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11区文化中的对机器人的狂热情节

2016-07-06 18:21:51   来源:新浪游戏

  “ギリギリ爱 あぶないボーダーレース,キリキリ舞 限界点なら涂り替えていい!”

  不行了,再让PX_H君吸一口,再来跟你们谈今天的游知有味。

  《超时空要塞△》再一次让我们体会到了河森正治典型的歌舞剧,里面的瓦尔基里女神随着大姐姐们的ギリギリ爱再度变形飞翔。巨大机器人的浪漫又一次在各位宅男当中被点燃起来,大家一起来吸一口吧。要知道,上一部让PX_H君这样疯狂看歌舞剧的,还是河森与老搭档肥秋的《AKB0048》。

  自从1984年《超时空要塞》横空出世,飞机、变形、机器人,三要素促成了这部歌舞剧的火热。国内观众更为了解的,应该是美国经过剪辑处理将超时空三部曲混合在一起之后的《太空堡垒》。

  一边吸着ギリギリ爱的毒,一边看着影片中瓦尔基里女神从飞机变为机器人又再度变为飞机的场景,不知各位有没有想过为什么11区人民就如此酷爱甚至称之为狂热着机器人呢?

  11区人民对二足机器人的狂热,可以说是举世闻名,无论是小说、动画、漫画、游戏甚至是真实世界中,都会有或多或少有着机器人元素。在力压美漫的动画领域,日本的ROBOT文化深入其中,不仅机器人动画繁多,而且经常会在一些日常动漫中引用一些机器人动画的老梗(梗意指动画电视剧里喜闻乐见的桥段流传出来的典故,例如“我爸爸都没有打过我!”)。

  在之前的游知有味中,我们曾经漫谈了《超级机器人大战》的20年。坚实的ROBOT迷基础是这款小众游戏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在讲解机器人情节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机器人(ROBOT)到底是如何诞生的吧。

  机器人,顾名思义即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系统。现在比较认可的是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用电脑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

  让我们来看看80年代辉煌的机器人动画热潮,由于泡沫经济的蓬勃发展,投资商也看到了动画领域庞大的蛋糕,各种机器人TV动画层出不穷。《圣战士》、《重战机》、《飞跃颠峰》、《超时空要塞》、《勇者莱汀》、《装甲骑兵》、《战神金刚》等等等等机器人动画片,至今看来都是经典动画,反复影响着当时收看的成人与儿童,反复灌输了巨大机器人(或者没那么大的)是力量的象征这个在他们看起来没那么清晰的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之后的思想与创作(也埋下了无数童年债)。

  今日看来,这些优秀的机器人动画,市场的不停需求是其主导的因素。当时正是日本泡沫经济崛起之时,无数的投资商看到机器人动画后的玩具利润,纷纷涌入这个市场。他们凭借着各种各样的动画漫画,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玩具与周边,成功的将动画漫画融入到了整个社会当中。经过不停的宣传与造势,优秀的动漫作品所衍生的经济效益,默默的改变了整个远东小岛的经济格局,甚至成为了整个岛屿的文化代表之一(还有其他电影你们懂的),这恐怕是之前谁也没想到的吧。

  经过了十几年层出不穷的机器人动画洗礼,到了90年代机器人动画受到市场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日渐疲软下来。经过了泡沫经济大崩溃之后,机器人玩具市场萎靡收缩,动画收视率也不甚理想,勇于拍摄TV动画的厂商微乎其微。连高达之父富野由悠季出山制作的《机动战士高达V》也是惨淡收场。机器人动漫市场乃至日本动漫市场,似乎正迎来了一个可以预见的末日。

  正在大家认为动漫市场开始下滑进入衰败之际,一个戴着黑镜框眼睛的死宅,带来了一部跨世纪的作品,《新世纪福音战士(EVA)》横空出世!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暴走的机器人,无端袭来的使徒,各种意识流的冲击,大量宗教元素的运用,模糊不清的描述,真是让人在观看时候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让思绪跟着初号机一起暴走啊!特别是美少女乘坐巨大的生物机甲,各种意识流的含糊难辨的画面(其实是因为没钱)的混合剪辑,各种宗教里隐晦的暗示,还有创造的三无女神凌波丽(其实还是因为没钱),更是让宅男们为之疯狂,更能聚在一起津津乐道。

