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众软件:红色记忆 英步兵的近代轨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9日 11:40  大众软件  已有_COUNT_条评论

  第二个原因,在于对士兵行为的严格管束。大英帝国自喻为文明国家的灯塔,但它的军队却一直保持着残酷的体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鞭刑。在威灵顿公爵看来,鞭刑是将这群“渣滓”调教成自觉服从管束的合格战士的最好工具,“没有挨过辫子的士兵,简直就是亵渎神灵一样的存在。”作为了一个保留有60种死刑的国家,英国军队中的体罚种类也是同样花样翻新的,棍打,将受刑者被绑在尖顶的木制框架上,在其四肢绑上重物以加剧痛苦的“骑木马”……体罚通常是在公开场合下进行,以起到震撼效果。

骑兵在威灵顿的战术体系中,是用于掩护步兵侧翼的工具
骑兵在威灵顿的战术体系中,是用于掩护步兵侧翼的工具

  最后一个原因,就在于士兵的荣誉感培养。组成英军步兵骨干的是爱尔兰人,这些人入伍之前是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贫民。成为红衣军的一分子之后,穿上羊毛和亚麻布混纺而成,配有黄铜扣装饰的笔挺军服,有吃有喝,每天能得到1先令的“工资”。还可以跟随大英帝国的庞大舰队周游各大洲、各大洋,四处洗劫战利品……对于怀着“讨生活”目的加入军队的英国人来说,穿上这身红衣,已经可以让他们荣光无限了。

  从编制上看,英军并不像普鲁士、奥地利那些传统军队那样,从现有部队中精挑细选出精英部队,使其与一般部队区别开来,英军甚至没有编织独立的掷弹兵部队(这可是在欧陆军队中很有优越感的兵种)。认可和尊重,只有靠自己的战功去赢取。与海军讲究的等级和血统相比,英国陆军所重视的是士兵归属感和荣誉感的培养:几乎每个步兵团都有其独特的团徽、团歌、名言和礼仪,而最能体现部队荣誉的,莫过于加在番号前的头衔。

半岛战争和滑铁卢战役中,英军的骑兵数量远远低于法军,但威灵顿很快就找到了抗衡法国胸甲骑兵的方法,这就是步兵方阵
半岛战争和滑铁卢战役中,英军的骑兵数量远远低于法军,但威灵顿很快就找到了抗衡法国胸甲骑兵的方法,这就是步兵方阵

  常见的部队头衔,通常是英国和殖民地的地名。由于陆地不与欧洲大陆接壤,英军无需采用法国的举国动员体制,在各地招兵之后,再将士兵分配到所需要的部队。需要募兵的时候,英军通常是在驻地周围的居民中挑选,这也是很多英军部队都是以地名作为头衔的原因,如牛津郡团(52步兵团)、约克郡团(51步兵团)。这些由同乡子弟,甚至是拥有血缘关系的士兵们结合到一起的团队,其凝聚力和向心力无疑是强大的,颇有中世纪瑞士步兵的遗风。一些部队则是通过所立下的赫赫战功,而获得了象征荣誉的绰号,如“美洲森林人团”(60步兵团),善打恶战的“恶魔同路人”(88步兵团),以及因为擅长狙杀法国军官而获得“草蜢”称号的95来复枪团。

  身穿呢子短裙作战的四个苏格兰团,是红衣军的王牌力量,虽然这一独特的民族服饰既不与军服上衣搭配,在战场中的摸爬滚打也不是很方便,但这点小问题,与它所象征的民族自豪感相比,就可谓是不值一提了。这一时期没有任何一支英军部队的勇猛指数可以与高地团部队向匹敌,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42高地团。这支部队身穿裙装的灰色方格,以及他们在防御战中的剽悍作风,使其在创立之初就赢得了“守夜人”的称号,之后被皇室授予“皇家高地团”称号,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的卓越表现,又让他们获得了“地狱小姐”的美名。看到这里,相信玩家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苏格兰高地团会在各种战略游戏中作为英国的终极步兵单位登场了吧。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纵观这一时期的英军战史,很多战斗都是在指挥水平一般的情况下,由士兵用自己过硬的实力硬拼下来的。威灵顿执掌英军统帅大权之前,拿破仑均对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的指挥能力极端鄙视,但他却多次告诫手下将领不要小觑红衣军士兵的战斗素质:“英军步兵的射击是那样的冷静,甚至在最紧张的时刻也事实上超越其他所有部队。进攻和防御中的坚毅和韧性构成了英军最重要的特点,并将他们无数次从由于无能的军官,荒谬的管理和迟钝的行动造成的失败中拯救出来。”内伊元帅也认为,“严阵以待的红衣军,其正面是不可撼动的”。

军事爱好者再现“细红线”
军事爱好者再现“细红线”

  最能够体现红衣军实力的战例,当属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发生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战斗。面对俄国哥萨克骑兵的突击,仓促赶来迎战的93步兵团士兵在其指挥官的命令下,排出了对骑兵毫无抵抗力的两队横队迎战。接下来,映入正在高出观战的英国战地记者William Howard Russell眼帘的,是这样一个堪称奇迹的景象:山下那两道细细的红线,成为了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哥萨克骑兵无法逾越的障碍。他在新闻中这样描述士兵们的表现:“他们的射击是那样的从容,即便在敌人的马刀即将从自己的头顶落下的时候,依然保持着绝对的沉着。两条钢铁装饰的红线,在波浪般的攻势面前纹丝不动,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细红线”(The Thin Red Line)因而得名,它也成为了红衣军团不屈精神的象征。《帝国时代Ⅲ》英国教堂科技中的“细红线”,可以以牺牲速度为代价,大幅度提高滑膛枪手的HP,这也是对红衣军坚韧作战品质的一种反映。

