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家游:维基故事 你也许不知道的维基百科

  刊登于《家用电脑与游戏》杂志2011年1月刊

  今年1月,维基百科(Wikipedia)整整10岁了。在2009年末,一场政治泄密风暴席卷全球,“维基解密”(WikiLeaks)网站抛出大量机密外交文件,令美国政府以及许多全球各国政要陷入抓狂的境地。而维基百科也被莫名其妙的卷入其中,因为很多人都以为维基百科和维基解密有什么关系,甚至连某些主流媒体都把它们混为一谈,其实,虽然它们俩都顶着“Wiki”(维基)这个关键字,并不证明它们是一家子,Wiki不是一个或一系列网站的统称,而是一个在互联网上使用的内容管理方式,就好象BBS、博客、微博一样,这种模式最著名的使用者,就是维基百科(当然,现在有了一个同样著名的维基解密)。此维基与彼维基的混乱说明,虽然多达4亿网民都在使用维基百科,但并非每个人都了解它的秘密,关于它,该从Wiki这种模式开始说起。

Wiki是个什么东东?一趟夏威夷的机场大巴?Wiki是个什么东东?一趟夏威夷的机场大巴?
Wiki概念的发明者:沃德·坎宁安Wiki概念的发明者:沃德·坎宁安
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

  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44岁的维基百科创始人,因此成为互联网业举足轻重的角色,曾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但事实上,直到10年前,这位大佬才第一次知道Wiki是什么玩意,而那个时候,Wiki的概念已经诞生了6年,它的发明者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一位天才的程序员早就开始在网上使用这一系统。

  简而言之,Wiki是一种模式:创立一个开放式的网站,内容由广大网民进行填充,大家协作共同完成——任何人都可以创建、编辑、修改。譬如A创造了一个条目“游戏”,对“游戏”这个东西做了一番解释。而后B看到这个条目,认为有所不足,就在上面做了一些补充。接着C看到了“游戏”,发现几处错误,进行了修改。然后D又找到几个错别字,把它们纠正,这样等到第5个人F读到“游戏”条目时,它已比较完善。这就是一个Wiki内容诞生的过程。

  至于为什么会被叫做Wiki呢?坎宁安第一次去夏威夷旅行的时候,乘坐机场的摆渡大巴,他发现这种大巴的名字叫“Wiki”,他问本地人这是什么意思,得知在夏威夷土语里,Wiki就是“快”的意思。坎宁安在创造Wiki系统时,看到了这种建站模式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快”,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依靠成千上万网民的力量建立起一个内容丰富的网站,日后维基百科爆炸式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在10年时间里,这个网站的各种语言版本总辞条数已经达到1700万条之多,如果以传统网络媒体的运作方式来看,如此多的内容无疑需要一个庞大团队花费漫长的时日来制造,但维基百科只用很少运营人员和经费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做到了。

  你理解不可思议的Wiki模式么?现在我们先假设你是个捣乱分子!

  如果没有包括维基百科在内的那些Wiki网站的成功事实在前,相信大部分人在第一次听到坎宁安的Wiki模式时都会大摇其头,认为这是一个疯狂的点子。人们很自然的会想到,让所有人都拥有编辑的权利,那网站还不得成了涂鸦墙、大杂烩?想想看乱成一锅粥的BBS,你一言我一语尚且会一片混乱,更遑论每个人还都能修改编辑别人写的内容。然而不可思议的是,Wiki网站并没有天下大乱,世界上最大的Wiki站——维基百科不仅井然有序,而且内容越来越详尽权威,甚至被专业科学媒体引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从维基百科编辑的方式来探究下。

  首先,我们假设你是个捣乱分子,要在维基百科里胡说八道一通。这看起来很简单,因为想要编辑维基百科,你甚至不用注册帐号,这简直比在BBS和博客写东西还方便。你完全可以把某个页面修改得面目全非,但你别指望它能维持很久,因为Wiki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回退”。它有点像备份,每次修改都会产生一个之前版本的备份,其他人可以很容易的把页面恢复到你修改前的状态。那么,谁来修正你涂改过的错误页面?也许是管理员,但他们数量很少(例如整个中文维基百科只有75个管理员),就像游戏里千呼万唤找不到的GM,更多情况下,是其他网民在修正你的涂改。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快就发现你的捣乱?因为他们人数足够多,中文维基百科的注册用户高达92万人,虽未注册,但也会编辑其内容的网民更是不计其数,作为一个捣乱者,你等于是一个人在和数以千万计的人作战,完全没有胜算。

