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游戏 | 新浪首页

不支持Flash
新浪首页 > 游戏世界 > 新闻动态 > 电视游戏 > 网友评论 > PS2 >  正文
游戏等于食物的故事—《游戏食物论》
http://games.sina.com.cn 2004-04-06 16:16 GAMEPRO电玩帮

  以下内容来自GAMEPRO电玩帮作者小孔

  序

  最初想到这个命题,还是在大学宿舍里面玩《模拟人生the Sims》的时候。玩过这款游戏的都应该知道,那里面把模拟人的生存需求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Hunger(饥饿度)
、Hygien(清洁度)、Energy(体力)、Social(社交)、Comfort(舒适)、Bladder(内急)、Fun(娱乐)、Room(空间感)”。对于一个模拟人来讲,只有当所有这些项目槽都基本上保持在绿灯的情况下,模拟人才能够有充沛的情绪来进行各种“日常生活”。而每一项槽想要变绿,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补充活动。比如,吃饭和吃零食,就能够满足饥饿度,洗澡和洗手就能保持清洁度,及时的睡觉和喝咖啡可以补充体力……而想要让娱乐值满槽,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在奔四电脑前玩几分钟游戏(这游戏的名字当然是《the Sims》了……)。

  在模拟人而言,填饱肚子和满足娱乐需求这两件事情,是同等重要的。无论哪一个降到红灯,都会导致模拟人的崩溃。对于笔者的这篇文章而言,我所关心的事情就是,真实世界中的人类,在饥渴和娱乐饥渴这两方面,是否有着同样的类比性。

  正文

  一、甜蜜童年

  恩,结束了上一个枯燥无味的序,我们来开始真正的游戏食物论:)

  大约2-30年前,人们对于吃饭这件事情是怎么看的呢?是不是觉得,只要顿顿有白面馒头和大米饭,就已经是小康了呢?对那时候的小孩子来说,也许白馒头片抹上芝麻酱,再撒一圈白砂糖,就是人间极品了(窦文涛语)。

  同样,在游戏刚刚诞生的早期,人们对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这方面,途径似乎也不是很多。小孩子们可以拍洋画、玩蚂蚁,如果你摆一台FC到他面前,再来盘《踩蘑菇》或者《魂斗罗》的卡,那简直……估计和送他一年份的馒头片抹麻酱也差不多。

  那时候的孩子,真的很容易满足呢。一盘卡可以玩好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的。就好像永远也吃不腻那甜甜的馒头片。

  当然,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我们对于吃饭和娱乐这两件事情的满足标准,也开始水涨船高。小孩子们除了甜甜的馒头片,也开始喜欢上学校旁边小摊上5分钱一根的冰棒,还有糖葫芦、巧克力。这些东西吃下去虽然没馒头那么管饱,但却也是孩子们每天下课后的最爱。管饱的零食当然也有,我记得,那时候还有一种圆圆的小黄饼干叫蛋奶酥的,一包一大堆,可以吃很久很久。

  同样,踩蘑菇打枪枪玩了一年也总该换换新鲜玩意儿了,游戏除了最初的动作穿版ACT之外,又增添了很多别的东西,比如雷鸟号这样的射击游戏、DQ这样的RPG还有ZELDA这样的动作RPG。这其中,最能填饱玩家肚子的小黄饼干,应该就是DQ了,饱腹度一等。喜欢巧克力大金刚的孩子们也不在少数,而另外那些喜欢冰糖外壳酸甜内芯的孩子们,则爱上了ZELDA。在日本,宫本茂终于奠定了他在日本游戏界第一甜品果点师傅的地位。人们在评价的时候总是说,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爱,这个引喻,的确恰当。

  小孩子总归是要长大的,虽然他们其中不少人,一生都会对甜食钟爱无限,但还是有很大部分的人,长大以后就不再喜欢吃那么多甜食了。他们想吃更好吃的东西,喜欢体验更美味的食物,同样的,也会喜欢更好玩的游戏……

  二、快餐少年

  年少总是和轻狂这个词连在一起。也许不经意间,因为年少的轻狂,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很多。但年少时候的快意,却是已经沧桑的我们依然羡慕不已的。说回到食物,花季的年代,除了食堂中令人难以下咽的饭菜,最经常出现在少男少女书包课桌里面的食物,基本上就是炸薯片冰激淋等零食,还有就是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快餐。同样的,在日本,游戏也开始分化为两种平台类型:任天堂的GB为代表的便携机游戏,索尼PS为代表的家用主机游戏……

  便携式的游戏能够广泛地适应年轻人的快节奏学习生活,而画面精美色香味诱人的的快餐游戏(比如《最终幻想》),更能满足他们精神上的渴求。(当然,也有一些食客至今依然非常讨厌快餐,发誓说这辈子不会碰那些垃圾食品和剧情犹如琼瑶连续剧一般的RPG。^_^)

  居住在中国大陆的勇敢的少年们,如果家里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当然不会满足于国营食堂中大锅饭做出来的饭菜(国产游戏),于是,国外的优势游戏商业文化和饮食商业文化一起,流入了中国大陆。不过我们都知道,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快餐连锁店在中国蓬勃发展,游戏小卖店长期以来却只能在黑暗的夹缝地带侥幸生存……但如果国家能够正确地意识到这两者所能带来的利润,优势的游戏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大举融合,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三、饕餮世纪

