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是中国十五世纪初明代的航海家。从1405年到1433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出使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比世界著名航海家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绕好望角航行抵达印度,还要早半个世纪。
宋元以来(13-14世纪),中国的造船与航海事业已经相当发达,与邻近各国的海上贸易与友好往来相当密切,郑和下西洋就是当时中国航海事业高度发展的标志。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本人是一个伊斯兰教徒(既回教徒)。郑和出世时,元朝已被推翻,可是云南仍处在元朝所封的梁王的统治之下。在他12岁那年,明军平定了云南。就在这一年,郑和的父亲病故。由于地方上新经战争,创伤未复;加上他的家庭又遭大变,生活更加艰难困苦。在这种境况下,郑和被送到北平,成为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奴隶,做了宦(huan4)官(太监)。
在封建时代,宦官是被人鄙视的。郑和在做宦官期间,由于学习刻苦、聪明伶俐,加上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因此取得了燕王的信任。朱元璋死后,太子朱允文继位,便是历史上的建文帝。他继位后,一心要巩固自己的皇位,于是接连削废了五个番王。面临削藩威胁的燕王朱棣,于是兴师南下,攻取了南京,王宫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郑和跟随燕王起兵征战,立了不少战功。因此,朱棣登上皇位(明成祖)以后,对郑和愈加信任。永乐二年(1404年)初,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并提升他为内宫大太监。由于郑和小字"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他"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航海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去朝圣。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郑和希望长大了也能出海远航。航海的愿望一直埋在他的心中。当时印度洋沿岸各国都信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两个宗教,懂得一些航海知识而且又是管理宫廷事务的大太监,因此成祖便选拔他担任正使,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一方面寻找据说已经逃往海外的建文帝,一方面发扬明朝天威,与海外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1405年,郑和受皇帝的委派,出使西洋。当时的西洋指的是现在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率领两万七千多人的远航队伍,分乘六十二艘宝船,七百艘马船,二百四十艘粮船、三百艘坐船和一百八十艘战船浩浩荡荡驶出长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