  鬼才庵野秀明作为第一代看着机器人动画长大的一辈(死宅),从超级系机器人到真实系机器人,可以说都研究的透彻无比,还是一名疯狂的特摄迷,甚至还自演了一部奥特曼的短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网上搜索一下)。EVA之前创作的两部动画作品《蓝宝石之谜》与《飞跃颠峰》,已经可以称之为神作级别的产物。而这部神作中的神作EVA,不仅影响了整个动画行业,还深深影响了整个日本社会。

  EVA上映的1995年,日本深陷泡沫经济爆破后的泥沼,社会风气颓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常压抑,内心的空虚无处可实质发泄。虽然日本并无受到实质上的打击,但在心理上人人都已经跌向末日。EVA的创作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影响,表面上虽然是异常华丽的抗击使徒,但是内在却不停的在描述当时社会上各种人物的内心创伤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与人的内心耸立着一堵看不见的AT.FIELD(心之壁垒),正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与当初哥斯拉反应的相似,EVA也借用了机器人动画这个途径,将当时的年轻群众无处可发泄的愤懑具体的表现了出来,成为了年轻群众宣泄的一个口子。本身作品的优秀也好,时代的推波助澜也罢,一如50年前巨大化的哥斯拉一般,EVA成为了社会现象的一个具象化写照,将日本二三十年的机器人文化狂热推到了一个最高的顶点。可以说,EVA的出现,是日本打上机器人文化烙印的最后一根稻草,动画周边潜移默化的影响终于显现出来,机器人文化成为了日本动漫文化乃至整体文化的一大代表,也成为了民众心中的一个“浪漫”所在。

  从《铁臂阿童木》到《铁人28号》到《机动战士高达》,最后到今日依然难以超越的《新世纪福音战士》,日本机器人文化从无到有到衰退再到兴盛,与欧美的机器人文化大相径庭,既是商人市场玩具的需求,也是民众内心渴望的表现,可以说是日本社会整体发展的一个缩影表现。从一开始的内心寄托,到后来的市场导向,最后又回到社会的反映,经过经年累月的潜移默化,ROBOT文化特别是人形ROBOT日渐在11区文化当中扎根。从少到老被这个具有科技魅力的文化吸引,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才会出现那狂热到近乎偏执的爱啊……

  那么ROBOT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有史可考的机器人先祖,应该是来自公元8世纪时期的犹太教拉比的传说。传说一位叫做拉比洛伊乌的犹太拉比(相当于现在的老师与智者)为了自身族人免遭迫害,在睡梦中受到的神的启发,在布拉格附近的河中用泥堆砌了一个泥人。这个泥人有着强大的力量已经轻易不被破坏,被无助的犹太人寄予着厚望。

  到了1915年,德国导演F。朗格根据这个犹太人传说拍摄了电影《泥人哥连》以及之后的《哥连和跳舞的女孩》与《泥人哥连出世记》,可以视作古典科幻中机器人的起源。之后到了50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惑星历险》中的机器人,也借用了拉比为名字向其致敬。

  到了1920年,捷克著名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撰写科幻剧目《罗素姆万能机器人》的脚本中首次提出了“ROBOT”一词。恰佩克根据捷克语劳役Robota与波兰语工人Robotnik,通过英文合成词的造词方法,创造出了ROBOT一词,寓意着被人类奴役并为之付出劳动的机械。

  早在恰佩克提出ROBOT之前的1886年,就有法国作家维里耶德利尔·亚当在《未来的夏娃》中提出了“Android”一词。在《夏娃》一书中,作者生造了一类拟人形态的机器人,并将她们称之为Android,这类机器人与人类极其相近,甚至拥有着与人类相近的皮肤与肌肉,亦可以称之为仿生人。《夏娃》影响并不只是存在于创造这个词,之后11区的更有一部知名作品参考了这本书,更为详细的探讨了人与仿生人之间的界限,在这让PX_H君先卖个关子,暂且按下不表。

