戏机软件厂商多半是日本公司而PC游戏厂商多半是欧美公司,也出现了日式风格游戏和欧美风格游戏之分。遗憾的是因为我国外语教育“厚英薄日”的关系,大量日本游戏的内涵并不为国内玩家所了解,但仅仅游戏艺术的表现就足以令游戏机玩家自豪地面对PC玩家,游戏机游戏“好玩”成了游戏机玩家和PC玩家论战的重要论据之一。 PC玩家 其实比较街机游戏,家用游戏机游戏和电脑游戏两者非常相似,只是开始兴起的时间不同。这一样是受中国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这只是从花费上而言的,不是玩游戏的感受。举个例子:90年北京的街机厅里是5毛钱一个币,任天堂游戏机加一盘卡不到一千元,而一台286电脑则要上万了。因此虽然电脑游戏在中国出现比家用游戏机早得多,甚至可以上朔到与街机同时的“APPLE2”时代,但发展兴起则等到了国人的腰包进一步鼓起来的近两年。而今“苹果”电脑已限于专业排版印刷领域,今天的电脑其实应该说是PC玩家。 电脑可以说是在中国出现最早兴起最晚的游戏媒体。相比游戏机游戏来说PC游戏进入家庭的普及速度要慢了许多。 一方面PC玩家是幸福的,因为游戏机仅仅能用来玩游戏,所以家长宁愿花一万元买台他们认为孩子是用来学习的电脑,也不愿花一千元给孩子买个肯定只能玩游戏的游戏机。于是许多PC玩家就是这样哄着家长给自己买来第一台电脑的。 另一方面PC玩家是痛苦的,从他有了电脑那天起就为玩游戏要给电脑不断升级苦恼。好象电脑游戏软件公司和硬件公司串通好了似的,他们不断推出在你现在的电脑配置上跑得奇慢的游戏和能把这游戏运行得出奇流畅的新型硬件。升不升级,你看着办吧。 一方面电脑硬件软件上的复杂和各种漏洞不断折磨着PC玩家,对于游戏机来说只要是这种(版)主机的游戏软件,根本没有什么游戏不能玩的事,而PC玩家对DOS年代的“OUT OF MEMORY”和“95”以后莫名其妙的“非法操作……”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 另一方面PC玩家在不断和自己的电脑及电脑游戏的搏斗中掌握了丰富的电脑的使用知识,使得后来他们在一些非电脑专业单位获得专家一样的待遇,并负责给周围无数朋友攒机器和各种“攒”后服务。有本游戏软件杂志的封面上曾写着:“电子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这话不假。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几乎每个PC玩家都有一番这样酸甜苦辣的往事。 今天的PC玩家终于能在数量上和气势上与游戏机玩家较量了。电脑游戏的网络功能使得它有了人与人间更富挑战的魅力,无论是在局域网玩QUAKE2或STARCRAFT都因为可以与自己一样睿智的人类对战或合作而欣喜。而INTERNET上的MUD则更有虚拟社会的真实。 PC玩家更加自豪的是现在PC上各种游戏机模拟器可以让他们一样玩到各种游戏机游戏,而游戏机玩家则反唇相讥说那些能玩到的都是几年前的游戏。但有一点游戏机玩家无法否认,游戏机的专用是游戏机的优点也是缺点。至少游戏机玩家没有电脑就不可能参与网上的游戏机玩家和电脑玩家的论战。 至于究竟谁是谁非,我也没有结论。其实没必要因为偏爱而将另一方置于抵制的极端。游戏机游戏和电脑游戏各有千秋,真的玩家应该什么都玩…… 结语 玩家的故事就讲这么多了,或许以后还有机会。其实玩家和一般人一样,我并不欣赏因为这个称呼而和普通人区别,好象玩家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去年世界杯前夕,中央台“实话实说”说“世界杯”和家庭。在座的男士毫无例外地面临足球与家庭的矛盾,其实游戏玩家和球迷遇到的没什么两样。而球迷对别人还可以有个爱国的幌子,不过在看没有中国队的世界杯时爱的又是哪一国呢?还是爱足球吧。这和爱游戏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从来不指望人人都认为我们自己热爱的东西有多么伟大,对于大多数玩家来说游戏也只是他们许多休闲娱乐的一种。但人们如果能理解球迷的话,应该一样能理解我们的许多行为。 最后要说,文章的题目不是我想出来的。是因为早年EA发的宣传品鼠标垫上印着这么一行字,看了之后觉得特别亲切…… “我是一个大玩家!” 好像一直都是在幕后工作: 第一届前导杯C&C大赛的组织者 第一届新浪星际大赛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 苗子本是京城人,家在百万庄里住。七岁初识游戏颜,从此加入打机族。 街机厅里练身手,通关每被老板妒。老板一怒拆保险,每日魔鬼特训足。 十岁开始学电脑,玩多学少游戏误。可怜十年不升级,八零八六升批兔。 大好时光东流去,如今电脑不识数。十五有了家用机,红白机是第一部。 世嘉超任到土星,琅琅上口游戏谱。暮去朝来游戏乐,谁知打工攒钱苦。 二十打工进街厅,职业生涯算起步。廿二毕业去前导,正式踏上不归途。 看听想做唯游戏,梦想实现是幸福。今日欢笑复明日,秋月春风等闲度。 天有不测应钱倒,得幸失命此方悟。树倒猢狲自四散,为谋生被媒体雇。 游戏的心犹不死,游民部落整日宿。切切私语似灌水,娓娓畅谈如著书。 半生游戏半生缘,一代玩家一代酷。游戏如梦梦里人,人在梦中欢辛故:)
    我有话说
匿名 您的笔名:您的密码:
查看大家留言

(以上排名以字母排序)


请问您目前是否拥有自己的电脑?
有电脑
没有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