  进入到新纪元,不再满足于快餐食品的消费者们,开始寻觅更为富于刺激性的美味。游戏亦然。游戏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消费层“口味”的变化。对于某些特定的群体来说,只有特定“味道”的游戏,才能吸引他们口袋里的钞票。各大游戏厂商,纷纷请出特级厨师,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特色菜肴,以吸引口味愈来愈刁钻的食客们。一个酒楼品牌的建设,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而游戏品牌的建立,也同样需要很多年。

  口味这东西,人各有不同。有些人嗜辣如命,有些人滴酒不沾,有些人酷爱臭豆腐,有些人吃饭非要先来碗香茶……不过,对于固定的某个地区的人们来说,在一段时间里,通常会流行吃一些主流菜色。游戏也是一样。有些人非RPG不玩,有些人酷爱对战格斗,有些人玩3d的就头晕,有些人无mm不玩……

  比如北京,这两年一直是麻辣小龙虾和水煮鱼的天下。这样爽辣而火爆的食物,在最近的游戏中,也只有《真三国无双》系列才能与之类比。当然,相同类型的其他食物也是有的,比如更早流行过,到现在依然有一定市场的香辣蟹,也是老食客们的美味佳肴。早《无双》推出的《鬼武者》,就如同香辣蟹样,最开始的时候,也是火爆异常,但最终无法和王道的水煮鱼抗衡。(不过,正和食客中有人极端鄙视水煮鱼一样,玩家里面也有一些发誓终生不碰《无双》系列的特殊一族,这就只能用“口味”来解释了)。

  同样的,任天堂方面,以前的日本第一甜品果点师的宫本先生也不负众望,推出了集天然美味于一身的特典甜品:鲜奶油水果蛋糕《塞尔达/风之杖》,将水果的清新感觉,和入口即化的美味奶油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而传统的巧克力大金刚,则一直健康发展,推出了巧克力夹心大金刚赛车等等相关产品,市场反响也相当不错。至于从白馒头抹芝麻酱白糖出身的《马里奥》,则演变成了各种切片面包系列,从一片馒头,变成了两片面包,被做成各种夹心面包、汉堡、三明治……等等,基本上,凡是有馒头片面包片的,都在这同一个系列里——马力奥阳光、赛车、医生、高尔夫、聚会、RPG……数不胜数。

  与此同时,任天堂的各类休闲食品也依然占据着市场的主流地位,那款名叫《口袋妖怪》的传统炸薯片系列食品,至今没有任何销量下降的兆头,反而推出了原味(金)、洋葱味(银)、海苔味(兰)、烧烤味(红)……等等数十个系列,令所有想进军炸薯片市场的其他品牌望而兴叹。

  在所有的这些厂商之中,最富于悲剧性的,应该是世嘉。和以上的厂家相比,世嘉的产品也许真的不能用普通的食品来形容。笔者一直觉得,最能代表世嘉精神的,应该说是酒,烈酒。世嘉的酒,也许你第一口喝下去会被它的浓烈所惊诧,但随后,只要你是个性情中人,必然会被这种浓烈所感染,沉迷其中,欲罢不能。但可惜的是,从吃馒头片长大的孩子们,不一定所有人都能适应这种燃烧生命般的娱乐方式。因此便注定了世嘉的游戏只能为她的fans服务。当然,世嘉的酒,也有很多种,有飞龙、ggb、shinobi那样烈的,也有《太空频道5》和《樱大战》这样的水果酒。后者的适应人群明显多很多,可惜的是,温度已然冷了。

  结语:

  其实,能够把“游戏”和“食物”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东西关连起来的,就是我们人类自身的欲望。食物满足的是饥渴之感,游戏所满足的是娱乐之心;一个人不吃饭,不喝水,三天会死掉。人不娱乐,可以活没错,但没有娱乐的生活,能称之为生活么?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之后,最先凸现出来的需求,就是娱乐。而游戏,是人类早在远古便已经发明出来的,自我娱乐的方式。只不过在现代,经过电子手段,赋予了游戏更绚丽多彩的外表,而成为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娱乐产业的核心支柱。

  如果能够允许人类通过烹调这种手段,令自己吃到可口的饭菜,那么,有什么理由禁止人们通过gameplay,来让自己快乐?游戏并不是洪水猛兽,她只不过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娱乐方式罢了!每一个玩家,都是食客,他们有自己的口味,他们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游戏和食物。作为人与人的社交,请客吃饭时,礼貌的主人对客人的忌口都会事先问到。同样,在和朋友交流游戏经验的时候,也不必把自己的“口味”,强行推给别人。对某些人是美味的东西,也许对另外一些人来讲就如同毒药般无法耐受。

  在笔者前面所举的各种例子中,也许有不少,各位读者都会觉得有异议。这也很正常。人和人的口味,对食物的感觉,对游戏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笔者仅仅是把这种思考的方式提供给大家。也许,在你心目中,最美味的食物和最优秀的游戏都还未为人所知也说不定……

  也许,笔者所希望的,仅仅是人们能够将游戏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当作正常的事物来看待;将来有一天,在中国的孩子们,能够挺起胸脯,堂堂正正的对父母说:“我想玩游戏”。

  倘如此,善莫大焉。

评论】【推荐】【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