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长假,部分家长过得实在不轻松———除了忙于应酬外,还得时刻留心家中整天与电脑“打成一片”的“小皇帝”。在节日期间,本报记者接到好几位父母打来的“求援”电话,诉说他们对孩子废寝忘食地彻夜泡在网上聊天、玩游戏的种种担心和忧虑。“谁能救救我家的孩子,帮助他(她)戒除‘网瘾’?”
父母们不约而同发出了这样的心声。那么什么是“网瘾”,它的危害有多大?面对“
网瘾”中的青少年们,究竟有没有良好的方法可以来治疗?我们的社会能承担起怎样的责任?带着这一大堆的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采访。从今天起,本报将连续推出相关系列报道。
孩子突然不会走路
上海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年级学生梁华(化名)春节里突然“不会走路”了。而从昨天起,梁华家门口的过道上多出了一条拉得笔直的皮尺,这正是矫正他走姿的道具。“假日里带他串亲戚逛街,发现小孩走路时不走直道,而是有规律地左右偏移。”梁华的母亲告诉记者,起初还以为孩子调皮,但询问其本人之后家长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梁华根本没察觉自己的走姿异样。经过与心理咨询专家面对面交流后,父母才得知自己的儿子得了轻度强迫症。
据了解,梁华从小学开始就流连在游戏机房,后来又与网吧结下不解之缘,父母为此多次教育他均不见效。“为了拴住儿子的心,去年暑假我们给他添置了家用电脑,还安装了宽带。”这一招似乎起到了效果,梁华很快结束了“游子”生活———但与此同时,他吃饭的速度越来越快,和父母的对话也越来越少。
“今年整个寒假期间,只要一睁开眼睛他就坐到电脑前面‘鏖战’。玩到兴头上时,他的身体也会随着电脑里控制对象的动作而晃动。”由于平日里都要上班,梁华的父母也无暇对儿子多加过问。
也许是觉得难为情,梁华本人只愿意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现在医生让我爸妈在走廊两头拉一卷皮尺,每天我要沿笔直的皮尺走上几个来回。”梁华告诉记者,和不少同龄人一样,他迷恋于一款名为《反恐精英》的射击游戏。“要躲避子弹,步伐很重要,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走‘Z’字形……”谈到游戏时,梁华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当被问及为何对这款游戏如此着迷时,梁华表示游戏中的人物造型和武器装备拟真度很高,就像是自己端着枪在向敌人射击一样。更主要的则是游戏中的对手不是呆板的机器人,而是由往下另一个陌生人进行操控。“你很难判断对手的下一个动作,几秒钟后不是他倒在血泊中就是我被‘击毙’。”梁华兴奋地告诉记者。
当记者询问他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走姿问题可能和过度沉迷游戏有关时,他马上很不耐烦地表示“今后少打就是了”。
已从事临床精神科专业24年的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林霞凤告诉记者,像梁华这种因为打游戏太专注而患上行为、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并不少见。“青少年强烈的求知欲和薄弱的辨别力使游戏中的内容更容易‘内化’到他的日常生活。”林医师告诉记者,就在昨天她还接待了一对带孩子前来咨询的父母,原因就是因孩子玩网络游戏入了迷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
一份调查凸现问题
记者在某知名网络游戏官方网站上看到一份这样的调查,在询问1700多位16-25岁的网民“每周你上网多少时间”时,有63%的网民选择30小时以上,也就是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
“16到25岁的青少年正处于接受中高等教育阶段,因此这一群体平时有将近8小时要在校园中学习。再去掉12个小时睡眠、饮食、做作业、娱乐时间,可以说这63%的被调查者将闲暇工夫全扑在网上了。”一位资深心理咨询专家为记者解析数据时表示。
