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许浩文
不知从何时起,类似“环保万人签名”、“抵制假货万人签名”的活动如潮。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活动基本上都是想通过类似要约的方式达到承诺的目的,即对个体来说,签下自己的名字,在道义上默认签名活动的主旨将是自己此后行为的一个准则。然而,如此流行的签名活动最终效果究竟如何,笔者尚难下定论,而一些孩子却给出了一个让人初看之下
颇为意外的答案——上月,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开展了一次“珍惜前程,拒绝网吧”万人签名活动,但国庆长假期间,三水区西南城区各个网吧却仍然是孩子们的天下,签名早已被孩子们抛之脑后——“那些都是签着玩的嘛!”(据新华网消息)
一句“那些都是签着玩的嘛”,道出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心声,更多地是揭开了签名活动光鲜外表下掩盖的问题。事实上,作为诚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道德教育还停留在概念化、口号化的理论层面。在缺乏诚信的大环境中,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即使是成人也很难做到签下名字即写下承诺这一高层次的诚信行为,更不要说天性爱玩的孩子们了。从这一角度看,签名活动因缺乏“土壤”而收效甚微,也必然是在各方面意料之中的事。其实,在一些人看来,有没有实效无关紧要,也无须理会,重要的是要有“影响”,能扩大知名度,最好是扩大举办方的知名度。这种意图早已偏离了签名活动的根本目标,在把一个若即若离的附带效果——活动在扩大知名度上的作用追捧到无限时,签名活动大多将成为毫无生命力的无聊游戏。
《江南时报》 (2004年10月10日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