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文化部指导下的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近日启动首批试点。这意味着,未成年人如果沉迷网络游戏,家长可向游戏企业实名举报并叫停或监控子女的游戏账号。此前,受文化部委托的一项网络游戏分级标准草案,也引起了一波对于网游分级制的激烈讨论。对于分级制的效果我有些将信将疑,分级制会否成为对暴力色情等低俗内容的纵容呢?
答: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规范游戏市场,从传统的电影分级制度等经验中借鉴思路,陆续推出游戏分级管理方案。实际上,我国也早有此议。在上述文化部委托的研究项目之前,2004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也曾公布国内首部游戏分级标准《中国青少年网络绿色游戏推荐标准》。这些虽然仅仅是针对部分“绿色”游戏的准入推荐,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游戏分级,但毕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值得肯定。
游戏是人们记忆中快乐而温馨的部分,游戏也是人成长的一部分,个体可以在游戏中习得经验、获得成长、享受乐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化应用,网络电子游戏也随之风生水起,并得到很多游戏玩家的追捧。当前,它不仅成为一种无法避免的生活方式,也是现代社会进步为游戏者奉上的珍贵礼物。因此,笑纳它,而不是拒绝它,应成为当然的态度。但问题是,笑纳不是无原则的笑纳。
随着网络电子游戏逐步进入大众娱乐生活,其对人们的利弊影响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由于电子游戏存在一定的开发管理不够规范、游戏运营不规范、游戏选择规则不规范等因素,加之我国网络游戏使用者中青少年比重非常高,而网游极易对成长中的青少年产生较大的影响,社会大众对网游这个新生事物存有深深的疑虑。因此,加强网络游戏的规范和管理,成为当前网络游戏市场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对于网络游戏,国际上主要有两种管理方式:一种是审查制,即在上市之前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法规的规定审查游戏中是否有不合法的内容,未经审查不得上市运营;一种是分级制,即上市之前政府并不审查,而是在行业内部规定统一的分级标准,按照游戏内容进行分级,以供不同群体选购时参考。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审查制,很多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等实行的是分级制。这两种管理方式各有利弊,有着各自的适用特征。相比分级制,审查制更具刚性特征;相比审查制度,分级制更具有弹性空间。因此,我国也有人呼吁借鉴分级制的某些优点,使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对网络游戏的管理和控制。
一般而言,网络游戏分级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制定分级标准:
一是按照年龄标准划定。在日本,网络游戏分级制有四种使用年龄建议,分别是全年龄、12岁以上、15岁以上以及18岁以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游戏研究中心曾按年龄尺度将游戏分为六个不同的适用阶段,并在年龄外增加不同年龄段背后的教育考量内涵。
二是按内容表示予以区分。日本将游戏分为九个相关的级别,分别是性、恐怖、烟和酒、毒品、脏话等,以使游戏者在购买前就能对游戏中会出现的内容有所了解。也有结合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对游戏内容予以划分的。静态指标包括暴力度、色情度、恐怖度、社会道德度、文化内涵度等;动态指标包括聊天系统的文明度、游戏时间限制等。
与对于电影分级制的误解相似,对于网游分级制也存在误读,即认为分级制意味着允许含有不良内容的游戏出现在市场上,好像有了分级制度,厂商就可以随意生产色情暴力游戏了。显然,这是一个曲解。从制度设计上看,分级管理的核心,是将对成年人和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进行的传播和接触内容区分开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它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上,也可以满足成年人对网络游戏的娱乐、文化等需要,兼顾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利益。例如,游戏中的暴力、恐怖、语言的洁净程度(脏话、粗话)、吸烟等,或许不会对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但很可能引发未成年人的模仿行为,从而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标示游戏级别将有效地提示其对青少年玩家的影响。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分级制也可以向网游厂家提供一个相对明晰的制作参考标准。因此,从制度本身看,分级制并不是纵容,而是要使网络游戏走向更加清洁和绿色。
作为一种规范制度,分级制能够产生丰富的意义,诸如,指导家长和学校有针对性地管理未成年人使用电脑与互联网;引导社会集体意识、促进行业自律;为网络游戏制定市场准入门槛等。但是,要有效发挥其效用,不但需要对网络游戏内容进行科学、明晰的分级,而且需要相关机构自觉遵守管理规定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更需要政府的严格执法和社会的积极监督,否则,就可能导致暴力、犯罪等成人内容充斥未成年人的生活,最终危害整个社会。因此,要成功地借鉴分级管理的经验,还必须拥有完善而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相关法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