“悠长假期是青少年陷入网瘾梦魇的高发期。”昨天下午,瑞金医院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金武官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统计显示,寒假期间瑞金医院共接待了30多名青少年上门作心理咨询,其中有四分之一的青少年专为摆脱网瘾而来。
金武官教授介绍说,小孩假期没事在家,陷入网络后无法摆脱网络游戏带来的快感和兴奋感,有些甚至沉迷网上的色情聊天室,白天往往无精打采,内心还会感到烦躁不安。
审核不严学生屡进网吧
长期以来网吧一直是让家长忧心忡忡的“重灾区”,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但一圈走访下来后记者仍发现了不少“可乘之机”。
昨天下午,记者走进枣阳路一家网吧,登记处的何女士立即给记者递上本子,要求填写姓名和身份证号码。“需要出示身份证吗?”女士回答说出示最好,不出示也行,只要把号码写清楚就可以。走进网吧后,一位玩着《魔兽II》的男生对身边的朋友说:“得趁现在抓紧练级啊!这是中考前最后一次机会啦!”这位男生的话一语道破天机:他还只是初中生,按照推理应在16岁左右。但在网吧登记本上,记者随手翻了两页,登记的身份证号码显示上网者都已经成年。
同时记者还注意到,为了吸引更多顾客来消费,许多网吧业主都在假期出台各式各样的促销举措。一家网吧的门口橱窗内,醒目张贴着这样一张广告:“只要付28元,就可以在本店连续上网24小时。如果付288元再加100元外挂费用,可以包月无限时上网玩各种游戏。”网吧工作人员表示这个促销活动从1月中旬就开始了。“现在许多高校还在放假,大年夜还有五六个外地大学生在我们这打通宵呢。”
据悉,如果顾客在网吧内消费点心饮料满10元以上,还可赠送上网时间。
在网吧不惜血本搞促销时,周边饮食店却在“偷着乐”。一位米粉店老板告诉记者,网吧里有些人打游戏上瘾得很,可以十几个小时不挪一下屁股,甚至一天三顿都吃他店里外送的米粉。
-新闻链接
什么是“网瘾”
专家定义有差别
由于“网瘾”是一种新生事物,对“网瘾”的确切定义,目前在科学界和理论界还存在分歧,以下为部分专家对“网瘾”的界定:
团中央“网络文明爱心大使”、华中师大特聘教授陶宏开教授:网瘾其实既不是心理疾病更不是生理疾病,只是心理上的偏差。瞒着家长上网,并用说谎的方式掩饰自己上网,并开始厌学;对网络产生依恋,一天不上网就觉得不舒服等,以及比这更严重的情况都属于“上网成瘾”。
瑞金医院金武官教授:网瘾具体表现在青少年空下来就会不由自主去上网,时间上难以控制,停下来老要去重复,以致不能自控,无法顾及生活和学习,这不是一般的爱好。青少年不断去追求其中的快感和兴奋感,以求精神的宣泄,其症状与“毒瘾”、“酒精瘾”类似,只是不像前两者那样对身体有巨大伤害。
天津精神医学专家称:青少年对网络的迷恋成瘾是种病态,其表现为上网已经成为孩子生命活动中的必需部分,并由此产生心理、生理的依赖性。无论是在家还是在网吧,很多孩子不顾饥渴、不知疲惫、长时间泡在网上聊天、玩游戏。家长一旦强令终止孩子的“网瘾”,便容易出现“戒断症状”,如空虚、烦躁、抑郁甚至轻生等行为。当允许他们上网后,“戒断症状”会自动消失。
网虫抗拒治疗治疗工作受阻
其实家长早已意识到网瘾对孩子的危害。但“小网虫”们对心理治疗本能的抗拒,给网瘾戒除工作带来不少麻烦。这不禁让金武官教授感到头疼,也让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负责人张维宝颇感无奈。
记者在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采访时发现,寒假期间对“网瘾”问题的咨询多,上门治疗少,整个寒假心理咨询科室接待的青少年只有寥寥数人。“实际心理咨询需求并不少,很多家长打电话来反映子女沉溺网络。”
张维宝告诉记者。但当心理专家希望家长带孩子来中心面谈时,家长却表现得很犹豫,此后便没了下文。“有一次预约对象没有准时赴约,我们的专家打电话过去询问,家长很无奈地表示孩子一听说要看心理医生,又哭又闹怎么也不肯出来。”
本版文字/记者 王文 张昱欣 胥柳曼 李伟 实习生 童文涵
编辑:高原
新浪游戏提示:
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健康游戏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