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有四大疑案,第一个是顺治出家,据说顺治出家是为了一个汉族女子——董小宛,即称董鄂妃。
顺治出家之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清初诗人吴梅村有首诗《清凉山礼佛》,诗云:王母携双成,玉盖云中来;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诗中句句都对此有所影射,“可怜千里草”——千里草即成‘董’字,让人再次叹服于文人的文字功力加想像力。而顺治最终是否出家?亦或为病逝呢?从目前最有权威的《清史稿》当中可以查得一二,《清史稿》中是这样讲述的:顺治闹着让茆溪和尚给他剃了度,茆溪的师傅玉林大吃一惊,带着人要烧死茆溪,顺治暂时没出家,第二年就死了,是悲于爱妃——董鄂妃之故?是逝于天花之疾?
而在正史上,董鄂妃并无确实的名字。大凡跟她的生平‘功绩’有关吧。因她而间接导致了顺治的死亡,两宫皇后被废,捎带了20位陪葬的宫女,当时的太后孝庄因此而不喜欢她,不准进家谱。至于在各部清剧里,被描绘成其名忽而为乌云珠,忽而为宛如,也大凡为编剧或导演想像的结果了。
最早说出二者重合是在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一书当中。书中讲述董鄂妃为秦淮名妓董小宛,且其夫为才子冒辟疆,连二人后来所生之女冒浣莲也被说得如何武艺高超,如何貌若天仙。佩服于文人墨客的文字功底,实在是已达出神入化之功。
在我查找了很多资料后,发现却并非这么回事。而是说董小宛与清顺治帝却是毫无瓜葛的。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出身于苏州一户以经营刺绣为生的商家,在其十三岁那年,不幸父亲暴病身亡。又过两年,已至明末,天下动乱,乱象迫近苏州,其母白氏打算收拾家什逃难,却发现并无银两可随,气急攻心,病倒在床,生活重担一下落到了年方十五的董白身上,这种感受,如同从云端跌入冰窖。
已养成孤高自傲性格的她,不肯低头向人借贷。情急之下,于南京秦淮河畔画舫中卖艺为生,改名小宛,以此来维持生计,同支持母亲的医药费。
在其从艺过程当,正因其性格孤傲,又极富才气,很快在秦淮河畔出了名。却也因此得到了文人雅客赏时的同时,遭到世俗小人的无视。一度负气离开南京,终因生活所迫又在半塘妓院重操旧业,但始终为卖艺不卖身。后结识乡试一度名落孙山、当时称“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二人相识一段时日后,董小宛仰慕其品性谈吐,遂以身相识,因冒辟疆已有正室,故只作小妾。但董小宛并未因地位的偏离而悲凉,而是比丫环更周到地侍候着长辈。在以知书达理、精通琴棋书画而闻名于乡里的同时,对丈夫,小宛更是关照得无微不至。更是烧得一手好菜,其名并列于“历代十大名厨”之列。现今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即为她所作。
但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在过了数年安乐日子后,战乱再起,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南下,各地战火烽起,举家辗转逃难后,家产也尽量流失。战乱过后,全身的日子已过得十分艰难。俗话说得好,祸不单行,此时的冒辟疆却病倒了。小宛时刻不离身、无微不至地照顾大病中的丈夫,在冒辟疆病逾后,小宛却已骨病如柴,仿佛也曾大病了一场。就是在这种饥贫交加,食不果腹的生活环境下,使得小宛体质已极度亏虚,终因此而于顺治八年正月,在冒家做了九年贤妾良妇的董小宛终于闭上了疲惫的眼睛,在冒家的一片哀哭声中,她走得是那样安详。
在九年的相知相惜下,她与冒辟疆铸就了患难与共的真情。大概也正因为此,才有人说出冒辟疆因顺治从他手中夺走董小宛而悲痛欲绝。并写下并写下了一阂《金人捧露盘词》,寄托悲思。诗中说道:
“梦幻尘缘,伤心情动,莺莺远去,盼盼楼空。倩女离魂,萍踪莫问。扬钩海畔,谁证前盟;把臂林边,难忘往事。金莲舞后,玉树歌余,桃对无踪,柳枝何处?嗟嗟,萍随水,水随风,萍枯水尽;幻即空,空即色,幻灭全灵。能所双忘,色空并遣;长歌寄意,缺月难圆。”
末了,附上吴梅村《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八绝》。
珍珠无价玉无瑕,小字贪看问妾家。
寻到白堤呼出见,月明残雪映梅花。
念家山破定风波,郎按新词妾按歌。
恨杀南朝阮司马,累侬夫婿病愁多。
乱梳雲髻下妆楼,尽室苍黄过渡头。
钿盒金钗浑拋?,高家兵马在扬州。
江城细寸碧桃春,寒食东风杜宇魂。
欲吊薛涛怜夢断,墓门深更阻侯门。
全诗表现清雅绮丽,其它句子可以不看,唯独最后一句“墓门深更阻侯门”,极让人思索回味。如果董小宛确是死于当时所居之影梅庵,那“侯门”一说不让人思索万千?
是是非非,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