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游戏 >> 新闻调查 >>正文  
《魔兽世界》代理权之争玄机何在?
新浪游戏慕容2003年04月17日
 

  暴雪的首款网络游戏--《魔兽世界online》--未来在中国的代理权究竟花落谁家?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强烈刺激中国游戏产业神经的问题。然而,从暴雪副总裁BILL ROPERS3月3日在上海的玩家见面会上露面以来,该事件的发展轨迹却陷入了一种混沌状态——暴雪再次延续了其跳票的“光荣传统”,一再延后公布该游戏的在华代理权归属;而所有参与争夺《魔兽》的厂商也如形成默契一般纷纷保持沉默,从未以任何形式面对媒体就该事件进展状况做出说明——甚至除了奥美之外,绝大部分厂商根本不承认自己参与了《魔兽世界》的争夺!于是,在过去的近两个月时间里,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极为零散的消息来判断:暴雪对于《魔兽》在华合作伙伴的选择仍在进行之中……

  然而,《魔兽世界》毕竟不是一款普通的网络游戏,它在未来的运行将可能影响着千千万万中国玩家的生活,因此,本站现在就根据现有的各种线索来试做一分析,帮助大家拨开迷雾,看看在这场“魔兽之争”中到底蕴藏着些什么玄机——

  我们还是从事实出发——4月16日,本站通过采访一位直接参与了《魔兽世界》代理权竞标、谈判的业内人士,刊发了《暴雪:<魔兽世界>不给中国公司玩了》一文(详见全文)。在文士提到,“暴雪的最新计划是由其在香港的一家‘分支机构’来主导《魔兽世界》在大陆地区的运营,同时他们将选择一家中国公司作为“partner”进行合作”。这是自3月19日奥美电子公司市场部经理陈望治接受本站采访之后,首次从业内传出关于《魔兽世界》的消息。猛一看,这个近乎结论式的说法似乎可以给“魔兽之争”划一个句号了,但如果细加推敲,我们却发现事情未必这么简单。文中提到“在经过数轮筛选后,暴雪已确定了三家中国公司作为候选--这三家公司按照暴雪方面的排名依次是盛大、九城和一家拥有特殊投资背景的新公司”。根据先前的一些消息和本站所作的分析(详见全文),“盛大和九城是暴雪本次在华合作伙伴的主要候选”应该是一个不容怀疑的事实。但该人士在此并未提到奥美,这意味着奥美已经铁定“出局”了吗?

  的确,在此之前,我们分析过奥美在《魔兽世界》代理权争夺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可上述引文中的一个细节却不能不让我们注意——无论是说“暴雪的最新计划是……”,还是说“暴雪已确定……”,句中的主语都是“暴雪”;而陈望治在3月5日和3月19日两次接受采访时却均反复说明“奥美是在和暴雪的母公司威望迪(Vivendi)环球集团谈判”,那么疑问产生了——《魔兽世界》在中国的代理权到底由谁说了算?是暴雪,还是威望迪呢?如果决定权真是掌握在威望迪手中的话,那么上述的说法岂非就失去意义了?当这个疑问浮出水面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固有的思维习惯可能影响了我们的判断——长期以来,我们似乎总是认为母公司与子公司应该是保持“步调一致”的,却往往忽略他们之间的独立性和分歧,而在暴雪与威望迪之间,似乎正存在着这种微妙的关系。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在3月3日的暴雪玩家见面会上曾有一个小插曲:威望迪环球集团的代表MIACHEL.PONG曾上台讲话,并代表公司向BILLROPERS赠送了精致的礼品。如果两个公司真的“亲如一家”的话,这不是成了“左手摸右手”的无聊之举了吗?因此,我们推想,暴雪与威望迪同时分别与中国厂商进行谈判并非是不可能的,而《魔兽世界》的代理权归属之所以迟迟没有结果,或许也是由于两家公司在“内部”未能实现意见的统一。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开始关注这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另一个关键信息了——他说,“暴雪计划由其在香港的一家‘分支机构’来主导《魔兽世界》在大陆地区的运营”。而据了解,暴雪在香港并无直属的“分支机构”,其产品在该地区都是由一家叫“松冈”的公司代理的。显然,这个“松冈”的性质类似于大陆地区的奥美,而如果暴雪连奥美都信不过的话,自然更没道理给“松冈”做。那么,这个“分支机构”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只能是威望迪在香港的分公司,而前文提过的那位MICHAEL.PONG正是威望迪香港地区的副总裁。联系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所谓“香港的分支机构”可能正是暴雪与威望迪在出现分歧之后设置的一个“缓冲区”——在双方无法就中国大陆地区代理商的选择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两家各退一步,先把“代理权”交给这个“分支机构”,然后再来选择一个来自大陆的“parner”。由于“parner”的权限小于“代理商”,所以筛选标准也自然会相应降低,这样将更有利于双方统一意见。

  当然,这是暴雪和威望迪方面的想法;而如果换一个角度设想——国内厂商会欢迎这一结果吗?“parner”(伙伴)是个微妙的说法,对这个概念最关键对限定就是不能取得“代理权”,这就意味着即使成为暴雪或威望迪的“parner”,至多也只能部分的参与《魔兽世界》未来在国内的运营工作,而不能起主导作用。这还会对各游戏厂商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吗?恐怕很成问题。所以,综合以上信息可以推断,“魔兽之争”可能会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如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暴雪与威望迪以香港为“基地”,选择一个大陆的“parner”做“向导”,开始在国内运营魔兽。而这个“parner”的候选将不只包括盛大、九城,也可能包括很多其他的公司——当然也有奥美;

  二、暴雪与威望迪把由“香港的分支机构代理”作为一个暂时的过度,借此机会逐步磨合,最终达成一致,重新选择一个有实力的中国公司做代理。

  两相比较,似乎倒是第二种可能性更大——反正《魔兽世界》现在还没有彻底做完,一时也不可能投入运营,暴雪与威望迪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来协调。而他们都知道,在中国这个陌生的市场上,选择一个高明的“全权向导”是既省心又得利的办法。

  行文至此,已可告一段落,以下补几句闲话,算是笔者按语:上面一段分析,实在做的有些辛苦,究其原因,皆是“材料”不够充分所致。如本文初所说——自3月3日以来,几乎所有参与争夺《魔兽》的厂商在谈及这个问题时都三缄其口,这使我们只能通过一些零星的消息来进行分析、判断。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颇为反常——众所周知,游戏产业一向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信息圈,精于“炒作”的公司为数不少。《魔兽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焦点,若依常理,围绕其代理权的争夺本该在圈中闹得满城风雨才对,而这次大家却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沉默。细加推想,发现其中原由也不复杂——不管形式如何,炒作的指向都是利益。而这次各厂商“一言不发”正是因为产品不一定能被自己拿到。如果大花功夫炒作,一旦产品落到别人手中,自己辛辛苦苦白忙一场不说,还等于给别人做了免费宣传,这等“买炮仗给别人放”的事情自然没人愿意做。但所谓“有得必有失”,国内厂商在“含蓄内敛”的同时,这一事件中的主动权也完完全全落到了暴雪和威望迪的手中——也许,这就是发展中的中国游戏产业必须要付出的一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