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省福州市南街派出所接到庄女士的报案,她14岁的侄子李平(化名)在一周前离家出走。
李平是福州市某小学6年级的学生,因为父母都在外省打工,一直由姑姑庄女士抚养。3年级的时候,李平迷恋上了网络游戏,从此无法自拔。
只要有钱,李平就往网吧跑。刚开始,他利用课余时间去玩,后来发展到逃课去网吧。庄女士发现这一情况后,给李平规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面对姑姑的看管,深深迷恋网络的李平选择了离家出走。经过警方努力,最后在郊区一个黑网吧内,人们找到了已离家一个多月的李平。
李平的事情引起福州社会各界的关注,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对学生去网吧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男生和部分女生都有过泡网吧的经历。
据了解,由于青少年自制能力较差,经常在网吧内一玩就是通宵,甚至还上一些不健康网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
专家称,青少年一旦上网成瘾,轻者完全荒废学业,重者出现精神疾患,更有甚者,还有为筹措上网经费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三类学生易得“网瘾”
据心理专家分析,有3类中学生易得“网瘾”:学习能力困难者,他们体会不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而上网打游戏,可以获得虚拟奖励,宣泄学习不成功带来的压抑;人际关系适应不良者,希望通过上网逃避现实;家长教子存有误区的孩子。
据了解,“网瘾”的中学生具有性格内向、人格缺陷、猜忌心强、小心眼、自私等共同的性格特征。
福州市仓山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近几年在帮助中小学生治疗“网瘾”过程中发现,“网瘾”中学生已从差生向学业优良者蔓延。
新增“网瘾”者以两类学生居多:初三学生,随着中考临近,压力增大,从上网放松到上网成瘾;高一下学期学生,一些学生挤进重点高中后,因基础不扎实,学习成绩下滑,便沉迷网吧寻找精神安慰。
“网虫劝导队”活跃校园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诱惑力是惊人的,一些老师和家长甚至将网络游戏称为“精神毒品”。从这个角度讲,对网吧和青少年不良上网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福州市仓山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近几年在帮助中小学生治疗“网瘾”过程中,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上网成瘾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据了解,这是福建省第一个治疗青少年“网瘾”的方案。
总结出该方案的专家指出,治疗“网瘾”与治疗癌症一样,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专家为此建议,家长对孩子要仔细观察,一旦发现孩子上网成瘾要及时治疗,以免误了最佳治疗期;不要心存侥幸,认为自家孩子懂事不会上网成瘾,而忽视了及时治疗;家长若不太懂得脱瘾方法,要及时与心理专家取得联系,根据他们的指导帮助孩子脱瘾,也可以直接带孩子去接受治疗。
针对学生上网问题,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还发起了“劝导远离网吧”活动,该劝导队以共青团员和班干部为主,让学生们学会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劝导队成员首先起表率作用,自己不进网吧。同时,他们还要宣传、劝说同学不要进网吧,动员同学离开网吧。
劝导队不仅对本校学生进行劝导,还举报社会上的违规网吧和黑网吧。日前,当地文化部门充分肯定了“网虫劝导队”的作用,认为其已经成为社会监督网吧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目前,福州教育学院附中的经验引起了福州团市委的注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一经验正迅速在全市中小学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