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举制度仍按明代旧制,以八股文取士,但扩充了取录的名额,还颁布了捐纳制度。康熙十七年(1678)又开设博学宏词科,用以罗致“名士”,取录者都授以翰林院的官职。在施行羁系政策的同时,又严禁文人结社,并大兴文字狱,以压制思想上的反抗。
清初文人的社集很盛,由于经历了明代覆灭的重大变动,文人多在诗文中寄托他们怀念故国的情绪。杨凤苞说:“明社既屋,士之憔悴失职,高蹈而能文者,相率结为诗社,以抒写其旧国旧君之感。大江以南,无地无之。”(《秋室集》卷一《书南山草堂遗集》)所以自顺治九年(1652)以后,便不断有禁止文人结社的明令。雍正三年(1725)更定例究查。文字狱也比历代增多,康熙二年(1663)的“明史案”,除庄廷龙先死,“焚其骨”外,“所杀七十余人”(《亭林文集·书潘吴二子事》),受株连的近二百人,以社集中文人为最多。此外,如沈天甫之狱,戴名世《南山集》之狱,雍正时汪景祺之狱,吕留良、曾静之狱等,实行残酷镇压,这对当时文人的消极影响是很大的。
清初文化思想上的斗争也很尖锐。清朝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康熙编写了《性理精义》,又重新刊行了《性理大全》等书,颁布全国,以巩固其思想统治。程朱派理学家李光地、汤斌、陆陇其等人都很受宠幸。
明清之际,在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出现的进步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都亲身经历了明代的覆亡,亲眼看到了明末社会种种腐朽黑暗,参加了抗清的军事斗争。他们通过这种生活体验和对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长期观察和分析,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产生了进步的民主思想。他们思想的特点,首先是对封建社会本身进行了相当深刻的批判,有的针对封建统治,特别是针对明朝统治的积弊和问题,提出了一些带有民主性的政治主张,或补偏救弊的改良方法。黄宗羲大胆地抨击了君主专制政治,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唐甄认为“自秦汉以后,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他们还提出了均田的主张,黄宗羲主张把全国耕地先“每户授田五十亩”,“余田……以听富民之所占”,同时按土质分别“田土之等第”,地税均“以十一为则”。王夫之在《噩梦》里更进而提出:“有其力者治其地”,“而民自有恒畴”,这可以说是“耕者有其田”思想的萌芽。其次是对民族压迫的反抗和批判。顾炎武对于防止外族的侵略特别注意。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谓之亡天下。”他所说的“亡国”是指朝代的更换,“亡天下”是指民族的沦亡。他认为保国是君臣和有职守的人的责任,“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日知录》十三)!在时代的刺激下,他们反对明末王学的空谈心性,提出“舍经学无理学”的主张,企图通过经史的研究达到唤醒人心,复兴民族的目的。顾炎武主张“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与人书》二)。黄宗羲说:“文之美恶,视道合离”(《文约》一《李杲堂墓志铭》)。这就开始转变了明末空疏的学风。稍后,阎若遽、胡渭等立汉学旗帜,攻击宋学。这些对于清代的学风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清代的文学理论和创作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清代诗文的复古主义倾向,甚至在小说戏曲中也确考时地,侈谈学问,都和这种学风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