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0年发展,目前印度软件业雄踞全球第二,把日本和欧洲远远甩在后面,近几年的增长率都达50%,令各方学者跌破眼镜。但是IT业过快发展的背后,也隐藏了不安的隐患——互联网的大规模普与社会监督的松懈,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不少儿童因为影视、游戏中的不良情节,变得倾向暴力。
近日,印度政府保护儿童权利委员会委员芭洁吉(Sandh-ya Bajaj)在一项儿童暴力问题座谈会上表示,造成儿童倾向血腥暴力,除了家庭教养不良是主因之外,也包括学校的道德教育不足、同辈之间的欺凌与影视、游戏暴力情节的渲染等。
芭洁吉表示,如今的父母终日忙于工作和生活,疏于教导子女对人生价值和道德的了解;而在学校方面,也缺乏足够的公民道德课程,是造成今日儿童自小就潜伏着暴力倾向的因素。
儿童心理学家巴特(Sunita Pande Bhatt)也表示同意,在父母和其他大人的驱使下,现在的儿童普遍受到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她说:“我经常发现,现在的儿童很现实,很多人已经表示,长大后要做的事情是赚钱。”当儿童谈到自己的朋友时,只是谈论朋友的衣著品牌和装扮,很少有人会提到朋友的品德和行为。
专研儿童暴力事件的乌卡尔(Umkal) 医院精神病学顾问吉哈(Vinita Malhotra Jha)则谴责影视、游戏暴力情节影响儿童的心灵成长。她说:“即使在最安定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当长期面对大众传播媒体的暴力渲染时,也会受到令人忧心的冲击,以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佳之选择。
参加儿童暴力问题座谈会的家庭主妇芭佳伊(Poo-nam Bagai) 也表示,子女在长期玩网上电脑游戏之后,由于游戏中时常枪炮、炸弹齐飞。她发现子女在结束游戏后的言行,都有明显的侵犯性倾向。
与会的公立学校女教师卡克卡(Sunita Kakkar)则举出家庭父母极少注意到的一种现象——学生在校外或校内长期受到同辈的欺凌,久而久之会出现行为严重的偏差,即为了报复,这种学生也会找寻其他弱小的受害者加以欺负。
卡克卡表示,这种现象常发生在父母或教师不在场的时候,来自弱势家庭或社会底层家庭的学生,常会借机欺凌同学。她指出,这种学生的行为常是为了克服自卑感、缺乏自信和不安全心理,以为侵犯他人可以受到特别的看待。
儿童由于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往往受到外界刺激影响较大。很容易模仿影视、游戏中的暴力情节,甚至情绪变得暴躁。因此,专家呼吁,抵制任何以“暴力”为题材的牟利手段,净化儿童市场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