  现在提到Android一词,想到最多的大概就是谷歌的手机系统了(笑),谷歌在命名自己的操作系统之时,一是为了致敬这个词,另外或许也希望自己的智能系统有朝一日能够达到一个。而在科幻小说的历史之上,《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一书,更是影响深远。

  了解到了ROBOT这词的来源,让我们将目光继续放到11区的科幻动漫吧。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一点,即是:所有科幻作品实质是以未来的借口讲述当下的问题(台湾郑运鸿教授)。所以看似讲机器人的动画,无一例外都是在讲述当时的人。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就需要结合那些机器人动漫诞生的时代进行分析。

  1927年的德国电影《大都会》,是机器人电影的里程碑。当中描绘了一个并不遥远的未来世界,两个对立的阶级中的矛盾日益激化,当然因为某些事故,科学家研制的美女机器人出现在了世人面前,并且引起了整个社会格局的改变。

  《大都会》在德国柏林首映之后,经过再剪辑又在世界各地上映,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上映的22年之后,日本有位年轻人也创作了一部同名漫画。这位年轻人,在日本漫画界乃至国际漫画界的影响都极为远大,被誉为“漫画之神”——手冢治虫。

  手冢治虫在创造了《大都会》漫画之后,紧接着又创造了日本科幻ROBOT动漫鼻祖《铁臂阿童木》。现在看来,阿童木更多的是一个孩童冒险的故事,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否认当中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关于人与机器人界限的思考。

  之后上映的《铁人28号》可以说是日本机器人动漫真正的开山之作。巨大化的人形机器人开始登上了日本动漫的舞台。如果说美国的英雄代表是超人蜘蛛侠等超级英雄,中国是孙悟空(OR城管?)等各路神仙,那么日本就应该是巨大化的超级机器人了。

  铁人28号、魔神Z、盖塔、大空魔龙、六神合体、钢巴斯塔、勇者王等等等等,无一不是巨大化的人形超级机器人。就算之后出现的真实系机器人,尽管不像超级系机器人如此巨大夸张,但依然是远大于人类本身,力量也远远超过普通人类(你硬要扯卡卡罗特就当我没说)。

  这与欧美人笔下的机器人形象具有着较大的差异。欧美科幻作品中,机器人作为一个奴役的存在,从ROBOT一词的创造中可以窥见。机器人作为人类创造的工具一种,一直是处在人类低一级的阶层,并且还具有一定的智能,有的机器人智能甚至超越了创造者本身,更甚至带上了人类的阴暗面。欧美科幻中始终对机器人带有一种恐惧感,害怕有朝一日机器人将拒绝被自己奴役,翻身将人类自己控制在机械的魔爪之下,更甚者还产生了机器人恐惧症。这种恐惧症甚至一度成为了社会现象,直到阿西莫夫提出了“机器人三大法则”,人们对于机器人的态度才稍微和缓过来。

  对于机器人的忧虑与恐惧,从许多欧美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终结者》、《我,机器人》、《银翼杀手》、《机器姬》等等作品当中,都体现了机器人对人类的不满与反抗。欧美机器人作品中,机器人是不可被信赖的,拥有人类的智慧却没有人性的存在。但是,日本的机器人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日本动漫中,机器人不在是人类的工具,而是作为人意志的一部分,是人类信赖的机械,甚至能称之为“朋友(ともだち)”的存在。作品中人类不抗拒机器人融入自己的生活,反过来利用机器人的强大作为保护自己的工具。机器人不再拥有自己的智能,更多的是成为驾驶员的手脚,成为意志的延伸。与欧美相反,机器人不再拥有人类的智慧,却拥有了模糊不清的人性。

  同样是机器人作品,为何就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这点差异是不是日本民众对机器人狂热的原因呢?

