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高玲) “我认为,青少年要戒除网瘾,社会层面要多做一些工作。”本报这些天来关于”青春自护、远离网瘾“的专题报道,引起了在沪全国人大代表李葵南的高度重视。昨天,李葵南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针对“网瘾”问题,她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一个关于多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文化活动基地的书面意见,通过疏导,让更多的青少年从“网瘾”中摆脱出来,投身于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中。
李葵南认为,青少年之所以酷爱网络,必然有其原因,一遇到问题就怪网络,甚至有人为此还认为需要打击网络生产企业,这会给人政策没有连续性的感觉,不利于网络企业的发展。因此,要更多地从社会层面进行疏导,而不是用“堵”字诀来解决问题。李葵南分析说,大人和孩子不是在同一个娱乐层次上,孩子们更喜欢和孩子们玩,在以前,孩子们都有兄弟姐妹,也就构成了互相在一起玩的休闲空间。现在孩子都是一个,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这为孩子们沉溺于网络提供了客观条件。
在帮助青少年远离网瘾上,李葵南认为学校和社区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比如,孩子们喜欢集体活动,学校就可以多组织一些文艺社团、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让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丰富。社区不仅要考虑为老年人建立活动场所,还可以考虑为孩子们多提供一些免费的活动场所,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参加集体活动,摆脱沉溺于网络这种不健康的生活状态。
-结束语
戒除网瘾之路还很漫长
6天的时间不长,我们《青春自护远离网瘾》的专题报道,在今天和大家说声“再见了”。
6天的时间不短,因为我们的报道,不可回避的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再次引起了上海市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更为重要的是,几乎被打爆的本报“网瘾”热线,真切地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沉迷于网络的孩子们和束手无策的父母们,也开始意识到只有通过理性而不是非理性的态度和行动,才能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正如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的陶宏开教授所言:“孩子都是可爱的,戒除网瘾的最佳‘药方’,不是别的,是沟通。”
网络不是病因,正如美酒不能成为醉鬼的托词一样。网络不是玩具,所有的事物一旦成为玩具都将容易诱人游戏人生。如何正确面对网络、健康上网和远离网瘾等一系列与网络有关的问题,需要更多人的智慧和行动。
报道结束了,但社会各界的努力,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本报记者王文)
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