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1年第九届Chinajoy今日正式开幕 精彩纷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8日 11:09  新浪游戏  已有_COUNT_条评论

  “十二五”期间,我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首先,国家高度重视包括网络游戏出版在内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总署制定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更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积极发展民族网络游戏产业。在此指引下,各地政府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愿望强烈,积极创建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网络游戏出版作为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企业布局、资金支持、配套建设、政策扶持等多方面得到更多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其次,我国网络游戏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各群体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也持续提高。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7.85亿,手机上网用户达到3.78亿,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这将为网络游戏出版产业拓展新的空间提供坚实基础和发展动力。第三,新技术不断进步和普及应用。不断发展和普及的计算机、智能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都将为网络游戏出版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也为网络游戏产品的精细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政府支持网络游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要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重点推动“中国原创网络游戏海外推广计划”的实施,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游戏出版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游戏版权交易平台。这将为网络游戏企业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海外市场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

  我们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诸多挑战:一是民族原创网络游戏的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作品同质化、技术平庸化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从某种角度上讲,这已成为制约民族原创网络游戏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瓶颈。二是网络游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部分企业过分依赖单一产品、单一品种,缺乏持续发展能力,不能准确把握市场发展的规律。三是企业自律意识不足。部分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无视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冲撞政策底线。此外,网络游戏人才储备明显不足。网络游戏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还不够健全,高端人才无法满足网络游戏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市场不正当竞争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产业的更快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既不能裹足不前,也不要盲目冒进,我们需要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脚踏实地地推进。在座的企业代表是中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的中坚力量,要高度重视,深入思考,找准各自的症结所在,注意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着力创新,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里,我想特别强调游戏企业要苦练内功,提高发展能力:

  第一,提高内容创新能力。内容创新是网络游戏的生命所在。中国网络游戏企业要站在可持续发展和企业兴衰成败的高度,着力在内容创作上加大创新力度,深入挖掘中华历史文化中的优秀题材,努力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将弘扬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提升文化认同、引领和谐风尚的思想内容融入到网络游戏出版主题中,自觉摒弃低俗内容和盲目 “抄袭”,潜心提高游戏作品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网游企业只有不断地在内容、形式、载体等方面不断创新,网游产品才能持续地产生使用价值,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也才能为企业发展拓宽道路、提供机遇。

  第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网络游戏是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而产生的,新技术不仅影响着网游产品的传播手段和表现形式,而且还会引发内容生产、消费习惯的方面的变化。新技术的应用和研发是网游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中国网络游戏企业要抓住计算机、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应用所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学习、吸收和再创造,提升设计、研发水平,推动高新技术与网游产业的进一步融合。

  第三,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网络游戏作为新型出版业态,承担着对外阐释民族文化精华、展现民族文化魅力的使命,是国际版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网络游戏企业不仅要高度重视网络游戏出版产业的市场价值,也要站在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上审视自己的角色责任,在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海外营销渠道,扩大国际市场销售规模,打造既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游戏品牌和知名企业,力争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生力军。

  第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决定着网络游戏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未来,对资金、技术、人才、战略策略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这里,需要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网络游戏企业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要大力加强自身的人才培养,探索与高校等社会力量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游戏研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人才培养投入,用优势人力资源来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民营网游企业至今仍是我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的主要力量。可以说,具有较强运营实力、自主研发能力和政策把握能力的民营企业主导了我国网游产业的发展。2010年以来,总署共批准互联网出版单位164家(从2003年到2009年的7年间,总署批准的互联网出版单位还不到20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60家,占36.58%;国有和民营合资企业4家,占2.44%;民营企业100家,占60.98%。民营企业网络出版的业务范围主要是网络游戏出版和传统出版物的网络传播业务,在新批准的100家民营企业中从事网络游戏或手机游戏出版的就有76家。下一步,总署将继续为网游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创造条件。为此,我们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法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总署将在已经出台的各项法规规章的基础上,依据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的授权抓紧修订《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尽快出台《网络游戏审批管理细则》,着力解决一批网络游戏出版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规范新情况,为在制度上保护和鼓励网络游戏出版产业创新奠定基础。

  (二)赋予民营企业获得相关出版资质。针对企业参与网络出版经营活动的积极性逐年提高,申请网络出版资质的企业数量和企业类型不断增加的情况,我们将根据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支持条件较好、实力较强、守法经营的民营企业直接从事或参与互联网出版活动。对内容建设良好、自主研发能力和运营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赋予网络游戏出版业务资质。

  (三)引导和扶持网络游戏企业多出精品。总署将继续利用“中国政府出版奖”、“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游戏开发者大会等多项措施扶持和鼓励网络游戏出版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每年重点鼓励出版100种原创游戏作品,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产网络游戏精品。同时,总署已经开始着手推动网络游戏标准的制订和相关科技项目的规划工作,与国家科技部一起加大对网络游戏科技创新项目的扶持和鼓励。

  (四)探索建立金融资本支持网游产业发展的机制。总署已经先后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国内主要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抓住出版产业融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探索出台一系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为包括网络游戏出版企业在内的新闻出版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此外,总署已与中国电信、中国 移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下一步将重点支持手机游戏企业与通讯运营商开展合作,在网络技术、运营服务、收入分配、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为游戏企业提供服务。

  (五)推动我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走出去”。一方面,总署已经着手实施“中国原创网络游戏海外推广计划”,力争每年推动100种民族原创网络游戏走向海外,培育并鼓励10家大型网络游戏出版企业直接到海外投资,使之成为国际市场的竞争主体。其中总署将对那些立意新颖、技术先进、体现中华优秀文化内涵的网络游戏作品和相关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另一方面,总署将在境外网络游戏的引进中优先考虑对推动我国原创网络游戏走向海外有贡献的企业,对提高我国网络游戏核心竞争力有促进作用的作品,借以提高我国网络游戏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

  (六)加强管理,形成保护创新的产业发展环境。总署将进一步加强网络游戏的审批管理工作,严格对送审网络游戏的版权要求,从源头形成对网络游戏创新作品的版权保护机制。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组建的中国网络游戏版权保护联盟,将从保护网络游戏作品版权入手,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切实为网络游戏企业提供有效的版权保护服务。此外,总署还将继续与公安部、工信部等部门一道,通过实施“剑网”行动等措施,对网络游戏“私服”、“外挂”案件进行严厉打击,持续加大对网络游戏侵权盗版活动的打击力度,积极保护网络游戏出版产业的创新成果。

  通过做好以上工作,我们将力争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以及管理、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帮助,继续为我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营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我国有丰富的、优秀的文化资源,有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广大游戏企业发展的坚定信心和不懈追求。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的5年,在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和展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