  探究这个原因钱我们要记住前文所说的:所有科幻作品实质是以未来的借口讲述当下的问题。然后我们将目光放到日本机器人诞生的背景之上。

  在研究诞生背景之前,我们更要知道,日本传统宗教神道教的要义为“泛灵论”,即“万物皆是生灵”。被人为创造出来的机器人作为万物之一,为何就不能拥有生命?抱着这个疑问,才能解释为何一些超级机器人总能与驾驶者灵性想通的表现。

  《铁臂阿童木》诞生前夕,正是日本二战战败经济发展时期。在二战失败后,日本狂热的激进思想遭受严重打击,经济军事技术重创,但是日本民众对先进科技的迷恋却并没有减少。由于遭到了两克巨型炸弹的轰击,先进科技造成的破坏力深入了日本民众之心,并且打下了长久的烙印,以致在战后几十年,当初造成的影响的依然是巨大的难以填平的。

  众所周知,日本狭长的海岛构造,处在了大陆板块的活跃地带,千百年来遭受着地震、海啸的威胁。过多的人口与资源的不足,让日本一直都有着紧迫的危机感。自从本土被扔了巨型炸弹之后,战败后的危机、国内政治遭人干涉、武装力量遭人剥除,让这个岛国自古存在的危机感更加深刻。

  这种危机感是自内而外的,深入到每个人民当中。这种危机感,在战后的一些文学作品中能够体现出来。

  战败投降之后,日本的秩序几乎都需要重建。之前军国主义对文化的控制随之土崩瓦解,伫立在文人面前严格的审查制度墙也轰然倒下,曾经饱受压抑的文艺创作者们终于可以自由地用自己的作品表达观点。

  当然,日本的动漫作者就包含在这些文艺创作者当中。在那个并不安稳的年代,年轻的手冢治虫带来了崭新的漫画形式,也带来了称之为ROBOT始祖的《铁臂阿童木》。

  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般都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故事。自从16世纪漫画从西方传入日本开始,到战后时代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在日本民众中拥有大量读者。在那个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读书看报看漫画几乎是唯一消遣,在这当中,浅显易懂的漫画最受到大家的欢迎。

  年轻的手冢治虫通过划时代的作品《新宝岛》在日本开创了一种新的漫画形式,电影特有的分镜手法与构图结构,广角、变焦、俯视等镜头语言的运用,让漫画读者大呼过瘾。手冢治虫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那个缺少大众娱乐的年代顺利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一跃成为了日本漫画界的顶梁柱之一,也点燃了整个日本漫画创作的激情之火。

  随后几年,手冢治虫创作了一系列漫画。当中就有我们在之前提到过的改编电影得来的《大都会》(所以说那个时候隔壁也是“借鉴”一下嘛),还有《遗失的世界》、《地底怪人》、《一千年后的世界》等作品,可以说是日本SF文化的先行者,也对当时一群抱有漫画梦想的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再经过了几年,《森林大帝》的连载让年轻的手冢成为了日本漫画界的霸主,之后手冢治虫就开始着手一部改变日本动漫格局的作品——《铁臂阿童木》。《铁臂阿童木》讲述了一个勇敢正义又机智聪明,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原子小金刚,正式引起在日本引起了一波SF热潮。

  手断了,没关系,换一个;脚被毁了,没关系,再换一个;整个身子被坏人用计破坏了,没关系,再换一个!这种在当时机器人才能够实现的幻想,第一次被大众知晓与接受,也正式走入了各个家长孩童的面前。SF特有的魅力、独特的表现方式、新奇又充满人性的故事情节、可爱又可靠的Atom,甫一登场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此外,甚至还影响了之前的一些主观看法,那些以前认为漫画会影响学业甚至还会受到不良影响的家长们,也开始鼓励孩子看漫画,这也为之后日本的动漫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手冢治虫,因为《铁臂阿童木》,从一开始机器人就在日本民众中留下了勇敢可靠的形象,也在一些动漫创作者中埋下了机器人创作的根基。手冢治虫努力的SF漫画,影响了之后的一大批漫画动画创作者,石森章太郎、藤子·F·不二雄、永井豪、富野由悠季、河森正治等,无一不受到手冢治虫笔下SF机器人的“荼毒”。

  如果说《铁臂阿童木》给日本SF动漫留下的美好的启蒙,代表了日本民众对美好的向往,那么随后出现的一部科幻电影——《哥斯拉》,则彻底袒露了日本战后留下的后遗症以及飞速发展之下再度浮出水面的危机感。

