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首页 > 游戏世界 > 新闻动态 > 产业服务 > 媒体大观 > >  正文
青少年“网络现象”折射网络道德教育真空
http://games.sina.com.cn 2004-07-07 09:51 新华网

  核心提示 网络是个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的虚拟空间,在深深作用于青少年身心发展、考验他们的信息判别、道德认知能力的同时,也拷问着网吧经营者、网上信息传播者的道德良知,更折射出当前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素质塑造的空白地带。毋庸置疑,网络要走多远,这个拷问、反思就要走多远。而我们的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成才路上能否踏上真正的“绿色网络通道”,从而健康快步成长?我们心怀这种期待。但这一期盼还要持续多久?

  [现状]

  网络“死亡游戏”

  让大脑处于真空状态

  穿行几层路标式的牌坊,再绕过十数条潮湿、拥挤的小巷,笔者才看到石牌东路附近这家门面很不起眼的网吧。而里面则“别有洞天”:高速运转的吊扇下面,100来台电脑密集成行排放,座无虚席。正值周末,又临近暑期,这里多的是稚嫩的喧哗声。进入网吧时,网吧经营者并未要求做身份证登记,只是热情招呼我们找位置坐下。

  令我们更为吃惊的是:这里竟成了网络游戏的“大战场”,约有一半的孩子是在进行电脑联机互动比拼。网络游戏软件代代升级,其灵活的游戏奖励机制让青少年乐在其中,欲罢不能。

  “网络无疑已成另类社会,是个‘异度’空间,作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课余消遣、精神寄托的首选途径,其中的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侵袭尤其难以防范。鼠标的一次误击,随意的一次搜索,都有可能把成人世界中的东西展示在孩子面前。”广州新穗学校校长、高级政工师谢永德对此深表忧虑。

  新穗学校是广州市惟一的一所工读学校,其仅有的120个学位的背后,仍有1000多名孩子在排队等候进入。该校的一项调查性课题显示,历年入读的300多名“问题青少年”中,“染指”网吧、沉迷网络从而荒废学业迷失自我的就占了70%-80%;在校接受矫治教育后,返回原校或进入社会仍“重回网吧”的也达约15%。

  如果说,这仅仅显现了网络于青少年的“魅力”,那么,另外一项调查则透视出网络的“杀伤力”。原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3000名青年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热衷聊天室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3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搜索信息、下载软件。

  而最近在国内部分城市校园流行,于网上广为传播开来的“死亡游戏”,更是让整个社会坐立不安。据了解,源于港台地区的所谓“死亡游戏”,最早是由一些网站传播开来的。一家网络聊天室这样介绍:在玩这个游戏时,游戏者先深吸几口气,然后闭上双眼,屏住气,让大脑处于真空失控状态,游戏者失去知觉会长达数十秒,在“死亡”中享受超脱和刺激。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多种模仿这种“死亡游戏”的新游戏软件品种纷纷涌现,且设置的游戏情景煽动性极强,在网上的流传面也很广。

  [声音]

  网络是成长难以逾越的“坎”?

  从电子游戏到网络游戏,甚至到如今的“死亡游戏”,在彰显信息科技日益发达的同时,也深深映照出人们对青少年成长的揪心之痛。

  笔者在天河区龙口东路附近的一间网吧内,巧遇了前来寻找女儿但无果的一位母亲。“网吧几乎是她的第二个家了,即使是在刚刚过去的中考期间,她也着迷得很,总是提前交卷,之后就约好别人在网吧混了。”这位姓刘的母亲现任职于广东某高校图书馆,丈夫是印尼华人,疏于对女儿的管教。这位母亲说,今年中考3天里,为了避免女儿弃考逃到网吧,每科考试期间,她与丈夫分别在学校的两个出口守了多次,把女儿“捉”回家。

  “网吧接受未成年人进入是违反规定的,怎么就没有人来管一管?要是政府能够对网吧执行更严格的监管措施,实行网上监控就好了。”这位母亲表达了这种深深的忧虑。

  就小孩上网吧的问题,由数字100公司开展,涉及广州、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2056个家庭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受访者(家长)中11%表示自己的孩子常到网吧上网,其中51%的家长表示孩子每周在网吧的时间在4小时之内。

  此外,绝大多数家长关注有关网吧的立法问题,对网吧相关规定的认知率达到78%.家长在很大程度上期待政府能够对网吧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如改善环境、监控上网内容等。

  对学生进网吧、上网等行为,老师们也给予高度关注。新穗中学教导处主任邱华认为,在目前的大班教学模式下,老师确实难以对每个学生平均用力,做到悉心辅导。“但应该承认,唯文化分数是从的单一评价体系,使得教学难以跟上学生个体的需求,部分差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网吧因而成为这些学生寻求认同引人关注的场所。”

  东莞大朗镇某小学计算机任课老师程马峰也认为,“最好能在课程改革中设立网络辅导课,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正确对待网络新事物。”程马峰说,目前每周一节的电脑基础知识课,单是讲授技术入门的时间就不够,更何谈教会孩子们判别网络信息和网络道德观念?!

