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17日—5月13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北非战争中,英美法三**队于实施的进攻战役。战役的目的是粉碎德意“非洲”集团军群,攻占突尼斯领土,从而把德军全部赶出北非。
防守突尼斯的“非洲”集团军群(司令阿尼姆上将)辖德坦克第5集团军和意第1集团军,共17个师(德7、意10)和2个旅。其各兵团在以前的战斗中,兵员和技术装备损失惨重。由于英美空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和英美海军完全控制了地中海,德意军队在补给和补充人员方面困难重重。该集团军群仅得到少量飞机的支援。意大利海军16艘驱逐舰和21艘潜水艇,以及德国22艘潜水艇前来支援。德意军队占据“马雷特”筑垒线既役阵地,固守非洲的最后一个登陆场。
参加战役的盟军有:英国亚历山大上将指挥的第18集团军群,下辖英第1、第8集团军和美第2军,共18个师(英12、美4和法2)另2个旅,盟国空军作战飞机3241架和盟国地中海海军(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40艘、扫雷舰23艘、14个小型战斗舰艇区舰队)。盟国远征军总司令美国艾森豪威尔上将任战役总指挥。与德军对比盟军居优势:步兵多1倍、火炮多2倍、坦克多3倍。仅德国潜艇对盟军稍有威胁。突尼斯战役的企图是:英第8集团军在滨海方向上沿马雷特一加贝斯公路实施主要突击,并协同美第2军,歼灭意第1集团军的基本兵力;尔后全部盟军向突尼斯市发展进攻。美第2军向米克纳西和加贝斯湾方向实施辅助突击,插向意第1集团军后方并断其退路。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城下被歼和苏军在几乎整个苏德战场展开冬季攻势所形成的军事**总形势,以及盟国在兵力上所占之巨大优势,为迅速歼灭突尼斯之敌和结束整个北非战局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然而,美英统治集团并未为此作出足够的努力。苏联政府提醒他们对北非军事行动结束日期的屡次更改应加以注意。北非军事行动的拖延导致了德军预备队继续毫无阻碍地从西方向苏德战场调遣。
盟国3月下半月才开始结束突尼斯战役。3月17日,美第2军各兵团在航空兵火力准备和炮火准备之后最先转入进攻。到3月20日,这些兵团顺利突入米克纳西地区,但未能继续推进。3月20日,第8集团军开始进攻。但是,盟国想沿海岸实施正面突击以突破“马雷特”筑垒线的尝试未能成功。直到3月27日夜间第8集团军左翼兵团经过持久战斗后才得以向敌滨海集团的右翼迂回,意第1集团军方开始向北,向“瓦迪阿卡里特”既设阵地撤退。4月6日这些阵地被突破后,该集团军有组织地撤至北杰比比纳和恩菲达维尔地区,于此阻击英美军队直至4月20日。4月19日夜间,盟国企图从南面和西面向突尼斯和比塞大方向同时实施突击以突破固守突尼斯登陆场(200X140公里)的德意军队的防御。盟国尽管占有很大的坦克优势(1100辆对120辆)、火炮优势(2000门对500门)和完全掌握制空权,但在两个星期内仍未取得重大胜利。5月6日,盟军在强大的航空兵火力支援下(5小时内出动2000多架次)恢复了进攻。5月7日日终前,英装甲师突入突尼斯并占领了该城。当日,美军部队进入比塞大。德军仓皇向波尼半岛退却。德意军队受到盟国海军从海上封锁无法继续防御,加之没有后送运输工具,阿尼姆率德意军被迫于5月13日投降。
点评:经过突尼斯战役,德意“非洲”集团军群被歼。该集团军群在突尼斯损失30多万人,其中被俘约24万人(一说13—15万人)。盟国攻占了地中海的整个北非沿岸,从而保障了地中海交通线的安全,并为进攻西西里岛和亚平宁半岛创造了有利条件。英美军队在突尼斯获得了实施大规模进攻战役突破敌预有准备防御的经验。使用空军重兵支援陆军的进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