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浪DOTA2专区 >> 正文 作者:何求知 来源:微博 时间:2017-08-21 15:06:02
DOTA2 到底哪个英雄才是TI7上的伤害之王
本文尝试对DOTA2的伤害指标,做一些变革性的探索。

  当初在大桥下约好一起数鸭子,后来竟眼睁睁看着煮熟的鸭子也飞走了。本届TI7国际邀请赛,中国DOTA2玩家的心情就像中国军团的战绩一样:坐了一趟过山车。伴随着一句“技不如人甘拜下风”,大家向Liquid战队抱拳祝贺并下定决心明年赢回来之后,便陷入了沉默。

  但DOTA2内涵丰富,游戏本身还有非常多的东西值得大家思考。本文尝试对DOTA2的伤害指标,做一些变革性的探索。

  目前的「伤害」指标,是游戏结束后官方给出的英雄伤害数据,这个数值表示英雄在整场比赛中对敌方英雄造成的伤害总和。部分玩家喜欢用它来评判选手的表现,TI7最后一场比赛刚结束,就有玩家截取了上图,以人马伤害全场最低为由,将kpii批判一番。

  伤害指标真的能衡量选手的表现吗?这场比赛战败方Newbee战队拿下了17个人头,全队共打出92516点伤害,而拿下27个人头的Liquid战队却只打出了78467点伤害。如果伤害越高表现越好,那意思是NB战队打的更好咯?相信大家不会同意这个说法。知乎上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英雄伤害并不能准确衡量英雄贡献。

  但这是官方唯一给出的伤害指标,我们不妨先给V社一个面子,就用它来评选TI7的伤害之王。TI7线下赛共192场比赛的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只计入上场次数>=3的英雄)

  跑出这张图之后,我第一时间联系了几位职业选手。选手们抛出了两个疑问:

  1胜2负的天穹守望者(胜率33%)和2胜7负的TK(胜率22%),本次TI7表现不佳、输的很惨,真的有脸叫伤害之王吗?

  每次做伤害榜,好像都是这些英雄上榜,有点不讲道理。

  第一个问题涉及到伤害和比赛胜负的相关性,在找到更好的伤害指标作为参照之前,不敢妄下结论。我们先讨论第二个问题,众所周知,DOTA2是一款平衡性非常出色的游戏,冰蛙“锄强扶弱”的更新理念让DOTA2呈现出一代版本一代神的发展规律。上个版本的热门英雄,这个版本被砍一刀就抬不起头,伤害排行榜怎么可能被几名英雄长期霸占呢?

  但职业选手的话还是要听的。为此,我按时间顺序统计了近一年来所有国际性大赛(TI6、波士顿秋季特锦赛、亚洲邀请赛、基辅春季特锦赛、TI7)的数据。

  职业选手诚不欺我!一年过去了,DOTA2游戏版本从v6.88变成v7.06,但伤害最高的英雄却始终不变:TK、火枪、小娜迦。这TM就尴尬了呀,这些英雄不管胜率高低、表现如何,每次都能登上伤害榜,反过来不就说明了这个官方伤害指标没啥x用吗?(注:TK在波士顿秋季赛上只出场过一次,未能上榜。否则就全勤了···)

  以上榜次数最多的TK为例,这个英雄在上述各大赛事中的胜率均低于40%(常见胜率的是20%左右),可以说是非常可怜了。凭什么制霸伤害榜!

  原因只有一个:TK的技能决定了他容易打出伤害。优势局,把敌方堵在高地,“刷刷”两发导弹打出高额伤害,然后放个大招再来一次;劣势局,被敌方堵在高地,仍然是“刷刷”两发导弹打出高额伤害,然后放大招再来几次...

  与之相反,有些英雄(小狗、拍拍熊、小鱼人)打出伤害的条件就非常苛刻:需要找准切入时机接近敌人、需要一下一下锤出伤害不被放风筝、需要队友配合给上控制,有时候甚至还需要对手配合...

  所以,官方给出的伤害指标,更多的反映了英雄打出伤害的容易程度(冰蛙决定),而没有考虑伤害的作用效果(选手决定)。比如宙斯这个英雄,选择一个绝佳的时机放大3杀,和利用大招开视野,在伤害数值上并没有区别。喜欢打篮球的朋友,有没有觉得这个伤害指标更像篮球中的“出手次数”,而不是“进球数(得分)”?

  如果每场NBA球赛结束,只告诉你每个球员出手几次,就是不告诉你进了几个球(得了多少分,几个三分球...),你肯定觉得这是在耍流氓。对的,我认为V社只给出颗粒度如此粗的伤害数据,就是在耍流氓。

  那么,目前的伤害指标应该如何拆分?怎样的伤害指标才能更准确的衡量英雄贡献呢?我一年前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想到了根据伤害造成的结果对伤害进行分类的方法:

  消耗伤害:没有造成敌方英雄阵亡的伤害。(比如:对线消耗、残血逃生)

  致命伤害:在击杀\助攻中贡献的伤害。

  想到了拆分方法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计算指标、验证指标。然而官方并未提供获取详细伤害信息的API接口,靠人工看录像的方式进行统计显然不现实。说来也巧,当时DOTABUFF网站正好上线了新功能“kills”,里面包含了比赛所有击杀的详细信息。(令人欣喜的是,他们在GitHub上开源了录像解析器——manta,然后我研究生又是计算机专业~)

  以上图为例,5分10秒,虚空、沙王、VS合力击杀了蜘蛛。在此次击杀中,三名英雄分别贡献了268、255、186点伤害。累加英雄在每一次击杀\助攻中贡献的伤害,得到新的伤害指标——「致命伤害」。(注:用官方提供的全量伤害减去致命伤害,可以得出「消耗伤害」)

  我之前喜欢把这个指标叫做“致死伤害”,但是引起了误会:很多读者把它理解成抢人头的最后一击伤害。非也!致命伤害计入击杀\助攻过程中的所有伤害。具体的计算规则可以参考DOTA2 WIKI的助攻机制,如果你懒,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计入死亡前20秒受到的伤害。

  有了致命伤害这个新指标之后,我们再回头看TI7的最后一场比赛。队伍层面,获胜方Liquid比NB高出1万4千点致命伤害(毕竟赢了嘛,人头也多10个);英雄层面,2W致命伤害的剑圣和1W致命伤害的DP是两个队伍的中流砥柱,有没有更符合大家看比赛时的直观感受?

  一场比赛不能说明问题,我们用最近一年600多场国际大赛来验证:致命伤害指标和官方伤害指标相比,哪一个和比赛胜负的相关性更大?

  官方伤害指标:651场比赛中,获胜方总伤害大于战败方总伤害的比赛有560场,比例为86.0%。

  致命伤害指标:651场比赛中,获胜方总致命伤害大于战败方总致命伤害的比赛有613场,比例为94.2%。

  从直方图中可以更直观的得出结论:与官方伤害指标相比,致命伤害指标和比赛胜负的相关性更大,更能反映英雄贡献。(注:直方图的横坐标为获胜方伤害-战败方伤害)

  所以,更准确的TI7输出之王其实是这样的:

  “一代版本一代神”其实是这样的:

  此外,把官方伤害指标拆分成致命伤害和消耗伤害之后,一维变二维,可以做的事情就更多了。以后有机会,再找时间和大家交流。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新浪游戏APP下载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