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71名上海大学学生因成绩原因遭退学一事成了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不过,一些家长对此发出疑问,为学生的前途着想,学校是否可以实施对不及格科目不作限制的“弹性学制”?大学生遭退学责任仅仅出在学生的身上吗,学校是不是也有责任?记者昨天为此采访了上大校方和部分家长。
校方:淘汰率不到2%是正常现象
校方认为,学生因成绩原因被退学是正常现象,其实国内外每所高校每年都有类似现象;71名也不算多,还不到学校目前每届6000名学生数量的2%。副校长周哲玮介绍,上大因学习成绩原因让学生退学,是10年前全面实施“学分制”时作出的规定所致。其实目前2%的淘汰率远低于国外研究型大学每年5%到10%左右的淘汰率,如美国伯克利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淘汰率更是超过了50%。在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学生淘汰率也大致如此,像北京大学每年淘汰率就不低于2%,校方还有控制每门课10%学生不及格率的规定。
争/议/焦/点 家长和校方谁负责任
有些家长质疑:从小学到中学,自己在孩子身上倾注大量心血,好不容易把孩子送进大学,以为过了“独木桥”就可以迎来“阳光大道”,可几年下来,学校却退回了一个“半残品”,让人怎么甘心?其中校方是否也应承担部分责任?要知道,在被退学的学生中,有高考500多分的学生,甚至还包括一名保送生,智力水平、学习能力都不差。
校长助理俞涛认为,这些学生遭退学的主要原因并不在学校,而在于他们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新的自主式学习方式,失去了学习目标和动力后不思进取,始终缺乏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其中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其他非学业活动,如某学生竟然整天忙于练习空手道,以致玩物丧志,耽误学习。
此外,在俞涛看来,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现在不少家长仍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缺乏约束,从而造成孩子过于放纵自己。他举例道,上大每届有6000名本科生,开学时常有三倍甚至五倍于这个数字的人来到学校———给孩子报名,很多学生都是全家出动的。他建议在孩子进入大学之前,中小学、家庭都应该开展“自强教育”和“理想教育”。
副校长周哲玮认为,大学不可能对学生采取中小学的“紧盯式教育”,学会自主学习应该是大学生的一种基本能力,“以前家长、中小学都是把孩子‘抱’进大学的,现在孩子已经长大了,大学和中小学的教育方式又有不同,难道还要我们再把他们‘抱’进社会吗?”
高校是否可以“严进宽出”
此外,很多家长和学生,乃至社会都有这样的认识:学生在中小学时的任务就是拼命学习,等到从千军万马中走过独木桥,进了大学之后,就可以“尽情享受”了。
有些学生和家长甚至认为,可以在大一、大二时好好休息,到大三、大四时再把功课补回来!
有些人还针对此事向学校建议:为何不实施弹性学制,不作任何限制,只要学生积满学分就可毕业?
在周哲玮看来,这种认为高校教育“严进宽出”的观念亟须扭转,高校教学制度非同儿戏,太多不及格现象肯定对校风建设产生影响,是学校难以接受的。而这几年教育部也一直在强调学生学业质量,所谓对不及格科目不作限制的“弹性学制”与此背道而驰,是不可取的。
【事件进展】71名学生遭退学6名教师被处罚
昨日,上海大学宣布,今年该校有71名学生因多门学科成绩不及格被退学。此前,曾有媒体报道上大被退学的学生有81人。据校方介绍,原先81人名单中5人不符合退学规定,予以纠正;另有5人虽符合退学规定,但学校工作存在一定疏漏,因此决定再给他们一个学期予以补救。
另悉,因为学校工作疏漏造成了一些学生符合退学规定,校方已追究相关责任部门及责任人的责任,共有6名教师和职工。
【记者手记】一堂代价昂贵的“思想”课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几天前,副校长叶志明曾接到一名家长的电话,问自己的孩子去年已经毕业,为何至今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叶志明查询后得知,这名学生已经留了一级,目前尚未毕业,但一直没敢告诉父母此事,而这名家长至今仍被“蒙在鼓里”,还以为孩子已经工作了!
据悉,上大每年还会组织家访,但有些家长始终不知道孩子接到试读警告意味着什么。
由此看来,家长和学校及孩子之间在沟通上确实存在问题。没有顺畅的沟通,人的观念便很难更新。一些家庭乃至社会对大学教育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严进严出”上便不足为怪,一次在学校看来属于“正常的执行校规”事件竟引发社会长达20多天的讨论,也可以理解。
从长远来看,“清退事件”对于大学生这个集体也许并非坏事,它给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上了一课”:大学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有共通的地方———学生要想顺利毕业,一样要努力学习;家长把孩子“扶上马”后,还要再“送一程”,把孩子“抱”进大学后不要认为万事大吉,立马松手。家庭教育是没有“期末”的,不能说完就完。
只是,让人遗憾的是,这堂“思想课”的代价太过昂贵了。 作者:晚报记者李征 制图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