  “人之初,性本善”,发明Wiki的老外坎宁安也许并不知道这句中国的古老哲言,但Wiki体系得以顺利运作,却正是基于这一判断。绝大多数的网民都不是捣乱者,都会为网站做出积极的贡献,所以当每个网民都拥有完全相同的权利(任意编辑修改页面)时,积极的建设力必然会战胜消极的破坏力。在BBS里,只有管理员拥有修正错误的权力,他们与捣乱者相比在数量上毫无优势,因此总是疲于奔命,而在Wiki里,依靠一个简简单单的“回退”功能和大多数普通网民的力量,却轻而易举的保证了网站的正常运转。当一个世界里,人人都有充分的权利时,它应该是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这可能是Wiki这个互联网奇迹带给现实世界的某种启示。

  维基百科是从哪里开始的……呃,成人内容搜索引擎?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2001年,当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向他的老板威尔士阐述什么是Wiki时,可是费了一番口舌。虽然现在威尔士作为维基百科的创始人风光无限,但人们不该忘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不算始作俑者,Wiki模式的发明者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坎宁安,而当初说服威尔士用Wiki模式建立百科全书网站的,是他的雇员桑格。当然,威尔士有其对于维基百科的决定性作用——他有钱。

  威尔士又是个辍学创业的成功范例,不过他醒悟得有点晚,快念完博士才觉得自己该干点什么,于是放弃了即将到手的经济学博士学位,投身到期货市场的实战中去,并且在几年内就赚到了一大笔钱,按照他的说法,“足够和太太舒舒服服的过下半辈子”。但30岁的威尔士怎能甘于寂寞,他投资创办了一家搜索网站Bomis。Bomis网站分为几个版块,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成人内容”搜索,这点不太光彩的事儿后来让威尔士很是有点灰头土脸,在维基百科成功之后,很多人心目中的威尔士就像个博学的图书馆长,而后来发现他竟然以“成人内容”搜索开始互联网创业时,大家不免要惊诧一番。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做成人内容搜索并不妨碍威尔士用做Bomis赚到的钱去投资更有前景的事业——线上百科全书,他在念小学时就以翻阅百科全书为乐,这个童年的爱好一直影响到他成人。最初,威尔士的想法很简单:线上百科就像做一本纸质百科全书那样,撰写条目,然后放到网上供大家浏览。他雇佣桑格来担任这本线上百科Nupedia的主编,还外聘一堆各行业的专家写作。但结果是杯具的,威尔士说:“在花了18个月和25万美元之后,我们得到了12篇条目。”学究们书斋式工作效率,显然不能满足互联网所需要的速度。这个时候,桑格向郁闷的威尔士提出了Wiki模式——让全体网民来编百科全书。

  威尔士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维基百科当成Nupedia的一个辅助手段,希望它能加快后者的建设。但很快就发现,维基百科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2001年1月15日,这个项目正式启动,第二天,桑格自己编写了一个测试用新条目“UUU”放到里边。一个月以后,维基百科的条目超过1000条。半年之后,出现第一次流量激增,随即有主流媒体开始报道这个网站,紧接着,911事件震动全球,维基百科在其首页放置了相关报道,并且链接了所以有关的百科条目,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到2001年——维基百科元年结束的时候,它已经拥有了将近2万个条目。

-维基百科号召专业人士加入编辑工作的一组海报,分别是:游戏玩家、音乐人、老兵和历史学家-维基百科号召专业人士加入编辑工作的一组海报,分别是:游戏玩家、音乐人、老兵和历史学家

  维基人在编辑维基百科,就像是在玩一个游戏。

  从学究们一年半写了12篇条目,到网民们一年贡献了2万篇,再到现在1700万个条目,维基百科的膨胀让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是什么人在写这些东西?

  我们在前面说过,Wiki模式就是让所有人都参与到编撰工作中来,但你要是把它当作一个全民运动,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把Wiki比做一个BBS,那么它就是个只有少数精英在活跃发言,绝大部分人都在潜水(只看不编)的BBS。以中文维基百科为例,首先,绝大部分用户是根本不注册的,即便是92万的注册用户里,也只有9万多人参加过编辑,编辑过维基百科内容的人叫维基百科人(简称维基人),而近九成的内容,是由维基人中5000多个精英编辑的。这或许让人有点失望?别忘了虽然只在用户里占很小比例,但5000个编辑仍然是一支相当大规模的队伍,而且这只是中文维基百科而已,整个维基百科的活跃编辑数达到20多万,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很多人在自己的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是世界上任何一家出版社、通讯社、报纸杂志或者电视台都难以企及的规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