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I.R
发表于2010年《大众软件》4月中
■上海 S.I.R
点题:2月16日,浪漫之都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的高蒙连锁电影院里,正要上演一场“首映礼”。首映的主角是神机众最期待的年度大作《暴雨》(Heavy Rain)。这里有狂热的粉丝,有悉数到齐的四大“主演”,还有他们的“导演”David Cage。
“《暴雨》不是AVG。”
人们习惯上将Quantic Dream的新作《暴雨》归入冒险游戏行列,只有它的制作人David Cage不这么想。他甚至认为,《暴雨》不仅应该被当作游戏,它还承载着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让玩家自己导演出不同的故事、体现出剧中人物情感的纠葛,而非单纯的乐趣。David Cage就像所有浪漫而又执着的法国人一样,对待游戏有一份非同寻常的敏感。
老玩家
David Cage是个骨灰级的老玩家,他玩的第一款游戏竟是电子游戏的开山始祖《乒乓》(Pong)。但在决定进入游戏圈之前,他不过是一位音乐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循规蹈矩地开了一家音乐制作公司,为影视和游戏进行配乐工作,比如为SEGA MD的游戏《猫和老鼠》(Speedy Gonzales)制作一组墨西哥风格的配乐。实际上他已经等不及要在游戏圈里大嘎一场,1995年,他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游戏公司Extreme Studio,这个听起来干巴巴的名字没有保留多久,便换成了响亮又迷幻的名字“Quantic Dream”(量化的梦),颇具几份诗意。David Cage说,他是希望能够体现出科学和幻想混合在一起的感觉。
恶灵都市
Quantic Dream的每个游作品都可以拿出来讲半天,比如第一款游戏《恶灵都市》(Omikron: The Nomad Soul),虽然算不得人人尽知,但竟然请来大卫·鲍伊(David Bowie,20世纪的摇滚传奇之一)演唱主题曲。《恶灵都市》的原型最早是基于PS平台来开发的,David Cage在1995年便着手研究PS的性能,并试图在这台主机上制作出完全实时3D的开放交互环境,当年这的确是个前无古人的设想。这个设想遭到游戏发行商Eidos Interactive的当头棒喝,理由是索尼只是游戏业初来乍到的毛头小子,任天堂如日中天、世嘉的MD也还在热销中……Eidos断定PS“活不过6个月”(实际上Eidos的另一款游戏《古墓丽影》马上就要书写PS平台的传奇),结果这款游戏转而在PC上发售。说到这段经历,David Cage依然感到十分后悔:“我们当初竟然如此愚蠢地听信了Eidos的话,如果能坚持一下,或许我们能赶在GTA3之前创造出一个开放的3D世界了。”
《恶灵都市》的故事设定十分有趣。有一天你正在玩着一款名为“Omikron”的电脑游戏。突然从屏幕中跳出一位自称Kay'l 669的男人,他身着奇装异服,来自未来都市Omikron,请求你协助破获一桩谋杀案,于是你的灵魂附身于他,来到了屏幕另一端的都市Omikron。在调查的过程中,玩家发现连环谋杀案的凶手并非人类,而是一名恶魔。“Omikron”这款游戏就是恶魔诱骗人类到此的工具,当游戏中角色死亡后,现实世界中的人也会被恶魔夺走灵魂……《恶灵都市》初步展现了David Cage的写作功力,游戏的剧情曲折离奇,让人大呼过瘾。可惜由于开发经验的不足,《恶灵都市》并未获得一致好评,随后的DC版由于移植素质低下而惨遭失败,David Cage不得不放弃了他预想中的下一个游戏。2000年,David Cage差点就能筹措到足够的资金,但在最后时刻,一位投资人觉得游戏业风险太大而没有出手。但这只筹措来的一半金额已经为工作室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此后长达6年的时间里,Quantic Dream一直在干David Cage的老本行——为电影和游戏提供音乐与动作捕捉等支持,同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谋划新作。2005年,蓄谋已久的“互动电影”《华氏》(Fahrenheit,这是欧版的名字;美版名为“Indigo Prophecy”,直译为“靛青预言”)在PC、PS2和Xbox三大平台发售,Quantic Dream的第二弹一下子令人刮目相看了。
华氏
以主人公的独白和一只滑翔在纽约上空的乌鸦为起点,玩家进入了《华氏》的故事。主角Lucas Kane在一家咖啡店的厕所里突然无故杀死了一名清洁工人,这并非他的意志使然,清醒后他开始清理现场,然后不断地逃避警察的追捕,并誓要找出控制他的真凶。《华氏》走了一条与《恶灵都市》完全相反的道路。完全抛开了场景的自由度与开放性。游戏被一幕幕封闭场景的“演出”所串联起来,这些封闭场景里的细节又制作得十分充分。没错,David Cage就是要一种接近电影的感受。在他写的剧本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希区柯克与科恩兄弟等著名悬疑片导演的影响,玩家需要在十分紧迫的情况下作出选择。比如在最初的厕所里,Lucas正面对自己杀死的陌生人,而咖啡店里小歇的一名警员恰在此时准备小解。画面被分割成了两块,一块是玩家操纵的Lucas,另一块则是准备动身去厕所的警员。玩家要在限时内将厕所内的痕迹尽可能地清除。这不仅可以平静自己的心情,也可以减缓尸体被发现的时间,然后装作无事一般逃离现场……这里的细节是:如果玩家没有付账的话(通常是没有付),店员还会在你开门前叫住你。这些十分精良的惊悚桥段在游戏中比比皆是,叫人在游戏初期紧张得喘不过气来。
