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网友关注的《新葫芦兄弟》将于本月11日正式开播。日前,30年前经典版《葫芦兄弟》的导演之一周克勤和《新葫芦兄弟》导演张立衍一同出席,讨论了《新葫芦兄弟》剧情等方面内容,各位可以来了解一下。
周克勤还记得当年葫芦娃在电视上播出的场景:“孩子们是站着凳子上和音乐一起又唱又跳地看完动画片,这是作为一个动画工作者最感动的画面。”
已经过了古稀之年的周克勤曾导演《猴子捞月》、《长在屋里的竹笋》、《熊猫百货店》等影片,之后也做过美影厂的厂长。已经退休的他谈起为新版《葫芦兄弟》动画担任艺术指导的工作,仍然将其称之为“厂里交给我的任务”。发布会后,周克勤与澎湃新闻记者聊起当年《葫芦兄弟》制作的点滴,对于美影厂逝去的“黄金年代”十分感慨。
澎湃新闻:这次作为艺术指导,您参与了《新葫芦兄弟》的哪些工作?
周克勤:厂里交给我的任务晚了一点。前26集我负责审查影片,初步拍出来每一集仔细看,艺委会讨论,提出剧本、画面、对白的的意见。今后继续拍下去我参与的程度会提前,从本子的编写也会参与讨论提出意见。
澎湃新闻:去年《黑猫警长》做新电影,里面的装备升级了不少。葫芦娃的技能有没有提升?
周克勤:每个葫芦娃的功能都保留下来,到时候就施展功能。原来13集,这次集数多很多,同样是喷火喷水,同样是大力士,展现才能的方式会增加,会更丰富。
澎湃新闻:当时只有十三集,好像早年采访也说很多想法因为经费有限没展开,现在会弥补吗?
周克勤:那时候做了一年多,十三集,现在五年做五季,每季52集,一共260集。一年要做52集,当然电脑技术方便了肯定比我们那时候快。
但是因为集数多了,编剧方面也跟我们原来有区别,我们原来故事比较紧凑精炼,情节开展比较快,每一集都完成一个很重要的使命,现在他们把一集完成的使命,会花几集来表现,细节会更丰富,大情节推进节奏会变慢。
澎湃新闻:老版葫芦娃除了故事有趣,剪纸动画的形式也是它艺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这个特色新版不再保留?
周克勤:剪纸片是很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片种,是从民间皮影戏引进动画中的,是工艺性很强的。从制作到完成,每个环节的制作要求都很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美影厂也逐渐向市场转型,更注重发展动画片,剪纸片的发展就衰落了。美影厂当年有三个车间,动画车间、剪纸车间、木偶车间,剪纸车间有四五十个人是专门做剪纸的。那批人大部分退休了。最近十几年都没有再恢复这方面的生产。以前车间的人员都流失了,退休的退休,改行的改行,再要组织生产这样的片子,可能性不大了。唯一的可能是用电脑再做成剪纸片的形式。
受市场冲击美影厂衰落不可避免
澎湃新闻:《葫芦兄弟》其实当年也是美影厂的“转型之作”,当时有没有“市场压力”?
周克勤:当时的市场很简单,电视上急需要这样的片子,我们就是完全按需制作。当时所谓的转型,就是从长片、短片,转向为电视台制作,我们叫向系列片生产转型,那时候中国引进了《阿童木的故事》,我们也开始探索同类系列片,《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都是那时候出来的。后来我们也不是以单部影片为主,是以生产系列片为主。
澎湃新闻:大家都对老美影很怀念,您是一步步看美影厂走到今天的,既是导演,也做过厂长,你觉得这种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吗?
周克勤:要说怀念,我比任何人怀念的程度都高,我在美影厂工作了40多年,从普通的创作人员到导演,到厂长,到合资公司总经理、艺术总监,我是看着美影厂一步步走向市场化。从艺术创作来说,美影厂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受到外来动画的冲击,慢慢就没有以前的辉煌,让我们追求艺术创作的能力大大减弱。现在各方面都出现断层,和我们那时候的创作力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要我说要避免美影厂今天的困局在中国的市场经济情况下比较难,不光是美影厂,各个国有制片厂,故事片厂,纪录片厂都一样没找到好的出路。大家都在为艺术片叫冤。
要复兴以前那种创作方式,客观上主观上都没有这种条件,《猴子捞月》、《三个和尚》这种片子,市场不需要了,那就没有投资,创作人员要考虑市场需求也没办法百分百投入在艺术上。
澎湃新闻:除了制作新的动画片,《葫芦兄弟》拍电影真人版的事你怎么看?
周克勤:真人版,虽然现在声势很大,但从我的角度讲,我不太主张,因为不能理解那样做有什么意思,我现在是没法想象。
动画片,要符合动画特性,这个故事当时编出来,一根藤上七朵花,七个葫芦娃是一模一样的。你拍真人版,让一个人演七个角色吗?或者你找七个演员,那就有违最初的出发点了。从这个最简单的出发点,每个人要是不一样,找明星来演,有什么意思呢,也是丑化葫芦兄弟。我根本无法理解他们要怎么来拍。
(来源:3DM 编辑:WB)
0