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区首页 | 游戏介绍 | 操作指南 | 人物职业 | 魔法技能 | 地图简介 | 物品装备
怪物图鉴 | 聊天交友 | 房屋系统 | 组队杀敌 | 任务大全 | 疑难解答 | 官方新闻
攻略心得 | 心情故事 | 百家争鸣 | 玩家靓图 | 游戏相册 | 相关下载 |
新 手 入 门
[进入游戏]
游戏下载

[操作指南]
界面介绍 操作指引
新手入门

[资料速查]
职业介绍 魔法技能
地图简介 武器介绍

需 求 配 置
 操作系统:Win98以上
 CPU:PIII 500以上
 内存:128MB
 硬盘空间:640MB 以上
 声卡:支持DirectX8.0
 显示卡:16MB以上3D卡
 网络:56K调制解调器

游 戏 信 息
 游戏名称:大清帝国
 游戏类型:3D·ARPG
 运营公司:宝德网络
 官方网站:点击进入
 客服:0755-83350500
 客服信箱:点击进入

新浪游戏 > 网络游戏 > 大清帝国 官网 编辑:猫猫雷 美术:天狐
明朝武举
作者: 株株 2004-04-13 19:02 火爆论坛 网友投稿

  明朝武举是唐、宋武举的发展。虽然开科较晚,且迟迟不设殿试,但大明王朝长达一百八十年的武举历史仍为人们留下了很多有益的启迪。

  一、关于明朝武举的起始年

  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帝国的同时即下诏,令设文、武科取士,以“广求天下之贤”。洪武四年,文举如期开科,取中吴伯宗等一百二十名进士。而武举却一直杳无音信,其中原委不言自明。当初,朱元璋之流在马背上夺得天下,自然不希望再出一个什么马元璋、牛元璋之辈,而立国之初的诏令,不过是笼络人心,掩人耳目罢了。所以,洪武二十年,当礼部奏请“立武学,用武举”时,朱元璋一反常态,严词训斥礼部“是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武学、武举遂被打入冷宫。

  明成祖朱棣同样靠马背上的功夫,从自己侄子手中篡夺了大明江山。但他太过敏感,以致大权刚握(1402年)便以“徒有其名而无实效”,取缔了建文帝在京卫设立的武学。直到英宗即位(1435年)诏告“天下卫所皆立学”。正统六年(1441年)五月,英宗正式批准“开设京卫武学”,并决定在两京各办一所,“武学”始开禁,而武举之立一直等到了天顺八年(1464年)。也就是大明朝建立后的第九十六个年头。当年一月,英宗病逝,其长子朱见深登基,是为宪宗。宪宗无法忘记自己两岁时父皇被蒙古瓦刺掳去的耻辱,无法忘记“土木之变”明军惨遭覆灭的历史。这时的大明帝国,早已不见洪武、永乐朝的威风八面,也没有了“仁宣盛世”的四野承平。但见盗贼蜂起,边患频仍,而这一切都是“武”运不盛造成的。于是,户部郎中庞胜上书慷慨陈言:“文武并用,古今通义,国家之于文,三年一大比,而武举独未行。”“今天下之大,岂乏人才,但拘于世袭,限于资格,虽有异才无由自见,乞敕在京大臣、在外方面各举谙晓韬略、或明习战阵、或长于骑射、或臂力过人、或有克敌应变之才、或有守土安边之策,具名闻,会官考试,庶武备不隳而真才出矣。”太仆寺少卿李侃也大声疾呼:“武举之科不可不设”。此时宪宗还算开明,即位伊始,便于十月批准公布了明朝第一部《武举法》,天顺八年也就成为明朝武举的起始年。

  诚如《春明梦余录》所言:“明初‘饬武之道,惟重世官;养材之方,惟练应袭。故令官舍随营操备,无所谓武举也。天顺八年,始开武举。’弘治,正德年间形成定制。”

  二、谁为明朝武举第一人

  天顺八年,明朝公布了《武举法》,但武举是否于当年开科,武状元是谁,则众说不一。《罪惟录》的作者认为:天顺八年,始开武举,然所取不过一二名至七名而止。但《宪宗实录》上记载,《武举法》公布后,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项忠上书曾言:国家诏举将材一年余矣,骑射之间,尚无一人应诏。看来天顺八年武举确已开科,但无一人应试。

