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国当时缺乏造大型军舰的经验(受条约限制,只能偷偷进行),当时造BISMARK和TLIPIS时候就因为动力装置缺乏足够经验而不得不边试验边建造。
2,德国BB/BC防护好确实是事实,但在击沉HOOD一役中,“俾斯麦”号虽然获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被“威尔士亲王”号命中了3发356mm炮弹。尽管没有对舰体造成严重破坏,但是战舰的储油舱被击中,泄漏了大量燃料,对而后的航行产生了严重影响。和斯佩伯爵号1939年的遭遇类似,看来德国军舰的设计上的确有一些问题
3,关于是否建造大量的中小型破交舰/潜艇问题,以一个事实来说话:当时英国恐怖气氛主要是潜艇造成的,但实际上英国舰队很少因为缺油而减少出海的机会,反观德意,特别是德国陆军,意大利海军,却经常因为缺乏油料而不得不很少出航
4,大西洋的海上战役,是潜艇和反潜战,其实双方拚的是技术,是实力,是拚的吨位战的思想(即每条潜艇尽可能多的击沉运输船。根据邓尼兹的研究分析,到达到彻底瘫痪英国海上运输的战略目标,潜艇部队每月击沉的吨位必须到达到70万吨。)。另外更主要拚的是双方技术实力,即潜艇和反潜技术的较量。
从集群攻击战术,Ⅶ型机载反潜炸弹,机载AS-Ⅶ型雷达,PBY“卡塔林那”远程水上飞机遂行反潜巡逻,弹射飞机船(CAM),将一些油船改装成拥有飞行甲板的载机船(MAC),能搭载4架剑鱼反潜机。奶牛潜艇,利式探照灯,ECM的反探测装置,机载反潜火箭,X型深弹,刺猬弹,磁力探测仪器、航空音响自导鱼雷和声纳浮标,代号为“鸬鹚”的音响自导鱼雷。通气管潜艇,“瓦尔特”的Z1型潜艇
无一不是技术和战术的比拚,在这一点上,德军是落后英美联军的技术的
5,美国的参战,以下文字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1943年秋季,美国巨大的造船工业能力逐渐开始显示出来,美国本土99个造船厂最高月造船吨位达130万吨!几乎相当于德军潜艇最高月战绩的两倍!标准万吨级的运输船被冠以“自由轮”和“胜利轮”的美名,开始成批生产,尤其是凯泽造船厂采用预制件生产线技术进行流水线生产,船厂的总装车间里,数以千计的铆工不分昼夜轮班工作,将预制生产出的船只部件铆在一起。在“天才的美国造船工人”奇迹般努力下,万吨轮建造速度从年初的六个月,逐步缩短到5月的不到三个月,再到9月的四个星期,直到10月间“罗伯特.皮尔里”号万吨轮仅仅四天零十五小时就建成下水,下水时甚至连船身的油漆都没干,创造了造船工业的神话!这一造船记录直至今日从未被打破!就这样,邓尼兹击沉运输船的吨位大于同盟国新建运输船的吨位来决定战争胜利的企图终于成为泡影。
总之,我认为当时的德国在东线苏联陆军的日益强大和西线美军的参战是没有任何获胜的机会。奇怪的是,在占领法国之后,强大的法国海军哪去了?却没有成为德军舰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