  这部电影凭空生造了一个巨型的生物哥斯拉,这种“从侏罗纪至白垩纪,极其罕见地从海栖爬虫类进化为陆地兽的一种过渡型生物”,从一登场,巨大的破坏力就震撼了日本的观众。而哥斯拉出现的原因,也是日本观众心头之殇。

  哥斯拉的出现,表面上是导演圆谷英二看到《金刚》之后诞生的产物,但是实质上却并不是这样。巨大怪兽哥斯拉的出现,可以说是导演在黑白的画面中拍摄出了日本民众一直藏在心底的不愿去直面的畏惧,这种畏惧在哥斯拉之前是无法想象无法着墨的,民众仅仅是在心底模模糊糊的知道,却无法准确的表达出来。

  哥斯拉第一次在银幕上登场的地点,是靠近北纬二十四度四十五分,东经一百四十一度十七分的一个小岛,熟知二战历史或者世界地理的玩家,应该可以知道这个小岛正是著名的硫磺岛。硫磺岛,正是日美在二战中激战之地,在这里也是意味颇深。哥斯拉面对人类的机枪大炮导弹丝毫不惧,看见各种人类设下的障碍也是尾巴一扫,大摇大摆的通过。这种强到无法挑战的巨大生物,不讲道理的行动模式,宛如天灾一般降临,宛如当年那“小男孩”和“胖子”的真实写照。

  从哥斯拉开始,巨大化怪物(无论是生物的还是机械的)变成了日本民众心中危机感恐惧感具象化的体现。原本无害(或者说破坏力没那么强)的哥斯拉,因为人类史上罪孽深重的核弹实验而变成了一只狂暴的无可阻挡的生物,变成了邪恶的化身,也或多或少的嘲讽了这种后遗症巨大的武器所带来的无尽伤害,也呼应了《哥斯拉》上映几年之前美国马绍尔群岛核试验造成的严重核污染。正是遭受过这种污染,多年之后的日本才愈加重视福岛事件。

  巨大化的怪物自然要用同样巨大的力量对抗。奥特曼、镜子骑士、恐龙特急克塞号等特摄片的出现,似乎成为了对抗巨大怪物的唯一途径。以暴力对抗暴力,以巨大对抗巨大,巨大化力量的崇拜由此拉开了序幕。

  之前提到了手冢治虫笔下的《铁臂阿童木》作为机器人漫画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阿童木的火热,ROBOT作为先进科技的代表,与巨大化力量象征的哥斯拉,促使了漫画家横山光辉创作了巨大机器人的先驱作品——《铁人28号》。《铁人28号》叙述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十年的日本,正处于战后复苏的阶段,少年金田正太郎,与突然出现由父亲金田博士所开发的巨大钢铁机器人28号相遇,并成为操作28号的操作员,面对暗地里活动的邪恶势力X团,与28号并肩而战的故事。

  作为巨大机器人的鼻祖,铁人28号胖墩墩的外表在现在看来非常简陋,造型也称不上美感(胖子就这样得罪你了吗!),但依然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姑且让我们称之为古典超级机器人吧)。操纵28号的金田正太郎现在看来具有非常伟光正的形象(跟之后的一些高达机师完全不一样),个性善良耿直,永远代表着正义,亦是观众内心渴望的代表。

  铁人28号威力强大的机械身躯,永远代表善良的形象,正义的伙伴,是日本渴望高新科技的需求表现也是渴望击败内心畏惧找回自信的表现,由此开启了日本长达数十年来对“超级机器人”的热恋风潮,开始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铁人28号》引起了巨大机器人风潮之后,手冢治虫的《魔神加龙》、安彦良和的《巨神高克》等,都是古典超级机器人的代表。

  之后出现的《魔神Z》动画,与《铁人28号》的遥控指挥不同,开创现今日本动画史上搭乘式巨大机器人类型作品的始祖,可以说是第一台严格意义上的“超级机器人”。不再是遥控指挥,而是进入到驾驶舱与机器人一起战斗,仿佛是机器人变成了自己的手脚,将自己的力量放大了千万倍,依靠自己的意志力与恶势力战斗。这样的动漫,真是完美的演绎了当时日本观众(主要还是孩童)“通过科技的力量,让自己能够拥有无敌的力量惩恶扬善”的幻想(顺便还能掏空孩子与爸妈的钱包,真是罪过啊)。