  [透视]

  让网络“红灯区”变为“绿色通道”

  网吧现象、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已牵动社会的“神经”,引发着人们深深的关切。

  一位教育专家指出,从表象看,进网吧、上网只是一种简单的消遣方式,实际上,恰恰相反,法规管理的空白、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和无序的沟通空间,都使得它在文化层面、道德层面上对使用者要求更高,而偏偏青少年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

  由此,如何让网络空间的“红灯区”转变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绿色网络通道”,已显得迫在眉睫。

  广州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谢国生认为,网络技术预示着科技发展的一种趋势,家长、学校都没有必要设置“禁令”,关键在于引导、提倡健康文明的网络使用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与学习相关的网络正面效果上来。

  “比如,网吧也可以办成青少年的有益课堂。”谢国生建议,可以考虑在生活小区中聘请学生志愿者当“网络安全义务监督员”,对网吧进行监督,创建社区“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通过这些方式,再进一步将网吧的建设与文明城市创建联系在一起,与公民基本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形成文明的网络环境。”

  谢国生认为,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超越单纯的网上消遣层面,把消遣与学习结合起来,拓展、延伸学习的空间,譬如,建立基于学校局域网的“数字图书馆”,并建立校级、班级、个人网页相互链接的园地,依据学生的兴趣设置不同的栏目,吸纳学生利用这一网络平台,轻点鼠标即可进入洁净的网络世界博览群书,作探究性学习。

  “但从目前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思想易受干扰的特征来看,网络道德教育的跟进也显得很迫切。”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会长林伟健则关注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动机纠偏和道德认知。

  他认为,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网吧沉沦、网络沉溺和“死亡游戏”等在青少年身上“演绎”,正折射出当前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的空白地带。据了解,目前省内中小学在信息课中引入网络道德教育的仍是极少数。

  “这是中小学教育的一种尴尬,当网络的多面影响已全面渗透进青少年身心中时,我们的校园道德教育还停留在概念化、形式化的理论灌输层面。”

  林伟健指出,网络行为很能反映出个人的道德水准,而当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在这方面的熏陶还很薄弱,且普遍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而套之以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林伟健为此建议,借广东省中小学课程改革尤其是高中实行学分管理的契机,将网络道德教育独立出来,作为网络素质培养的一部分,规范学生的网上行为;网络道德教育应注重老师、学生之间的网上即时沟通,还可以将学生家庭上网纳入网络沟通的一部分。条件成熟的话,可以借鉴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身处绿色、洁净的网络空间。

  但真正踏上“绿色网上行”的那一天,青少年还要期盼多久呢?!

  [做法]

  少先队网络大学培养“网络小硕士”

  已于今年年初开学的广东少先队网络大学,正是广东省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素质培养的一种探索。少先队网络大学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安排网络教育的内容,模仿大学教育模式设置“网络小学士”、“网络小硕士”等学位,并与日常的学校教育保持互动,在其中,孩子们能够在虚拟的网络中汲取有益的知识,又不致于掉进网络陷阱,充分保证了孩子上网的学习和安全。

  此外,广东省将全面推行和实施的“网吧运营监控管理系统”和“网吧安全管理系统”,将网吧的经营行为、上网行为等纳入全程实时在线监控的范围;暑期将开展的广州青少年“快乐健康网上行”活动以及酝酿中的“校园网吧绿色工程”等,都将让青少年的网络环境增添“绿意”。(梅志清麦尚文)(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网吧新闻
评论】【推荐】【打印】【关闭

 相关报道
评论:未成年人进网吧为何屡禁不止 (2004-07-06 11:50)
强敌环伺弱者联合 连锁网吧苦寻盈利模式 (2004-07-06 10:46)
聘请11名老人监督未成年人进网吧遭遇尴尬 (2004-07-03 12:10)
网吧行业 在争论中消亡或在歧视中前行 (2004-07-01 14:44)
文化部表示7、8月将继续大力整治网吧 (2004-06-29 13:34)
网吧实名上网卡 挡不住未成年人 (2004-06-27 11:24)
网吧生存调查 全国网吧大会落下帷幕 (2004-06-25 12:52)
网吧 除了“严禁”真的没招了? (2004-06-25 11:18)
根治网吧黑多白少 准入门槛能否降低 (2004-06-25 10:58)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