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国,也是世界强国之一,并且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留给今人一份宝贵遗产。应该说,清代的国家统一,既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又与清统治者特别是康雍乾三帝顺应这一趋势,坚决与分裂势力做斗争,实行有利于统一大业的方针和政策相关。
清代国家统一的完成是与各种分裂势力长期斗争的结果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清王朝建立了全国政权。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永历帝桂王朱由榔被俘而死,清王朝虽然基本上统一了大陆,但国家的完全统一还远未完成。康熙帝继位之初,南方有日益坐大的三藩势力;东南海上有台湾郑氏抗清力量;在东北,沙皇俄国侵扰黑龙江流域已三十余年;在西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上层分裂势力日益嚣张,其影响波及喀尔喀蒙古、内蒙古、青海和西藏。总之,各种分裂势力仍然存在,严重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为此,清王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制止分裂、完成统一的行动。
平定三藩之乱康熙十二年(1672年),康熙帝下令撤藩。云南平西王吴三桂举兵造反,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之信先后响应,是为三藩之乱。吴三桂旧部任他省提督、总兵者也纷纷倒戈反清,半个中国陷入战火,清王朝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吴三桂自立为帝,并授意达赖喇嘛上奏清廷,劝说康熙皇帝“裂土罢兵”,让他割据南方。康熙帝对此痛加驳斥:“朕为天下人民之主,岂容裂土罢兵?!”经过八年的战争,于康熙二十年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
统一台湾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明天启元年(1624年),荷兰侵略者占领台湾。顺治十八年(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翌年,郑成功病逝,子郑经嗣位。康熙三年、四年,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两次率军征台,遇飓风无功而返,于是清廷决定招抚。康熙六年五月,清廷对郑经许以“八闽王及沿海诸岛”,郑经予以拒绝,宣称“东宁(台湾)远在海外,非属版图之中”,要求清廷仿照朝鲜的成例处理台湾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郑经完全背叛了乃父关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原则,他的言行使台湾郑氏集团与清廷的矛盾从抗清一变成为分裂祖国。康熙帝对郑经的要求给予严厉的驳斥,指出:“朝鲜系从来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帝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武力统一台湾。这之后,就如何管理台湾的问题,又引发了清廷内部一场“弃留”之争。康熙帝明确指出:“台湾弃取关系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据此,清廷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总兵官一员,兵八千;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隶属于福建省。从此,台湾和大陆统一起来,其行政建制与内地划一。
抵抗沙俄明清之际,沙皇俄国持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达数十年之久。康熙帝亲政之后,曾多次通过外交途径敦促俄国远征军从中国领土上自动撤离,未果。康熙二十四年、二十五年,清朝发动了抗击沙俄入侵、收复中国领土的两次雅克萨之战,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沙皇政府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制止了沙俄的侵扰,使这一地区保持和平一百余年。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与沙俄政府签订《布连斯奇条约》以划分中俄中段边界,经勘界后,翌年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对此,法国学者加恩评价说:“借助于《尼布楚条约》,它(清廷)已经遏止了俄国紧逼黑龙江流域;借助于《恰克图条约》,它又使俄国人远离北京,并且用条约阻止俄国人的进展。”(加斯东·加恩《彼得大帝时期的俄中关系(1689—1730)》)
与准噶尔分裂势力的斗争准噶尔是明清时期我国西北地区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噶尔丹为首领时,准噶尔部称雄于蒙古诸部,横扫漠西漠北。在《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前后,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进犯喀尔喀蒙古,以追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和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为名,率大军进入内蒙古,并击败了前来迎战的清军统帅阿喇尼和常宁。噶尔丹挟其势向康熙帝的使者提出:“圣上君南方,我掌北方。”以南北分治作为“讲信修好”的条件,公然要分裂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清王朝为了自己的统治,也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康熙帝于二十九年(1690年)、三十五年(1696年)、三十六年(1697年)三次亲征朔漠,终于在昭莫多将准噶尔主力歼灭,噶尔丹亦穷蹙而死。继噶尔丹之后的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凌又先后称兵,妄图分裂中国。康熙末年,清王朝进行了“驱准保藏”之役。雍正九年、十年,清军与准噶尔军进行了和通淖尔与额尔德尼昭两次大战。至乾隆二十年、二十二年,清军两次进军伊犁,先征达瓦齐,后征阿睦尔撒纳,使达瓦齐被俘,阿睦尔撒纳兵败走死俄国。经历康雍乾三帝,历时约七十年的平准斗争至此大功告成。由乾隆帝撰文的两通平定准噶尔碑,今天仍然矗立在承德普宁寺,它是清王朝统一西北决心的真实写照。
此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平定南疆回部大小和卓之乱,最后完成了天山南北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