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大招!腾讯将帮助家长监管未成年人游戏行为

2017-02-2010:44:24来源:新浪游戏

  【文章来源伐木累 作者:文创资讯】

  曾几何时,电子游戏被视为猛虎,“网瘾少年”因沉迷游戏或曾遭各种打击;现如今,“网瘾少年”已然升级为各种各样的“熊孩子”们,由于心智不尽健全,他们更容易出现各种不理智的网络游戏行为,如过度沉迷游戏、不理智消费等,玩游戏花光父母血汗钱的新闻频繁爆出。

  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青少年网民(19岁以下)约占全体网民的23.4%,达1.7亿。而在移动互联网新增网民中,19岁以下人群占比为45.8%,互联网向低龄人群渗透明显。

  随着未成年人触网年龄越来越低,上网时间越来越长,各种问题频出。2月16日,腾讯游戏上线“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之“腾讯游戏成长守护平台”系列服务,再次将“熊孩子”的网络游戏问题搬上台面。如何帮助没有自制力的“熊孩子”进行网络游戏行为的管理?腾讯的“一键禁玩”就能搞定?难!

  腾讯游戏成长守护平台上线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问题困扰着许多家长,而“腾讯游戏成长守护平台”的上线:帮助家长通过线上终端对未成年子女的游戏时间、游戏消费、游戏品类等实现信息同步和管理,同时设置“一键禁玩”功能(允许或禁止孩子玩游戏)等,无疑为许多尚在困扰中的家庭提供了喘息之时。

  从腾讯游戏成长守护平台上可以看到,家长可以对孩子的上网时段作出规定,控制孩子玩游戏时长;还可以通过掌控未成年子女在网络游戏上的消费情况,设置孩子账号在游戏内的每次消费及每月消费限额;甚至还可以“放大招”——一键禁玩,每天只能行使一次,功能即时生效。

  目前,该平台尚属测试阶段,家长仅能绑定一个孩子的一个QQ账号,所支持的游戏也仅局限于《地下城与勇士》、《穿越火线》、《逆战》、《QQ炫舞》、《QQ飞车》、《枪神纪》、《御龙在天》、《怪物猎人》、《天涯明月刀》、《使命召唤》等10款网游和《天天酷跑》、《剑侠情缘》、《英雄杀》等3款手游。而其他众多手游未被纳入到平台“一键禁玩”功能当中。然而,就目前来说,手游是更多未成年人消遣或沉迷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够进一步完善监管范围,或许会更加有利于对“熊孩子”进行管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平台已上线,但是相信“熊孩子”为了上网也会想出各种招数来应对。即便如此,腾讯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游戏平台为规范未成年游戏行为作出的一份努力,虽然未来值得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但这无疑是对文化部和网信办两大部门政策信息的一种积极反应。

  两部门重拳出击,规范未成年人网络游戏行为

  在腾讯之前,为了规范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国家文化部、网信办等都已经出台或正在制定相关的政策。

  2016年12月1日,文化部印发《文化部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将于今年的5月1日开始施行。对于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行为,《通知》有如下相关规定:

  首先,网络游戏要进行实名认证,即网络游戏用户要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注册,网络游戏不得为使用游客模式登陆的网络游戏用户提供游戏内充值或者消费服务。

  其次,对于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中的“氪金”行为,《通知》提倡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对未成年玩家进行限时、限额、限定场景与功能的设置:即设置未成年用户消费限额,限定未成年用户游戏时间,并采取技术措施屏蔽不适宜未成年用户的场景和功能等。而“腾讯游戏成长守护平台”无疑是对文化部《通知》做出的积极响应。

  此后,2017年1月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以下简称《条例》)已完成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环节,这项以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网络安全为目的的条例,吸引了游戏业界的分外关注。

  首先,《条例》提出,PC、手机、主机、iphone或需预装未成年人保护软件,这就包括了游戏主机等上网设备,以及各种进口主机设备也包含在监管范围之内。

  其次,未成年人凌晨0点-8点不可玩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间进行明确规定。除此之外,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的时间和单日累计使用游戏的时间,这与文化部的《通知》规定的内容相符。

  第三,《条例》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要要求网络游戏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进行注册,有效识别未成年人用户,并妥善保存用户注册信息;鼓励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开发网络游戏产品年龄认证和识别系统软件;

  第四,禁止社会戒网与教育等机构体罚、威胁未成年人,《条例》直接规范了类似之前的电击治疗等社会戒网机构的行为。

  目前,《条例》尚且需要经人大审议,如果审议通过,那么,这将是我国第一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虽然《条例》中的内容对于对游戏企业、平台来说会增加一定的工作量,但是对于净化未成年人上网环境,规范未成年人游戏消费行为等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限制未成年人网络游戏行为,“一键禁止”还不够

  仔细梳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不难发现,条例中对于未成年人上网及游戏行为使用更多的词语是“干预”,相较“强制”来说,该条例更多是一种引导性条例,指引网游游戏成员单位通过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行为。

  其实,对于玩游戏上瘾的“熊孩子”来说,他们的行为更多是一种无知的状态,这就需要除了政策引导之外的多方配合。

  首先,文创资讯认为可以逐渐建立网游分级制度。目前来说,游戏分级制度在国内还未建立,但是无论是网络游戏还是影视剧,分级制度显然十分必要。游戏分级制度可以更好地对不同层次、类型的网游、手游等进行不同年龄段的规定,限制某些游戏售卖给未成年人。目前来说,由于国内游戏市场、审批等因素,网游分级制度虽未建立,但是,随着社会保护风气的提升,相信这一制度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其次,政策的制定需要严格落实。一方面要求政策制定方要严格监管政策实施情况,防止只是面子工程;另一方面,政策参与方尤其是网游企业等,一定要担负起一定的责任,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等尽全力为未成年人提供干净、安全的上网环境;对于家长来说,需要积极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有效引导孩子的游戏行为,如许多《我的世界》玩家就是父子关系,他们通过在游戏中的行为,不仅建立起和谐的父子关系,更能够有效开发、引导孩子的想象力。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行为,宜疏不宜堵。文创资讯认为,《条例》中提出的“手机预装未成年人保护软件,从上网端口上监控矫正未成年人上网行为”,无疑是一种合理的方式,同时,各种游戏应用商店或许也可以提供专门的未成年人游戏分区,帮助家长对未成年人游戏进行管理也未尝不可。最为重要的是,未成年人网络游戏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需要更多的人共同合作,提高网络文化素养,针对性地教育、引导、监督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和网络游戏,共同为未成年人塑造更为纯净的网络环境与氛围。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