  最后的辉煌岁月

  腓特烈大帝开创的线性射击战术,让他的军队曾经横扫欧洲的心脏地带。超强的作战纪律,是普鲁士在强敌环绕的险恶生存环境中立足的根本所在。但当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线膛步枪投入运用以后,线性队列似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此时就只剩下了机械死板、注重形式、墨守成规、缺乏创见等一系列弊端,在法国人灵活的散兵战术面前溃不成军,这也是一种历史必然。全盘继承了普鲁士军队衣钵的红衣军,却在线性战术已经逐渐被散兵战术取代的时代,展现了他们最后的辉煌。

  其实早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英军就尝到了散兵战术的威力。美国人民纷纷购买由宾夕法尼亚州军工厂生产的长管线膛燧发枪(肯塔基长枪)用于自卫,他们依靠对地形的熟悉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与英军周旋。战争初期的邦克山战役中,2500名英军分三批,以肩并肩的线列队形向固守高低的殖民地民兵进攻,其中的大多数人在进入射击距离之前,就被来复枪射杀。最终民兵撤出战斗的原因,居然是子弹告罄。要知道在线形战术时代,胜负在5轮射击以内就可以决出,根本就不可能出现把子弹都打光这种情况。发生在1777年的萨拉托加战役中,以农庄为掩护的民兵向暴露在开阔地中的英军发动突然袭击,统帅弗雷泽被当场击毙,英军铩羽而归。这场战役被誉为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也标志着散兵战术完全可以击溃线性战术。尽管在正面对决中,民兵,乃至正规军都不是红衣军的对手,但正是民兵们对红衣军不间断的骚扰,让兵员数量严重不足的英军疲于奔命,最终英国政府不得不认可了美国的独立地位。

独立战争中,大陆军和法国志愿军在与红衣军的正面交锋中败多胜少
独立战争中,大陆军和法国志愿军在与红衣军的正面交锋中败多胜少

  痛并思通之后,英军开始提升用于反制散兵的轻步兵的地位,这一时期红衣军的每个旅配备都配备有三个轻装来复枪连,用于掩护线列部队。与这一时期的拿破仑军队相比,红衣军的主力依然是两队横列滑膛枪手,无论在军事体制还是战术上,均落后于浴火重生后的法国新式军队。在反法战争初期,和欧洲大陆封建军队类似的是,英军在对阵法军时均少尝胜绩。而在威灵顿执掌帅印之后,红衣军却成为了反法势力中的主力,也同时迎来了它最后的辉煌。

  威灵顿给这支在新式战术面前显得力不从心的军队开出了如下三个药方:一是在战斗开始前不轻易暴露横队,其最常用的做法,就是将横队部署在山坡的反斜面上;二是将轻步兵部署主力的周围,使之形成一个互为犄角的散兵防御圈;三是利用骑兵和地形来保护部队的侧翼。体现这些战术原则的经典范例,莫过于滑铁卢之战。事实上,威灵顿很少会对敌人采取主动进攻,摆好阵势,引诱对方主力部队前来决战,是他最为擅长的作战方式。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拿破仑——全面战争》中赋予威灵顿的“进攻好手”属性,确实有些美化的嫌疑了。有人认为“龟缩式决战”是公爵本人的性格使然,而从军事的角度去观察,就可以发现这是在更加灵活的法军面前,旧式军队获胜的唯一选项。

皇家禁卫军正在进行的阅兵式,他们依然保持着拿破仑时期的红色束腰上衣和熊皮高筒帽
皇家禁卫军正在进行的阅兵式,他们依然保持着拿破仑时期的红色束腰上衣和熊皮高筒帽

  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尤其是在俄国损失了大量的老兵之后,法国陆军的质量也发生了变化。大量仓促入伍的新兵,使得需要“兵油子”来执行的散兵战术难以施展。为了士气的稳定和火力的密集,拿破仑不得不重拾线性战术。结果在牢不可破的红衣军横列面前,法军根本无法在军官的指挥下进行轮射,往往是一拥而上发动一次齐射之后,就只能选择刺刀冲锋,否则肯定会在接下来的对射中崩溃。事实上,在半岛战争中,两列横队的编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击退法军步兵,乃至是胸甲骑兵的冲锋,红衣军过硬的单兵素质,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曲终人不散

  到19世纪末的时候,已经普及的后装线膛步枪,让传统的线列对射变得毫无意义可言。步枪精度的提升,使得“被发现”与“被毁灭”之间画上了等号,英军所身着的红色,无疑是给对方射手最好的目标提示,在19世纪末英国与南非白人移民为了争夺南非统治权而爆发的布尔战争中,红色已经从英军阵营中消失。在1902年大换装之中,红色制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加拿大骑警是英联邦国家中为数不多保持着红衣传统的军事单位
加拿大骑警是英联邦国家中为数不多保持着红衣传统的军事单位

  时至今日,我们在一些观礼场合,方能目睹红衣军当年的威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白金汉宫门前站岗的皇家卫队,这些气宇轩昂的士兵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度长治久安的象征,他们身上的红衣,见证了大不列颠的兴衰荣辱。“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大英帝国昔日的辉煌,也只能让人们通过卫兵们身上恒久不变的红色去追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