  笔者翻到一本嘉靖年间的《武举录》,在其“武举条格”中写有:“成化四等年,武举取中少者二名多不过七名;弘治十七等年少者十五名多不过三十二名。”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成化四年至弘治十七年间至少开过两次武举,其中一科取中二名,另有一科取中七名,而且成化四年和弘治十七年本身应为武举年;同样,弘治十七年至正德年间至少也应开过两科,其中一科取中十五名,一科取中三十二名(实际上弘治十七年许泰榜取中武进士三十五名)。不过,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在《武举录》的“后序”中,嘉靖四十四年的武举考试官王希烈声称:武举“肇自于弘治之甲子(即弘治十七年),迄于正德仅四行之”。也就是说武举始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到正德年止(1521年)仅开过四科。王希烈作为那个时代的人,理应比今人更知详情,但也不能排除王大人说的只是武举的正常情况,可能是因为弘治十七年,武举才开始正规化,由六年一举改为三年一举,且在考试内容、录取标准、授职任用上更趋于制度化的缘故。

  后来,笔者又发现《明实录》上有这样二则消息:第一则称“正统九年(1444年)五月,先是命文武大臣举京卫及各都司、卫所武臣,五府同兵部以弓、马及策问,得其优者:指挥使许贵、正千户朱敬、副千户韩鉴,百户施能、吴诚”。“至是太保、成国公朱勇等第其名以闻。上命许贵等五人升署职二级,仍从朱勇等提督操练,以备擢用。”第二则记载道“成化六年(1470年)五月辛丑,会昌侯孙继宗、兵部尚书白圭等言:‘会试(一作议)武举,正千户刘良,指挥佥事鲁广骑射,步射具中原拟之数,而二策智识优长,文理通畅,例加署职二级。良署指挥同知,广署指挥使,月支米三石,上从之。’”如果第一则成立,那么,武举开科之年就要向前推进二十年,这恐怕证据不足。连《明史》“许贵传”,也只言其“试骑射及策皆最”,不言武举。但要说正统年已具备了武举取士的雏形,不能算过。第二则记录最让人兴奋,因为正史上出现了成化年开科的记载,不管“会试”武举还是“会议”武举,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这里正式出现了“武举”二字。因此成化六年具有特殊意义。

  鉴于天顺八年(1464年)无人应举,成化四年(1468年)史无对证,因此笔者以为可将成化六年(1470年)的刘良认作大明朝武举第一人。

  三、关于明朝武举殿试

  纵观明朝武举,若从天顺八年(1464年)计,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止,也有一百八十年的历史。但真正的武举殿试只开过五科,即从崇祯四年(1631年)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然武举开殿试的呼声一直不绝。

  首先在武举法公布的前一个月(天顺八年九月),太仆寺少卿李侃在疾呼“武举之科不可不设”的同时,就曾言道:“乞敕天下各举通晓兵法,武艺绝伦者一人,礼送至京,与两京武臣子弟通试。于文武群臣内举通兵法武艺者为考试官,揭榜、赐宴亦如文场之制,然后进大廷以奉大对身品第有差,如此则人皆争先效用,豪杰由此而进矣。”

  其次是成化十四年(1478年),当时权倾一时的太监汪直为给自已捞名誉,首请开武举乡、会、殿试悉如文举。没想到正因为此言出自太监汪直之口,一班文武重臣皆以为耻。兵部尚书余子俊不得已草拟了一个武举科条,且像模像样地详细规定了乡试、会试、殿试的日期,但最终还是让汪直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软钉子。内阁以皇帝的口吻“票拟”:“武举重事,未易即行,令兵部移文天下,教养数年,俟有成效,巡按提学等官具奏起送。”武举乡、会、殿试遂被搁置。

  第三次,发生在弘治十五年(1502年)八月,南京户部右侍郎郑纪上疏,请三年一试,再次提出殿试问题,并作了细致描述:“请于内院设教场,圣驾亲临御幄,文武大臣分侍,先试以弓马,次及阵势,拔三人为一甲……”,如此“则人人自奋,将才不必举荐而可得矣”。对郑侍郎之疏,兵部大不以为然,冷冰冰地回道:“武举已有举行之典,亦足以激励人心,不必轻易纷更。”武举殿试再次流产。