David Cage对故事体验有一种的执着态度。《华氏》并不让故事服从于Gameplay,而是让游戏中的所有元素都为故事服务。玩家在游戏中的任何行为,在对话时的遣词选择,都有可能影响到剧情的发展。比如一幕中,Lucas以前的女朋友到他的公寓来拿走一些东西,如果玩家温柔地待她,就能跟她再缠绵一次,如果比较粗暴的话,她就会直接离开。和4主角的《暴雨》类似,游戏中有3名主角,Lucas是嫌犯,Carla与Tyler则是警探拍档,他们的目标是完全相反的。如果Lucas的逃亡工作干得比较漂亮,那么后两者就会比较难于抓到他。
David Cage在《华氏》的开发笔记里解释了他的创作初衷。他说自己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在游戏业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有许多人不能接受游戏,或在他们有了其它娱乐时就会放弃游戏?他曾和一个发行商谈过这个问题,发行商的态度是:“玩家想要什么?当然是毁灭!那我们就让他们去毁灭。”David Cage说:“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对游戏不感兴趣,他们想要体验更丰富更深刻的东西,而不仅只是射击僵尸、炸飞汽车。”David Cage决定去创作一个大家都能喜欢的游戏,让玩家能够融入到游戏环境中,不依靠渲染暴力,而以情动人,削弱破坏的要素,更多地让玩家用武力以外的方式来获得乐趣。
凭借《华氏》,David Cage总算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全球媒体平均84.89%的评价在AVG游戏中可谓十分杰出。但《华氏》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甚至可以说,是它高度的创新性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游戏的巨大缺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剧本把握的失控!由于游戏需要不断地调动玩家的紧张感,为了刻意地制造剧情冲突,主角在游戏中期就变得有如《黑客帝国》中的Neo般飞檐走壁。随后外星人、邪教等各种夸张的元素粉墨登场,主角死而复生,Carla在毫无感情积累的情况下无可名状地爱上了她的犯人……玩家在游戏后期一下子被各种突变搞得无所适从,直到Lucas如同超级塞亚人一般发出冲击波解决掉了电子人,脱僵的剧本才嘎然而止。David Cage也承认剧本有些夸张:“《华氏》在剧情上的败笔就是没有建立好足够的铺垫。我们希望给结局加足猛料,但却没有真正达到我们理想中的要求。”尽管如此,《华氏》依然卖出了几十万套,其中漂亮的动作捕捉技术也为Quantic Dream做了一个活广告,所以他这次不必再等6年了。当他开始《暴雨》的创作时,他终于选择了一个没有任何超人元素的真实的故事。
暴雨
在2005年E3上,Quantic Dream带去了为虚拟演员试镜的技术演示,这让索尼对《暴雨》充满了兴趣,并马上将它作为PS3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暴雨》的剧情围绕着专门杀死孩童的“折纸杀手”与浮现在杀手周围的重重谜团展开。游戏有4位主角,一位是被杀手绑架了儿子的父亲,在游戏中将拼尽全力拯救他的儿子;第二位是对“折纸杀手”感兴趣的女记者;第三位是追查杀手的私家侦探;第四位是与警方合作侦破杀手案件的FBI探员。在游戏中4位角色看似互不交集,却又由于同一个目标而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接续了《华氏》未完成的遗志,《暴雨》向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电影进发。“玩家并不是在看过场,而是依靠自己来展开各种各样的故事,玩家自己就是脚本作者、演员或导演。”David Cage自信地说道。游戏最初的场景便展示了故事无穷的可能性:玩家所扮演的父亲与渐渐疏远他的儿子一起回家,度过一个傍晚的时光。相比《华氏》里生硬的对话与行为选项,《暴雨》的一切都变成自然的表达:儿子会自己看电视,上厕所;你也可以做任何事,出门打打篮球、洗衣服,或去存藏室回忆往事。你可以强迫儿子学习,甚至粗暴地直接关掉电视,也可以让他多玩一会儿。你也可以在他咳嗽时嘘寒问暖,给他感冒药吃……自然的行为与聊天的内容成为了改变游戏剧情的要素。不同的玩家在不知不觉中有了不一样的故事发展……
《暴雨》如同David Cage所宣称的一样,是个完全现实的故事,铺垫与转折都十分自然而动人(写至此处笔者已打完了第一遍《暴雨》)。《暴雨》之下,不存在高大全的英雄,却让玩家感到有血有肉。
“我们每个人都有弱点,正是这些弱点令人如此地真实。”David Cage这么总结《暴雨》。关于下一个游戏,他说他已经计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