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沈阳)
定都东京城后,后金的统治者很想在这里“安家落户”,以作长远打算。但那里的地理位置,特别是战略位置,远不如沈阳。明末的沈阳城,是明朝廷与后金政权争夺辽东的战略要地之一。1619年,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政府在抚顺东萨尔浒展开决战,后金大胜。随后,沈阳城于1621年也被后金攻下。
占领了沈阳,引发了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欲望,但东京城只用了三年,迁都提议遭到朝臣的一致反对和阻挠。但他经过反复思考和分析,坚定了自己的主张。1625年3月,他召集王公、贝勒和文武百官再次讨论迁都一事。努尔哈赤立排众议:“沈阳形胜之地,西征明,由都尔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可由清河路以进。且于浑河、苏克苏浒河之上流伐木,顺流下以之治宫室为薪,不可胜用也。”努尔哈赤从战略高度,议定迁都大计后,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初三,亲率众臣从辽阳经“虎皮驿”(十里河)到达沈阳,完成了迁都盛举。
正当努尔哈赤着手在沈阳大兴土木的时候,1626年,努尔哈赤与明军在宁远一战(兴城)受伤,返回沈阳途中去世。皇太极即位,天聪五年(1631年),他决定在明代沈阳中卫城的基础上,扩建沈阳城。扩建后的沈阳城,城墙加高一丈,城门由原来的四门改建为八门,八座城门上均设有高大门楼,已初具都城之规范。同时对应着八个城门,改建城内旧十字大街为井字大街。
清太宗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年),将沈阳城更名为盛京,满语为“谋克敦”,意为兴盛之城。
《盛京城阙图》1982年发现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其大体分七部分:沈阳城垣、城门与角楼;清太祖居住的宫室;盛京宫殿;王府;六部两院、奉天府和承德县等官署;寺庙等。
据考证,此图的绘制年代当在清康熙四年(1665年)至十三年(1673年)之间,距清天聪五年(1631年)增拓改建沈阳城只有43年,因此较具体地反映了清初沈阳城的面貌。
当时的沈阳城外缘为方城,城墙上四面有垛口。城墙每面城门两座,均用满、汉两种文字对书标记。
东城墙,南为抚近门(大东门),北为内治门(小东门);南城墙,东为德胜门(大南门),西为天佑门(小南门);西城墙,南为怀远门(大西门),北为外攘门(小西门);北城墙,东为福胜门(大北门),西为地载门(小北门)。城垣四角各有角楼一座。
此图是目前所见最完整、最具体、绘制年代最早的一幅反映清初沈阳城面貌的图。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帝东巡盛京时,觉得陪都盛京过于简陋,遂下诏重修沈阳城。在原来的八门之外,又增开八个边门,设八个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八门八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