  仅隔两年,即弘治十七年,兵部尚书刘大夏上奏,建议改武举六年一试为三年一试。他还进一步提出改变武举的规格:“兹当武举再开之时,欲仿唐、宋故事,参酌会、殿二试事例,少加损益。每遇文举乡试之年,将武举豫期行移两京,各省有讲究韬略精通武艺者,许赴所在官司投报,礼送兵部。请于次年开科,初较骑射,二较步射,三试策论,优者列职论官以示崇异。”尚书毕竟是高人,如此变通,皇帝当然满意,遂改定三年一试,虽不行殿试,却也出榜赐宴。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制定武举条格时,将刘大夏的合理部分更加细化。规定:“会试完毕,将有事于场屋官员及中式之人,梓其姓名,录其弓马,策论之优者为《武举录》进呈。仍张榜兵部门外。次日引见毕,预事官俱赴中府,用乐宴,并请命内阁重臣一人主宴。毕,该营备鼓乐,职方司二员送武举第一人归第。”如此这般,方满足了武官和武举子们的虚荣之心,殿试之说从此沉寂了百余年。

  天启二年(1622年)给事中甄淑又旧话重提,非要将天子的龙体从金銮殿移至教武场。他建议“十月上旬过堂,令(武举子们)各陈所能,先期演试。即于是月望日,皇上临轩策问,阁臣与兵部尚书侍班,皇上钦定一甲三名授都司佥书,二甲三十名授守备,三甲百余名以次各授出身。”皇帝无奈,只得同意,但却未见执行。

  天启五年(1625年),御史陈朝辅就武闱中的问题提出四条:一、监射宜公;二、试题宜秘;三、磨勘宜严;四、遗才宜收。御史石三畏也忽发感慨,紧步其后呈上四款:曰查代替,曰严监射,曰拟试题,曰创廷试(即殿试)。于是,殿试议题沉渣泛起。兵部对二位大臣的条陈逐一答复,其中对廷试的解释可谓空前。“创举廷试比拟文科一节,亦是鼓舞将材之意,但武科重在弓马而兼取其策论,原与文科不同,若比例廷试则习记闻而疏弓马者得以争先,似于设武科选将才之真意未协。况祖制武科不廷试,应遵往例为便”。这是迄今为止,对明朝为何迟迟不开武举殿试最为权威也最堂而皇之的解释,武举殿试仍不见曙光。

  六年后,即崇祯四年(1631年),朱由检终于耐不得寂寞,要亲自披持上阵,到武举第一线,选拔能匡复祖业的将材。适逢此科武举不公,舆论大哗,给了崇祯帝一个把柄。于是朱由检亲执殿试,钦定一甲三人,并按文举程式和规模,举行了一个盛大的传胪大典,着实过了一回武举殿试瘾,明朝殿试遂呱呱坠地。

  四、关于明朝武举“三元”

  所谓“三元”即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又第一(称状元)。有资料称明代文武“三元”只两人:文举“三元”为商辂,他是宣德十年(1435年)浙江乡试解元,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会元,殿试又状元。武举“三元”为王名世,他是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顺天乡试解元,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会元,状元。

  而据笔者考证,明代文武“三元”应为四人,文举“三元”还有一个黄观,此人又名许观,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以乡贡解元夺会试第一,殿试又第一(见拙作《中国历代状元传略》,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页);武举“三元”也还有一个尹凤,他是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乡试解元,二十六年会元、状元,详见后文。

  需要说明的是,武举“三元”,在明崇祯四年前本不当有,但因此前没有殿试,故会元即可称状元,所以王名世、尹凤均沾了这个光。

  五、明朝武状元知多少

  明代学者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为明代武状元辟出一个栏目,曰“武举首至通显”,.列出尹凤、王世科、许泰、安国、王佐共五名状元名字,尤以后三人名位最显。

评论 火爆论坛 网友投稿
官方网站:www.dqonline.com.cn
游戏运营:宝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客服邮箱:dq@powerleader.com.cn
客服电话:0755-83350500/8335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