  随后的《三一万能侠》、《无敌钢人泰坦3》等机器人动画的热播,正式确立了“超级机器人”这个概念在日本科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这依然不足够,超级机器人在日本科幻界乃至成人眼中充其量只是小孩子的玩意儿。“动画片就是拍给小孩子看的!”这个概念,在那个时候的日本也是非常根深蒂固的,绝对不是我们独有的情况。

  幸好动漫创作者们并没有放弃努力,70年代末期崛起的《宇宙战舰大和号》,将动画片的概念引入到了成人领域。动画并非只有孩童能看,还能讲述成人的故事,在日本也是引起了一阵波澜。这个时候某个叫富野喜幸的光头(其实那个时候还是有头发的)觉察到了机器人动画并非孩子的专属,几经波折之下,这部改变整个日本机器人地位的动画诞生了——《机动战士高达》。

  时至今日,我们不必在去描述《高达》诞生时候的各种挫折与妥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索《高达创世纪》漫画简单了解下吧)。高达动画的出现,将巨大机器人拉下了“神坛”,机器人并非是无敌不可破坏,被敌人的光束打中了也会受损,没有单一的强力机器人,也没有特别的专属座机(明明是有红色的!)。真实系机器人走入了大众之中,成人开始逐渐接受机器人动画,机器人动画只能给孩童看的这个观点也开始慢慢转变。

  幸亏《机动战士高达》的火热,让动画制作者们见到了写实作品也有一定的出路。于是动画作品中开始加入了一些真实要素,比如一开始我们提到的《超时空要塞》,作为监督的河森神经的将F14战机加入了三段变形功能,让原本开发F14的美帝爸爸也是大开眼界,更开辟了机器人偶像的一个概念。之后河森搭档肥秋的《苍之流星》,真是让人又热血又有活力啊。随着《太阳之牙》、《苍之流星》、《装甲骑兵》等动画的出现,机器人动漫逐渐从单一的超级系走入了真实系与超级系并存的时期。

  富野由悠季在拍摄完《机动战士高达》之后,紧接着又开始拍摄了《传说巨神伊迪安》。伊迪安虽然名义说是拍摄给小孩子看的合体机器人,但是当中伊迪安恐怖的机器人设定,艰涩的语句,黑暗向的结局,怎么看都是一个阴郁的成人故事(感谢该死的黑富野)。这两部作品直接的影响到了当时还处在学生时代的庵野秀明……(不认识的人给我拖出去!)

  (来源:ali213 编辑:DY)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精彩推荐
相关新闻
CGWR

中国游戏排行榜(China Game Weight Rank)是由新浪游戏推出的国内最全面、最专业、最公正、最客观的多平台游戏评测排行榜,包含了目前市场上所有的手游、端游、主机游戏、VR游戏、智能电视游戏及H5游戏,力图为中国玩家打造最值得信赖的游戏推荐平台。

评天下游戏、测产品深浅—新浪中国游戏排行榜CGWR!http://top.sina.com.cn

新浪游戏APP
新浪游戏APP为广大玩家提供最及时、最个性化的聚合订阅游戏资讯,以及业内最丰富、最具价值的游戏礼包资源,首测资格、稀有道具,成为高玩就这么简单。新浪游戏APP论坛力求打造一个属于所有玩家的超大朋友圈,为玩家的生活增资添彩。新浪游戏秉承为玩家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不断优化创新,让我们一起创造快乐!
新浪游戏
全民手游攻略
全民手游攻略”是新浪游戏为全球手游玩家量身打造的一款手游攻略大全及专业游戏问答社区APP。“全民手游攻略”涵盖Apple Store游戏畅销榜前150名手游,网罗最新手游通关秘,帮助玩家畅玩手游;打造最全手游攻略资料站,帮你用最省钱方式吊打土豪。最火爆专业的游戏问答,让众多大神带你开启不同手游人生,寻找志同道合小伙伴一起并肩作战。
全民攻略

新浪简介 About Sina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