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网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周玮、沈路涛、翟伟
开栏的话: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
族命运。
新华社今天起推出“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系列专题报道,围绕网吧整治,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关注媒体暴力、家庭教育和青少年犯罪等热点话题,力图用手中的笔,唤起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深入探询如何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谈起网络,大多中小学生都眉飞色舞,对QQ、BBS等如数家珍。网络迅速地影响着世界,影响着孩子,而这种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青少年带来丰富的新知识,也蚕食着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的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一次面向全国九大城市的青少年开展的调查中,问及上网目的时,47.9%的孩子选择了聊天。统计表明,学生利用互联网聊天、玩游戏、观看不健康内容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网上学习的时间。
老师到网吧寻找旷课的学生,家长从网吧领回深夜不归的孩子,如此场景实在令人痛心。而痴迷网络无心学习的孩子却振振有词:在网上有一种在天堂般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世界的主宰,精神能得到极大满足。
网络游戏、色情网站、网上聊天,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被这柄剑刺中。专家指出,痴迷网络会使青少年身心俱损,甚至走向犯罪。而如果社会各界正确引导,也可以让网络发挥出自身优势,帮助青少年了解世界、扩大眼界,掌握知识。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杨铃指出,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青少年不需要面对现实中的挫折,不需要接受社会规范和其他人的监督,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情感。长此以往会淡化现实社会规范的要求,给暴力犯罪埋下隐患。
值得关注的是,孩子们敏感的心灵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和疏通,都会促使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暂时解脱。
在中小学放假期间,天津市一些学生因出现烦躁、抑郁、不安和空虚无助等感觉,到医院就诊或电话咨询;河南一名13岁女孩因玩游戏上瘾,偷家里的钱、偷存折、变卖家当、直至离家出走、沦为三陪女;武汉市曾连续发生几起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原因是一帮孩子为了得到玩游戏的钱……
从一系列网吧犯罪案来看,犯罪嫌疑人年龄不大,他们中有很多因家庭离异或父母工作繁忙,家庭教育处于空白。专家指出,家长对孩子负有很重要的监管责任,作为保护未成年人不被网络侵害的第一道防线,家长们在观念、教育方法、新的科技知识方面需要迫切提升,以跟上孩子成长教育的需要。
有人将网络游戏称为“电子海洛因”,而一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因势利导,开始更多地借助电脑技术,让孩子们在玩乐中认识世界、积累知识。湖南一位物理教师,在校园网上制作了一些类似网络游戏、学生互动参与的教材,这个学校的不少学生从此爱上了物理课。事实上,网络教育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化、表现的多样化、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等特点,为青少年的学习提供了很多条件,应当很好地利用起来。让孩子们学会有效运用网络信息,正确使用网络交流,主动远离有害信息,才是青少年网络教育的长久之计。
专家们指出,家庭、学校、网络及相关行业应共同努力,建立更多高质量的青少年专业网站和绿色网吧,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