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严禁”比比皆是,但并不是所有的“严禁”都是最有效的。比如说,对于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的“严禁”,虽然有关部门多次以红头文件形式三令五申,但似乎收效甚微。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的消息说,暑期将至,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教育部、团中央决定在暑假期间,以特别行动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严防严查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行为。
在这个特别行动中,我们虽然看到了有关部门为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而采取坚决行动的决心,但同时也看到了其本质上还是“猫捉老鼠”游戏的延续。这个游戏之所以能一直“玩”下去,是因为猫虽然厉害,还是有打盹的时候和涉足不到的地方,导致老鼠总是消灭不干净。一个“严禁”,体现出整顿和治理思维的陈旧和手段的单一。难道除了“严禁”之外,我们就没有其他招数了?
虽然频频出现的青少年违法行为很多都与网络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但并不意味着网络已经变成了未成年人的“毒药”,已经成为了洪水猛兽。青少年对外界环境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互联网作为当今时代一种新的信息获取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未成年人这个群体,并可能给他们今后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景象。一味地告诫甚至强制未成年人远离网吧,其实是对他们一种强烈求知欲和探索欲的限制和扼杀,往更深层次说,也是对未成年人上网权利和网络消费利益的侵害。
事实上,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不在于网吧,而在于网络的内容。减少网络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还得从净化网络的不健康内容入手,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搞个“一刀切”的“严禁进入网吧”。
在我国的众多未成年人中,很多人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购置电脑、上网等,而学校、社区当中能够供他们使用的上网设备、场所又是有限的,因此网吧会成为他们经常光顾的场所。特别在暑假这个时期,这些城市的孩子没有很多的娱乐方式,没有很多接触外界的机会,网络的知识性、互动性、趣味性能给他们带来很多的快乐。
网络带给人类社会的好处显而易见,对每个人的发展来说网络的作用也非常重要。网吧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在现阶段不可能每个家庭都有能力上网的情况下,它使更多的人认识了网络,接触了网络,使用了网络,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未成年人而言,网络这一课是必须的,绝不能因为出现的一些危害现象就因噎废食,断手断脚地说不要就不要,根本的是要全社会的努力,多管齐下,堵疏结合,从源头上治理。
见洞就堵的办法是短期的,也是起不了根本作用的。如果对网吧进行分类和授权,一种为可以供未成年人上网娱乐的,另外一种是供成年人娱乐的,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这样的尝试是积极的,有关部门应该多下功夫,而不是一味把眼睛盯在“严禁”上,盯在防范打击上。(稿源:红网)(作者:娄国标)(编辑:杨国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